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关于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中英对比研究
  • [摘要]本文从群体、单位、地区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做了比较。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从客观上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这种拉大只是表现在群体外的收入差距方面,而群体内的收入差距却存在着缩小的趋势。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对社会大众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高收入群体的惰性和低收入群体的不满。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61.0 KB ] 1991.6(6)  共有 1576 人次浏览
  • 从马克思走向社会学的统一——对社会学多重范式整合的探索
  • [摘要]社会学自诞生以来产生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但始终未能发展出一种统一的理论。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社会学应把能将社会和个人两者统一起来的“共同实体”作为研究对象,“人的活动”就是这个“共同实体”。“人的活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也创造了人自己,只有研究“人的活动”,才能揭示出个人和社会的本质特征,正确地认识完整的社会现实;也只有在对“人的活动”进行整体分析中,才能将社会学中不同倾向的理论流派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活动”作过深刻的论述,其所形成的人类活动学说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
  • 作者:

    盛少波

  • 全文[ PDF 617.0 KB ] 1991.6(2)  共有 1575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再与韩明谟教授商榷
  • [摘要]本文针对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学史论,认为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中,应注意学科化的社会学与非学科化的社会研究的区分。前者发展迟缓,却在中国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其典型是乡村建设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上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社会研究的领域十分宽泛,其历史应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中国社会学史的上限应以1898年为宜,下限暂定在1978年。其间,1911、1919、1928、1949,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年代,但不宜作为划分中国社会学阶段的天然界标。30年代“中国化”口号的提出,不是以有否“奴化的感觉”...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736.0 KB ] 1991.6(5)  共有 1640 人次浏览
  • 试评述杨开道农村组织理论
  • [摘要]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的农村组织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他在深化了本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组织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农村20世纪20—30年代的变迁,创建了独特的组织理论体系,并认为其理论体系具有价值二元性及一定的封闭性。于此基础上,作者肯定了杨开道先生农村组织理论行为的客观意义,即在于自觉尝试引导农村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
  • 作者:

    刘精明

  • 全文[ PDF 494.0 KB ] 1991.6(4)  共有 2343 人次浏览
  • 变动中的蒙民生活——三爷府村实地调查
  • [摘要] 三爷府村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巴嘎塔拉苏木,是个蒙汉杂居的村庄。全村现有70户,319人,其中,蒙古族16户,82人。近40年来,由于民族人口构成和生产类型的变化,该村蒙民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在内蒙古农区具有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农区蒙民生活变迁的一般趋势。本文根据1989年7~8月间对该村的实地调查,就蒙民民族语言使用和蒙汉通婚这两个蒙民生活变迁中的典型事例,试作若干剖析。
  • 作者:

    包智明

  • 全文[ PDF 447.0 KB ] 1991.6(1)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影响人口性比失调的主要因素——河北省人口性比率研究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河北省人口性比状况的考察,在整体上肯定河北省人口性比率是平衡的同时,指出其某些地区、市及某些年龄段的人口性比是失调的,并从婴儿性比、年龄段性比、地区间和城乡间人口性比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人口性比失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三种人口性比失调的类型,即死亡型性比失调、迁移型性比失调和出生型性比失调。还提出了,不同类型性比失调的功能是不同的,解决的对策亦应相异。
  • 作者:

    金榜

  • 全文[ PDF 562.0 KB ] 1991.6(3)  共有 1609 人次浏览
  • 在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讲话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我祝贺这次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的顺利召开,欢迎国内外的社会学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社会学界研究的成果。这有益于沟通学术思想,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普及社会学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值得庆贺的。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164.0 KB ] 1991.6(6)  共有 1550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文化教育与现代性研究
  • [摘要]本文是珠江三角洲研究的系列报告之一。主要通过问卷资料的分析,了解三角洲乡村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状况,进而对影响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尤其是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联,并对该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本文还应用了非三角洲的材料进行比较。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728.0 KB ] 1991.6(6)  共有 1637 人次浏览
  • 继承与创新——浅谈“参考文献”
  • [摘要]以前曾读过一些港台专著和译著,书的后面常常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的甚至长达全书的三分之一。当时对此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浪费纸张。来美学习后,严格的训练彻底改变了我对“参考文献”不以为然的态度。 在美国的研究生教学中,即使是作为课堂作业的小文章也是要注明参考文献的。记得我们几个中国同学初写作为一般作业的小文章时,因旧有的习惯,文中间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说明,结果受到任课教授的严厉批评。刚开始还觉得这位教授过于认真,心中不服。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感这位教授批评的道理所在。
  • 作者:

    江山河

  • 全文[ PDF 159.0 KB ] 1991.6(2)  共有 1593 人次浏览
  • 湘南瑶族青年劳动和消费生活方式
  • [摘要]引言 1988年10月至1989年11月,笔者先后三次到湘南桂北地区五个瑶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县进行了考察,最后选择了瑶汉两族杂居时间久,其生活方式在当今瑶族青年中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青年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对该典型个案的剖析,揭示我国南方瑶汉两族青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异同,探讨瑶族青年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 作者:

    孙秋云

  • 全文[ PDF 574.0 KB ] 1991.6(1)  共有 1332 人次浏览
  • 黑龙江省庆安县互助农场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黑龙江省庆安县互助农场的创办指出:由种田大户和技术能手联合贫困户创办的各种类型的互助农场,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创举。这种贫富相帮、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又通过农户联合,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人力物力联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又解决了“大帮哄”时包不了、管不好的问题。
  • 作者:

    王会昌,贾玉斌

  • 全文[ PDF 598.0 KB ] 1991.6(4)  共有 1967 人次浏览
  • 关于大中型国营企业凝聚力的调查分析
  • [摘要]搞活大中型企业是近期经济、社会理论研究部门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热门课题。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是关系到搞活企业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21个城市的47家大中型国营企业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提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四方面建议,对从事企业研究的同志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很有启发。
  • 作者:

    张潘仕

  • 全文[ PDF 780.0 KB ] 1991.6(5)  共有 1547 人次浏览
  • 孔子与韩非思想的社会功能审视
  • [摘要]作者认为,在中国对神的背叛比欧洲诸国早一千余年,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对神的背叛不仅没有导致人文主义的胜利,反而是这种背叛每前进一步封建专制主义便进一步强化。法家极端专制主义的胜利使秦王朝得以确立,秦的迅速复灭又导致了极端专制主义与儒家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专制主义的合流,二者合流使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具备了极端的残酷性与极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之一。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需要的是全新的思想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为我们借鉴的只是在改良社会环境、融洽人际关系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方面可以发...
  • 作者:

    王颉,唐军

  • 全文[ PDF 1705.0 KB ] 1991.6(2)  共有 1442 人次浏览
  • 农村婚嫁流动
  • [摘要]本文是笔者1988年在湖北省麻城市王福店乡农村婚嫁调查结果的一部分。根据当地的道路交通状况和婚姻习俗,我们以7.5公里为中间值把婚嫁距离分为5组,以31~59岁为中间组把婚嫁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调查了王福店分两种类型的3个自然村共356对已婚夫妇的婚姻距离。调查表明:以迁入户为主体的韩家墙村和王福店村与“土著”户为主体的上马石村的居民婚嫁流动表现出同样趋势,即婚姻距离在7.5公里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其中5公里以下的近60%;在这些近距离婚嫁中本村之间的联姻又占绝大比例;近距离婚嫁随年龄组的下降又渐有加强。我们认为,农村婚媒形式...
  • 作者:

    邱泽奇,丁浩

  • 全文[ PDF 366.0 KB ] 1991.6(3)  共有 1616 人次浏览
  • 反贫困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推行的开发式扶贫有效地缓解了区域性贫困,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表现为经济贫困,又表现为文化贫困、社会贫困。文盲率高、人口膨胀、封闭保守、商品经济意识淡漠、劳动者素质低、社区功能不足等大量的问题仍是需要不断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扶贫开发需要正确处理的12个方面。
  • 作者:

    罗本考

  • 全文[ PDF 428.0 KB ] 1991.6(4)  共有 1622 人次浏览
  • 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试析
  • [摘要]在包罗万象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将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视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是社会学独具特色的研究角度和分析框架。 本文拟从这样一种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做一尝试性分析。这里,社会结构是我们使用的主要分析概念,同时也是主要的分析对象。
  • 作者:

    李路路,于显洋,王奋宇

  • 全文[ PDF 977.0 KB ] 1991.6(1)  共有 1398 人次浏览
  •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 [摘要]作者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基层乡镇政权建设存在党政关系尚未理顺、以政代企现象严重、条块矛盾突出、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机构膨胀、干部素质较差、法制环节存在空档、工作效率低下、干群关系紧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深化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 作者:

    邸乘光

  • 全文[ PDF 589.0 KB ] 1991.6(3)  共有 1666 人次浏览
  • 中国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对现代化的社会负功能分析
  • [摘要]本文依据社会学的“整合”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质上的非整合性,主要表现在: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价值反向;2.文化结构的多元互损;3.民族魂在家庭细胞中的消散。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负功能,不仅使中国传统社会未能进入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更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体西用与体之不存、西体西用与体之不一、西体中用与体之变形的现代化操作性困窘。因此,中国欲实现现代化,不在于单纯的批判或复兴儒家文化,而在于建立整合的新文化整体。 
  • 作者:

    ?袁阳

  • 全文[ PDF 989.0 KB ] 1991.6(6)  共有 1223 人次浏览
  • 建立与完善上海社会失业保险制度
  • [摘要]该文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和完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回顾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社会失业保险历史沿革,从中可见失业保险制度越来越成为促进劳动制度改革、保证劳动合同制的顺利推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十分必要的配套措施。为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失业保险的范围、享受条件、期限、标准及资金筹集和管理等具体内容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当前社会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 作者:

    陈如凤

  • 全文[ PDF 313.0 KB ] 1991.6(4)  共有 1351 人次浏览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