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
-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检验了青少年对概念不同类属成员进行"信息提取(回忆和再认)"的时间差异,从而分析由原型符合性评价得到的概念结构对被试回忆和再认有关亲社会行为项目的成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验证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结构,最终确定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内部成分及其构造。结果发现:(1)被试正确回忆和再认概念中心成员的成绩显著高于回忆和再认边缘成员的成绩;(2)被试对于未呈现的中心成员的错误提取显著高于对边缘成员的错误提取;(3)在提取中心成员项目的得分上,女生成绩好于男生成绩,初二年级被试的成绩好于其他三个年级被...
-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 全文[ PDF 590.0 KB ] 2008.23(4) 共有 2478 人次浏览
|
|
- 文化人类学的传入与民国时期经史研究的新拓展——以亲属称谓研究为例
- [摘要]二战以来,人类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历史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国史学界则早在民国时期就非常重视对人类学成果的运用。在亲属称谓问题上,民国学者在充分继承前辈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吸收西方人类学界的相关理论,从而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在研究中较少受传统价值判断的影响;力图揭示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民族志材料引入比较研究的领域;在引进理论时具有强烈的学术批判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进步。 更多
- 作者:
赵满海
- 全文[ PDF 547.0 KB ] 2008.23(5) 共有 2261 人次浏览
|
|
- 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
- [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学理论中城市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的学术论题,使用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资料,通过量化研究讨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的转变。分析结果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即是说,由居民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然社区向国家划分的行政社区以外扩散。这个研究结论显示,现行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建设模式能够达到的基层整合效果将越来越减弱。
- 作者:
黎熙元; 陈福平;
- 全文[ PDF 789.0 KB ] 2008.23(2) 共有 2764 人次浏览
|
|
- 强范式与弱范式:文化社会学的双视角——解读J.C.亚历山大的文化观
- [摘要]缘J.C.亚历山大关于强弱文化范式的理路,本文在陈述概念、回溯文化思潮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一段历程:文化在社会学领域从非主流趋向主流的努力,伴随"文化的社会学"向"文化社会学"视角的转向而发生;亦伴随"弱文化范式"向"文化范式"思潮的变动而发展。文化解释力因此在亚历山大的理想型下由"边缘"到"相对自主"再走向了"独立自主"。
- 作者:周怡
- 全文[ PDF 580.0 KB ] 2008.23(6) 共有 2772 人次浏览
|
|
|
|
- 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理论扩展——评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对理性选择研究的理论贡献
- [摘要]阿马蒂亚·森在他2002 年出版的《理性与自由》中, 以理性的社会选择的可能性探讨为契机, 在批判理性选择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 通过引入价值理性、感性形式等因素转换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传统范式, 使理性的社会选择真正成为可能。这一由个人选择向社会选择的理论拓展及其所带来的理性选择理论范式转换, 无疑是理性选择理论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 作者:
李文祥
- 全文[ PDF 348.0 KB ] 2008.23(3) 共有 3209 人次浏览
|
|
- 费纳与政府史研究
- [摘要]费纳的《政府史》从苏美尔开始,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哈利发、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等地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美政治的突破性发展,并讨论了当代世界三大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带来的变化。费纳对文化相对主义提出了坚决的反对,并对"西方兴起"这一历史命题做了独到的分析。虽然费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史学专家,但他凭借其卓越的理论和分析能力对世界政府历史和政府制度创新过程做出了一般历史学家远不能及的描述和分析。《...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368.0 KB ] 2008.23(4) 共有 2368 人次浏览
|
|
- 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
- [摘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种范式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的讨论虽有涉及,但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本文认为,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大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是冲突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权力强制的结果;而后者是功能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和自由竞争的结果。因此,前者更关注社会剥夺和集体抗争,后者更关注地位获得和"市场形势"。鉴于20世纪...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732.0 KB ] 2008.23(5) 共有 4182 人次浏览
|
|
|
|
- 纠纷解决仪式的象征之维——评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之林》
- [摘要]该书系一部关于恩登布人如何通过仪式以及相关具有特定象征性的行为、器物实现社会控制、延续的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对纠纷、纠纷解决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解构、透视的启世之作。特纳在书中所展示的分析进路可归纳为:对研究对象、事件进行戏剧化、场域化分析, 敏锐地捕捉和揭示对象、事件所蕴含的仪式化、象征化意义, 并借助对仪式、象征维度的考察回归研究对象本身。这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推开了一扇可借崭新视角进行望的窗口, 还逾越了所谓的学术藩篱而给其他社会学科(包括法学)注入了研究范式革新思潮,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在方法...
- 作者:
曾令健
- 全文[ PDF 419.0 KB ] 2008.23(4) 共有 2361 人次浏览
|
|
- 从抽象到具体:对科层组织运作动态的分析——以《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组织的动态》为线索
- [摘要]本文仅从“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成果中, 选取《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组织的动态》这两本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评介。首先, 在参照韦伯经典讨论的前提下, 本文将简要回顾社会学视角下对科层(制)组织的某些研究, 澄清几个概念。然后, 重点梳理两项具体研究, 讨论这两项研究的分析策略。最后, 还会对科层组织研究的基本演进格局进行简短讨论。
- 作者:
王旭辉
- 全文[ PDF 479.0 KB ] 2008.23(3) 共有 2644 人次浏览
|
|
|
|
- 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
- [摘要]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也是法国新社会学派的名家, 他所倡导的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方法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已经在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以《重组社会》为主要文本, 结合拉图尔的其他著作及相关评论, 通过梳理其关于ANT 理论方法的基本论述, 对他的学术思想做一个介绍和评议, 以期对中国社会学界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 作者:吴莹; 卢雨霞; 陈家建; 王一鸽;
- 全文[ PDF 476.0 KB ] 2008.23(2) 共有 7321 人次浏览
|
|
- 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 [摘要]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一主张的思想背景;接着讨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乃至碎片性给乌托邦现实主义带来的困境;然后尝试着以吉登斯有关"情感民主"的观点为例,说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启发意义和理论限度。文章最后从修辞策略的角度讨论了吉登斯社会理论的...
- 作者:
成伯清
- 全文[ PDF 351.0 KB ] 2008.23(6) 共有 3892 人次浏览
|
|
|
|
- 日常生活与底层的真实表述——评《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
- [摘要]《女工1970:她们的反历史》书中追问的核心问题。在这本充满斯皮瓦克式解构主义风格的著作中,长期被工人研究忽视的“底层女工”进入研究视野,作者通过对上世纪70年代韩国出口加工型行业的“女工”的日常生活进行“谱系学”式的研究,对传统工人研究追求“工人”主体自我同一性的学术旨趣进行解构,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知识—权力关系,试图还原被知识权力掩盖的“女工”话语的真实性叙述。同时,他又试图超越旨在消解主体性力量的西方反本质主义的解构主义,强调“日常生活”不仅作为研究背景, 还应重
新赋予“日常生活”在底层工人研究中的方法...
- 作者:芦恒
- 全文[ PDF 485.0 KB ] 2008.23(6) 共有 2026 人次浏览
|
|
- 公民权社会学的先声——读T.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
- [摘要]权利的社会学研究如何可能, 是社会学自身面临的一个学科难题。自古典社会学以降, 社会学家就对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存在之可能性抱持一种怀疑主义态度, 从而也就没能发展出一种“权利社会学”。直到1949 年,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T .H.马歇尔《公民权与社会阶级》这一著作问世, 社会学家对权利的研究才开启了正式议程, 并开创了一种公民权社会学的研究传统。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466.0 KB ] 2008.23(4) 共有 3137 人次浏览
|
|
- 发现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路易·杜蒙和他的《阶序人》
- [摘要]杜蒙集中研究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用这个术语所定义的范畴涉及了许多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现代观念, 但他所选取的是人类学式的、从他者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社会的迂回策略《阶序人》在这方面尤为典型 ,并且显示出了这种方法的优势,从而成为杜蒙自己所有研究的基础 ,也是我们了解
他思想的起点。该书的副标题“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透露出了它的主要研究
内容 ,同时,杜蒙凭借这种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思考及对西方社会的反思也值得我们探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遵循以下的安排:首先探讨杜蒙的基本立场及其研究方法,再介绍其对印度的具体...
- 作者:夏希原
- 全文[ PDF 377.0 KB ] 2008.23(5) 共有 2940 人次浏览
|
|
- 管中豹、巴别塔或其他——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及其中译本述评
- [摘要]康奈尔大学不平等研究中心格伦斯基(David Grusky)教授所编辑的《社会分层》一书对分层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到目前为止, 这可能是惟一一本在作品的选择上兼顾了分层与流动、古典与现当代、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读本。编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他为全书撰写了提纲挈领式的导论《社会不平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且该书的编辑结构清楚地向我们指明了分层研究中的六个重要主题, 即社会分化的来源、分化的基本结构、不平等的产生过程、分化的结果、先赋性社会分化, 以及社会分化可能出现的未来景象。
- 作者:
张欢华
- 全文[ PDF 418.0 KB ] 2008.23(3) 共有 2465 人次浏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