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民生保障视野下的中国式人权道路:概念、制度与范式
  • [摘要]中西社会学都重视人权问题研究。以中西社会学对话和会通的方式考察中国民生保障,可以看到:在概念层面,中国的民生概念丰富了人权概念的内涵。在制度层面,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实现了全面权利与首要权利、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普遍权利与特殊权利、理想权利与现实权利的统一。在实践层面,中国民生建设实践开创了人权理论新范式,其主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体制优势,彰显化解公平之困、效率之困和体系之困的中华智慧。
  • 作者:景天魁、刁鹏飞
  • 全文[ PDF 1323683.0 KB ] 2024.39(3)  共有 3843 人次浏览
  • 超越宗教经济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建模
  • [摘要]宗教经济模型是宗教社会学领域近年来最具影响和争议的范式,本文主要关注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如何能够超越该范式。为此,本文先梳理该范式的缘起、贡献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然后提出“拓其问、存其法、疑其论”,即拓展其问题意识、学习其研究方法、质疑其理论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继承它的理论建模方法,这不仅能拓展我们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将中国宗教的特质作为新的前提假设,提出新的理论模型,例如兼容性模型和混合性模型。在学科视野的理论建构中,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科知识体系的累进...
  • 作者:卢云峰、吴越
  • 全文[ PDF 1430292.0 KB ] 2024.39(3)  共有 3439 人次浏览
  • 关系运作与保险营销——“社会—经济”关系互构及其边界
  •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如何互构?其边界何在?本文以中国人寿保险业务过程为例,从“关系运作”的视角考察了人寿保险“展业”与“增员”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类型、互动方式以及这两个因素对保险交易和团队招募的影响。研究发现,保险营销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边界会随着关系类型、关系强度以及关系媒介的不同而变化,进而影响保险业务的结果。以信任为导向的嵌入机制有助于建立、维护和拓展关系,这一机制模糊了社会—经济关系的边界,有助于促进业务顺利开展;而以利益为导向的脱嵌机制可能导致关系的紧张、冲突和终止,...
  • 作者:盛智明、李淑华
  • 全文[ PDF 1417395.0 KB ] 2024.39(3)  共有 3616 人次浏览
  • 互利共赢、社会关系与同级赊欠——以一个建材市场的实际运作为例
  • [摘要]学术界探讨的赊欠实为逐级赊欠。本研究提出“同级赊欠”概念。同级赊欠是在库存商品短缺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同行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调配货物、按照社会时间结款的赊欠交易。本研究以云北市明盛建材市场为同级赊欠的田野调研地点,发现市场中商家们在自利动机驱使下与同行建构社会关系、达成互利共赢,发生同级赊欠交易。互利共赢、社会关系是确保同级赊欠运行及再生产的社会机制。相较逐级赊欠而言,社会时间机制在同级赊欠中也发挥作用,但市场权力机制并未出现其中。
  • 作者:王茂福、史丰源
  • 全文[ PDF 1345369.0 KB ] 2024.39(3)  共有 3182 人次浏览
  • 以义取利:金融创新与基层治理——基于F农商行“山城办事员”的案例研究
  • [摘要]市场主体参与公共品供给通常需要经济激励,而F县“山城办事员”这一金融创新则由农商行通过“倒贴钱”方式提供公共品,间接参与基层治理。农商行的金融创新不同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其他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模式,也不同于市场化的公共品供给模式。这一经验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独特功能,也体现了“以义取利”的金融文化。“山城办事员”延伸了基层治理体系,在实践层面也确实达到了市场—政府—村社良性互动、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效果。因此,“山城办事员”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在微观上的体现。
  • 作者:丁骋骋、赵海利、王序坤
  • 全文[ PDF 1394442.0 KB ] 2024.39(3)  共有 4030 人次浏览
  • 社会流动效应及其拓展:方法发展、争论与评议
  •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中常常面临地位不一致情况下的效应分解问题,其中社会流动效应的估计最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社会流动效应测量方法的核心争论和最新进展,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在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将广泛使用的对角线参照模型与新近提出的流动对照模型进行了比较。利用模型推导、模拟数据和现实数据分析,本文指出流动对照模型对传统方法的批评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存在较大误区。基于此,本文提供了依据理论与现实情境选择适当方法的具体思路,并总结了方法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作者:王鹏
  • 全文[ PDF 1453890.0 KB ] 2024.39(3)  共有 3435 人次浏览
  • 探索择偶偏好中的因果复杂性——使用QCA对调查实验数据的再分析
  • [摘要]本文同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模糊集QCA分析了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21)中关于择偶偏好的调查实验数据。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共性,但QCA在探究择偶偏好的因果复杂性方面更有优势。具体来说,各择偶条件对择偶决策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叠加在一起,因而具有某种组态特征;不同择偶条件对接受和拒绝决策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回归分析难以揭示这种因果关系的非对称性。回归模型和QCA适用于分析不同性质的因果问题,只有将二者结合使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 作者:许琪
  • 全文[ PDF 1372224.0 KB ] 2024.39(3)  共有 3782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 [摘要]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入与全球化竞争市场的到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已发生深度融合,一种双重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然形成。本文聚焦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分割与流动不平等议题,基于2019年中国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使用潜类别分析法验证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理论模型的经验适用性;基于拓扑矩阵的流动表分析,检验了被分割后不同子劳动力市场间职业流动的市场粘性效应、单向体制壁垒效应与单向市场壁垒效应。本文对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分割与行政限制、健全劳动力要素层面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的启...
  • 作者:张海东、袁博
  • 全文[ PDF 1375978.0 KB ] 2024.39(3)  共有 3279 人次浏览
  • 互联网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与机制——一个“动力—能力”的分析框架
  • [摘要]以网约车平台为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科层化的演变过程和机制。本文将政府带入平台经济研究,遵循组织和制度的分析进路,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演变的分析框架。其中,绩效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压力是决定平台劳动力组织形式为何要变的动力,平台与外部资源的依赖关系和依赖程度是决定组织形式为何能变的能力。平台规模是促发“动力—能力”机制的前置条件。本文进一步指出,平台对核心生产资料的掌控以及政府监管政策是平台能够在市场中行使支配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作者:赵磊、杨伟国、陈龙
  • 全文[ PDF 1396007.0 KB ] 2024.39(3)  共有 3554 人次浏览
  • 医院民族志:理论、方法与本土探索
  • [摘要]医院民族志兴起于二十世纪中叶。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它逐渐走出对医院封闭性和内生性的设定,迈向对医院复杂性、多样性和社会嵌入性的追寻。医院不仅为思考人类的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权力、结构等概念提供了现实的空间,也为认识医院所在国家与地区的社会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对医院民族志的基本框架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讨论其本土探索的特点和方向,以引导更多既能遵守学术伦理又能提供敏锐洞察力的医院民族志作品出现,也为在其他机构开展民族志研究提供参考。
  • 作者:余成普
  • 全文[ PDF 1353370.0 KB ] 2024.39(3)  共有 3298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