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788682.0 KB ] 2024.39(2) 共有 2693 人次浏览
|
|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作者:李向平
- 全文[ PDF 2199112.0 KB ] 2024.39(2) 共有 1597 人次浏览
|
|
- 从有限道德到普遍道德——基于社会参与的视角
- [摘要]已有研究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推进,社会道德主要呈现从有限道德向普遍道德发展的趋势。然而,也有相关理论指出普遍道德的发展并非必然事实,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理性化等特质还可能带来流动性道德和去道德化等道德转型的不同面向。因此,研究如何促进现代社会的普遍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鲍曼及普拉图等的道德理论和对新近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呈现中国社会普遍道德的现实特征,并论证社会参与对普遍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数字媒介使用在其中的显著中介效应。文章最后基于鲍曼和福柯的道德理论延伸讨论了社会参与对建构个体的道...
- 作者:温莹莹、张晓玲
- 全文[ PDF 2203318.0 KB ] 2024.39(2) 共有 2175 人次浏览
|
|
- 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建构——民国时期西医群体的诊金论述与职业伦理调适
- [摘要]近代以医疗服务换取金钱的市场交易方式与以“利他”为核心特征的医业职业伦理构成了紧张关系,调适这对矛盾成为职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利用民国时期的诊金论述,以关系运作为理论视角,剖析了医生群体为建构医疗服务市场的道德基础所做的道德与文化工作。他们明确了诊金的伦理基础,细致区分了医业与一般劳动、商业、慈善的差异,由此构建诊金特定的道德意涵。但这种围绕诊金重构医疗服务和医患关系性质的努力在新旧观念交汇之际遭遇了挑战。本文对当下的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乃至诸多行业的职业伦理建设等均有参考意义。
- 作者:姚泽麟
- 全文[ PDF 2536200.0 KB ] 2024.39(2)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
- 转型中国的国家认同变迁趋势研究
- [摘要]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考察中国民众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观测到一定的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的国家认同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变迁趋势;第二,国家认同在1995—2018年呈“V”型变动趋势,其中199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2018年呈上升趋势;第三,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国家认同构建具有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后出生世代的国家认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迁趋势。以上发现对理解转型社会的国家认同变迁具...
- 作者:徐延辉、赖东鹏
- 全文[ PDF 2275791.0 KB ] 2024.39(2) 共有 2180 人次浏览
|
|
- 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东北社会变迁的双重时间性
- [摘要]转型社会学多以制度转型为主要线索来剖析社会转型现象,却往往忽视普通人的生命体验。本文将转型社会学的“制度—社会”视角拓展为“制度—生命—社会”视角,旨在通过分析生命时间与制度时间的复杂互动机制,尤其是从生平规划、能动性与世代性三个维度来审视转型中的生命体验,以期把握转型的总体性脉络。本文通过回溯东北地区市场转型史来阐释这一理论视角,指出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形塑了该地区在不同时期的转型态势、发展动力和社会构成,在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中介作用。
- 作者:谢雯
- 全文[ PDF 2768107.0 KB ] 2024.39(2) 共有 2415 人次浏览
|
|
- 复杂社会系统的涌现现象——以大数据分析结构与行动共同演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证案例探讨如何以社会计算研究社会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的案例说明VC投资行为与产业网络结构共演过程中的正反馈导致了“精英俱乐部型小世界网络”的结构涌现,解释了个体行为如何促成集体涌现;某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展现了集体智能涌现的过程及因素,并说明了系统转型前后团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解释了非线性发展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案例体现了调查数据与大数据结合、多种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取向及其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作者:罗家德、万怡、高馨
- 全文[ PDF 2139028.0 KB ] 2024.39(2) 共有 1912 人次浏览
|
|
- “中间”的生产——基层治理开放性建构中的实践机制
- [摘要]面对复杂现实,开放性建构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但该如何在与治理的总体性诉求带来的闭合性的互动中达成?本文以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为例,阐释行动者如何通过在交界点(空间)、交界面(文化与社会)、交界机制(治理机制)上做文章,生产出作为连接机制的“中间场”和作为转译者的“中间人”,从而化解张力,打开基层治理场域。“中间”的生产揭示了包容性制度弹性的生产与国家—社会接合机制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权力运作的隐秘柔性,具有探索中国式治理现代化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3059759.0 KB ] 2024.39(2) 共有 1938 人次浏览
|
|
- 女性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变迁——基于夫妻匹配视角的研究
- [摘要]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和性别地位演变正在重塑婚育结构。本文利用家庭层面的数据探究夫妻教育匹配模式的队列变化及其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梯度婚减少,而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增多,且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在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梯度关系,高学历夫妇的子女数量和二孩生育概率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同质婚和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性别角色、夫妻相对地位和性别分工变革对生育决策机制的影响,为解析生育趋势和政策制定...
- 作者:卿石松
- 全文[ PDF 2561650.0 KB ] 2024.39(2) 共有 2827 人次浏览
|
|
- 职业社会学的新发展:迈向更具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框架
- [摘要]职业社会学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变迁,职业社会学研究出现了危机,暴露出其基于英美社会的预设所带来的一系列局限。在此背景下,学者们重新发展了职业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去本质化”地理解职业的概念,反思关于职业的抽象知识和自主性预设,并以更为关系性、情境化的方式理解职业,使职业社会学重新获得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加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现实。在此过程中,职业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也进一步扩展。本文系统梳理了职业社会学这一系列的新发展,进而讨论其对于中国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启发。
- 作者:简逸伦、肖索未
- 全文[ PDF 2426111.0 KB ] 2024.39(2) 共有 21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