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韦伯的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
  • [摘要]本文从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切入韦伯的“理性化”的问题域,梳理了韦伯“进步”概念和理性“进步”概念的含义及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追问理性“进步”能否服务于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关联的人的生命的“意义”,讨论了理性“进步”的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进步”及其意义问题,以期在特定的语境下加深对韦伯思想的理解,并为中国学界对有关“进步”问题的反思提供一点参考。
  • 作者:王俊敏
  • 全文[ PDF 883.0 KB ] 2011.26(2)  共有 2576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专家的身影。专家在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属性与专家参与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作者选取社会政策变迁的两个关键属性:“损失嵌入性”和“知识复杂性”,构建了一个社会政策变迁的分类模型,并界定了4种相应的专家参与模式。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对中国4个社会政策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较清晰地勾勒出专家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不同模式。
  • 作者:朱旭峰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1.26(2)  共有 2604 人次浏览
  • 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要素论的解释
  • [摘要]中国的社会网研究很少关注网络结构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关系,这恰是要素论的贡献。在介绍影响、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等基本“要素”之后,本文分析了要素论的建模原理及多种结构条件,并简析其优势所在。要素论研究发现,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信念、关系类型及诸多结构条件,因此,核心点未必有权。要素论根据网络结构预测权力的分配,这是其独特之处。该理论的其他优势有:坚持理论导向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权力来源于“排除”机制,运用分析—组合法,可用于研究大型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结构。本文最后讨论了要素论的未来方向,包括考虑到行动者...
  • 作者:刘军     David Willer   Pamela Emanuelson
  • 全文[ PDF 1132.0 KB ] 2011.26(2)  共有 2517 人次浏览
  • 跟踪调查中的拒访行为分析——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为例
  • [摘要]在梳理拒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y,CFPS)测试初访和测试第一次追访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CFPS测试第一次追访中出现的受访家户拒访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CFPS追访调查样本存在选择性拒访现象。追访中,被拒访的特点和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基本一致,即受到受访家户和主事者社会经济特征、参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还发现,在追访中,受访对象的拒访行为是可预测的。根据前次收集的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可以甄别未来可能拒访的重点对象。如能依此采取特别的样本维护策略...
  • 作者:

    孙妍 邹艳辉 丁华 严洁 顾佳峰 邱泽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11.26(2)  共有 3126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
  •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5个城市市辖区收集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数据为分析基础,以经过修正的发展的家庭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了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主要在婚姻成本、婚姻的独立性、妇女就业率与夫妻关系、核心家庭与亲属网络关系以及各个城市家庭变迁的独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我们的见解,着重指出在中国城市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甚至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不同的组合,因此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和多因素共同...
  • 作者:

    马春华 石金群 李银河 王震宇 唐灿

  • 全文[ PDF 955.0 KB ] 2011.26(2)  共有 5012 人次浏览
  •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 [摘要]围绕“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对社会抗争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本文将抗争政治研究中的“国家”区分为“稳定的政治结构”、“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变化的政治背景”三个概念层次,这三个层次上的诸多要素都对社会抗争的兴起、形式和结果以及对抗争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行动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研究中所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抗争的关系,并结合中国经验对抗争政治研究提出了反思。
  • 作者:

    黄冬娅

  • 全文[ PDF 733.0 KB ] 2011.26(2)  共有 2902 人次浏览
  • 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 [摘要]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
  • 作者:王桂新 武俊奎
  • 全文[ PDF 593.0 KB ] 2011.26(2)  共有 269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 [摘要]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何决定了个体在分割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就业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呈现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的经验分析。基于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对个体的就业结果各有影响:虽然部门进入、职业获得和收入不平等的模式确实体现出了城乡户籍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本地居民与外地移民所受到的区别...
  • 作者:李骏 顾燕峰
  • 全文[ PDF 842.0 KB ] 2011.26(2)  共有 2649 人次浏览
  •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 [摘要]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
  • 作者:

    王甫勤

  • 全文[ PDF 815.0 KB ] 2011.26(2)  共有 319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