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朱庆芳广义的社会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法制等领域,反映了包括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亦即全面反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协...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10.0 KB ] 1997.12(5) 共有 1402 人次浏览
|
|
- 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
- [摘要]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吴铎在经济体制转变和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强化社区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社区建设的主体。一要充分发挥政府法人的主体作用,理顺政府法人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建立合理结构与...
- 作者:
吴铎
- 全文[ PDF 171.0 KB ] 1997.12(5) 共有 1807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
- [摘要]论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者认为,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那种“军队办社会”的模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许多工作必须由社会来承担。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程度,作为衡量军事力量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文章对一些国家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作了介绍和分析。对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机制作者提出了构想,主张坚持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网络;拓宽退役军人的安置渠道;增设军事职业社会保障项目;并制订一部《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法》,从而使军事职业的社会保...
- 作者:许祥文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7.12(3) 共有 1910 人次浏览
|
|
- 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
-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通过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来寻求社会支援 ,受到社区性质和社区居民自身特征的影响。据我们调查,城市居民寻求业缘关系的意向强于郊区农村 ,
寻求血缘关系、夫妻关系的意向弱于郊区农村 。城市与郊区农村的这一差别在女性中不如男性明显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寻求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意向增强,寻求夫妻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意向减弱。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寻求夫妻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意向增强, 寻求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意向减弱。另外 ,人们在寻求血缘关系 、业缘关系支援时 ,对工具性支援要求较高;在寻求夫妻关...
- 作者:
蔡禾,叶保强,邝子文,卓惠兴
- 全文[ PDF 229.0 KB ] 1997.12(6) 共有 1662 人次浏览
|
|
- 近代中国社会控制系统与赌博之禁
- [摘要]本文从权力之禁,家庭、宗族及村社之禁,社会组织、团体之禁,舆论之禁等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禁赌状况作了大致勾勒。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在对赌博的防范和治理上尽管收效甚微,但仍有不乏成功的经验,尤其有不少独到的办法值得一书。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控制系统已经残缺和衰朽,反而明禁实弛,愈禁愈滥。作者指出,禁止赌博除了文化价值系统的调适外,更主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系统和整个社会运行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
- 作者:
?涂文学
- 全文[ PDF 1167.0 KB ] 1997.12(4) 共有 1406 人次浏览
|
|
- 理性选择和越轨行为——12个乡镇企业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结果 ,乡镇办集体企业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迅速
的扩张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些企业产生的利润在承包者、中央政府、乡镇政府、企业和职工五个主体之间进行分配 。在我们研究的所有盈利企业中 ,承包者均采用“越轨” 战略以最大化地分享国家的税收损
失,在乡镇政府的支持下 ,他们的“越轨”行为可以是半制度化的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理性选择模型以探讨结构的和制度的条件, 正是这些条件导致在社会经济转型期间上述越轨行为模式的出现。
- 作者:
张汉音,王汉生
- 全文[ PDF 204.0 KB ] 1997.12(5) 共有 1779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
- [摘要]本文试图从人的社会规定性和主体实践性相统一的视角来解析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首先,基于“关系”一词在我们中国人日常话语中的用法,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概念存在两重涵义:一是由不同主体之间某种性质所构成的状态(简称表象静态关系);二是由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状态(简称内在动力关系)。其次,基于中国文化中社会规范的模糊性和差序性,认为每种性质的表象静态关系都对应一套内在动力关系的游戏性规则。最后,基于中国人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选择、解读和操弄关系规则的过程,说明了关系运作的游戏性逻辑以及...
- 作者:
陈午晴
- 全文[ PDF 278.0 KB ] 1997.12(2) 共有 1694 人次浏览
|
|
- 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
- [摘要]本文分析刻画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是恶性循环的。在贫困度量方面,作者构造了综合贫困指数,解析琛氏贫困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得贫困的度量方法进一步系统和严密。文章最后呼吁,为了减少贫困,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化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
?屈锡华,左齐
- 全文[ PDF 336.0 KB ] 1997.12(3) 共有 1557 人次浏览
|
|
- 合理性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兼与司马云杰先生商榷
- [摘要]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就当前中国现实而言,文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两种合理性的矛盾,而在于,一方面,两者都还发展不成熟,分化不够;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基本手段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还很不健全。因此,今后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在法制的基础上,在两种合理性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的机制
- 作者:孙立明
- 全文[ PDF 174.0 KB ] 1997.12(1) 共有 1609 人次浏览
|
|
- 关于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
- [摘要]本文针对社会指标应用“热” 、研究“冷”的现状 ,集中地思考了社会统计与社会指标的相对区别与联系 、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的相对区别与联系,从三个角度上论证了更应该重视主观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和运用 。
- 作者:
谷迎春
- 全文[ PDF 138.0 KB ] 1997.12(6) 共有 1806 人次浏览
|
|
- 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
-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今主要公共性理论的批判性考察,指出作为方法论应首先从文化的内在合理性空间里寻找公共性的实体,然后将其放到具有相对普遍合理性的空间里加以考察其功能。基于这一观点,本文总结出公共性的三个基本要素,并据此将公共性划分为多元型公共性、权威主义型公共性、权力主义型公共性、权限主义型公共性等四种一般类型,与此同时,对某些传统模型,如中国传统的“公”、日本传统的“o hyake”、西欧传统的“public”做了比较考察。在这基础上,分析了这些传统的公共性是怎样对近代化起了正的或者负的关键作用
- 作者:
?李明伍
- 全文[ PDF 1206.0 KB ] 1997.12(4) 共有 1932 人次浏览
|
|
- 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教育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做出整理与分析。研究中
发现 ,正是早期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对赫尔巴特教育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基础上 ,
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社会学思想 。所以教育社会学一产生便具有强烈的学问性和
实用性,前者奠定了欧洲教育社会学的传统, 后者规定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通过教育社会学起伏的发展历史来看 ,教育社会学应当是社会学的下位学科 ,是随着社
会学的发展而发展,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目的在于:从教育社会学的百年进程中,吸收其丰富的教育社会学思想精华, 结合我国的实际, 将教育社...
- 作者:
钱民辉
- 全文[ PDF 280.0 KB ] 1997.12(5) 共有 1899 人次浏览
|
|
- 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
-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三种社会发展观,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出应当确立重视社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实现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的整合
- 作者:
陈涛
- 全文[ PDF 187.0 KB ] 1997.12(2) 共有 2053 人次浏览
|
|
-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文化内部,主文化在以政权做基础的主导文化、经社会发展长期造就的主体文化、以及反映当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风尚的主流文化这三个方面发生错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亚文化广泛崛起,冲击着即定文化的一元格局。以某种亚文化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站到了主文化对立面的反文化,已经演化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从价值系统和权力关系来看,今日中国社会文化处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态,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呈现为不同的格局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158.0 KB ] 1997.12(1) 共有 2987 人次浏览
|
|
-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
- [摘要]在后工业社会基础上 ,后现代主义者对以结构论为中心 、以理性化为实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展示了批判;反后现代主义者站在维护现代性的立场上,试图重建西方现
代化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强调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未现代化民族应从他们的理论思考中有所借鉴 ,应当确立把人与自然同人与人两种社会基本关系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 作出发展自己的新选择。
- 作者:
刘少杰
- 全文[ PDF 201.0 KB ] 1997.12(6) 共有 1992 人次浏览
|
|
- 北京流民组织中的权威
- [摘要]本文是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北京流民的组织化状况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课题组认为,流民的组织化事实是这一群体为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而形成的应变方式。组织化可以从群体意识、中心或权威和组织架构三个方面考察。本文描述的是组织中的权威的三种新的类型:机会供给权威、危机处理权威和群体形象整合权威。它们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权威、伦理权威,是应运而生于流动过程中解决实际困难的需要
- 作者:
袁岳,张守礼,王欣
- 全文[ PDF 272.0 KB ] 1997.12(2) 共有 1728 人次浏览
|
|
- 论隐性社会问题
- [摘要]社会问题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隐性社会问题有两个特征:客观上为社会失调现象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的本质尚不显现;主观上是人们对其认识、研究的社会反应亦不显现。隐性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包括主、客观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已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社会问题,已对社会结构、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存在,并成为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 作者:
雷洪
- 全文[ PDF 262.0 KB ] 1997.12(3) 共有 2417 人次浏览
|
|
- 美国的“第三院游说”制度
- [摘要]美国的“第三院游说”制度董天佳作者:董天佳,女,1961年生,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第三院游说”是当前美国政坛及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极为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政治运作机制及其整个政治文化的本质。一、一般背景及问题所在第三院游说的说法...
- 作者:
?董天佳
- 全文[ PDF 660.0 KB ] 1997.12(4) 共有 1637 人次浏览
|
|
- 人际空间与人际交往———微观社会生态学导引
- [摘要]宏观层次上的社会生态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但与此同时,微观层次上的社会生态学研究却未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作者从人际空间影响人际交往的角度,依据目前已经积累起来的实证资料,阐述了人际空间需要、人际距离及个人空间位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大量将成为微观社会生态学重要内容的研究领域,揭示了微观社会生态学研究不仅重要和可能,而且将会成为一个富有理论价值与实用意义的新兴研究领域
- 作者:
金盛华
- 全文[ PDF 155.0 KB ] 1997.12(1) 共有 2185 人次浏览
|
|
- 唐人街:新的观察与解释
- [摘要]唐人街:新的观察与解释綦淑娟唐人街,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社会学研究者的目光。继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先生三十年代的著作《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在国内翻译出版之后,最近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敏的新著《唐人街———深...
- 作者:
綦淑娟
- 全文[ PDF 527.0 KB ] 1997.12(4) 共有 192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