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农村妇女远嫁现象研究——河北省香河县外来妇女情况调查
  • [摘要]作者通过对农村妇女远嫁的渠道、形成机制、婚后生活状况及远嫁现象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系统调查研究,作出如下判断:改革开放拉开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地区间的障碍因素的弱化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共同促进了农村妇女远嫁现象的发展。因此农村妇女大批远嫁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外来妇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远嫁现象的社会影响复杂且深远,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797.0 KB ] 1992.7(5)  共有 1409 人次浏览
  • 论技术的社会化——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技术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而技术社会化又是其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说明了技术社会化研究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并阐述了技术社会化的基本概念。作者认为,技术在社会的整合与调适下,成为社会相容技术的过程,称作为技术的社会化。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技术社会化的内容、功能以及它和技术产业化的关系,等等。
  • 作者:

    陈凡

  • 全文[ PDF 779.0 KB ] 1992.7(5)  共有 2538 人次浏览
  • 江西省小康社会目标的灰色系统预测及拟模糊数学评价
  • [摘要]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筛选,构建了江西省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同时,作者运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对江西省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该省达到小康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用拟模糊数学的方法,将江西省的小康目标与全国以及世界的发展水平作了比较和评价。
  • 作者:

    王永平,黄志刚

  • 全文[ PDF 541.0 KB ] 1992.7(5)  共有 1691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性别观念——妇女、文化、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威斯利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之性别观念——妇女、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2月7日—9日在波士顿召开,来自美国、中国(包括台湾、港澳地区)、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近200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汉学界妇女研究的盛会。会上有30多位学者提交了论文报告;另有30位学者以评论员和圆桌会议发言人名义发表了个人观点;大会讨论发言者更是争先恐后,异常热烈活跃,显示了国际汉学界妇女研究的蓬勃生机。
  • 作者:

    杜芳琴

  • 全文[ PDF 329.0 KB ] 1992.7(5)  共有 1429 人次浏览
  •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阶段研讨会综述
  • [摘要]“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阶段研讨会1992年5月21~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经过两年组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初步统计分析以及调查典型个案,目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和参与此项调查的23个省、市、自治区妇联子课题组已进入深入分析、理论探讨、提出对策建议阶段。本次会议针对调查基础上发现的有关理论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 作者:

    孙戎

  • 全文[ PDF 84.0 KB ] 1992.7(5)  共有 1203 人次浏览
  • 社会结构的转型:结构主体和结构规则的变革
  • [摘要]作者认为,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结构分化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分化的基础上重组中国社会的结构体系以适应未来现代化的发展已成为迫切要求。重组的社会结构体系特征为:统一而具有普遍性的制度规则应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相一致,形成充分分化的、多元化的、自主独立的结构主体,国家发挥特殊的、积极的作用。于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规则的重建——国家地位和职能的转换和结构主体的重建——群体形式的创新及二者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种理想模式。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1209.0 KB ] 1992.7(5)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演化中的三维社区结构
  • [摘要]作者基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认为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结构性要素——新型中介社区,并由此建构起在三维基础上的具有新型整合关系的社区结构。新型中介社区的特点主要是亦城亦乡、非城非乡性,与城、乡两社区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性。新型中介社区的兴起,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要素间的隔绝状态,呈现出城乡一体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城市剥削农村、工业剥夺农业的利益格局,建立起“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和“以工建农”的新模式;部分地改变了脑体关系,使脑力劳动者与农村体力劳动者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作者对三维社区...
  • 作者:

    王颖

  • 全文[ PDF 539.0 KB ] 1992.7(5)  共有 1442 人次浏览
  • 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
  • [摘要]在民国初期的5年中,全国出现了107个经济团体,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潮。这是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为之奋斗和开创的民族、民主和民生主义精神鼓舞下兴起的。经济团体的勃兴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作用。辛亥革命的这一社会动员作用虽然带有某些局限,但是在总体上仍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比较广泛而稳固的社会基础。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842.0 KB ] 1992.7(5)  共有 1542 人次浏览
  • 1990年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又回升到世界第70位
  • [摘要]选择重要的社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以此对世界120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所做的综合评估已进行了四次。根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16个社会指标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百万以上人口的120个国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90年我国综合得分69分,比1989年增加了2分,居世界位次由71位回升到70位。比4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55分高14分,比55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83分低14分,比高收入国家平均144分低75分。可见,在我国与中、高等收入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299.0 KB ] 1992.7(5)  共有 1347 人次浏览
  • 班组长的行为:如何对待班组成员
  • [摘要]与其他管理者一样,班组长要想对班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对其下属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在我国工厂中,班组长不仅依赖于“奖罚影响力”,更依赖于不是以奖罚为基础,而是由其他促动因素形成的“自愿影响力”。为了获取和扩大这种自愿影响力,班组长在对待班组成员上普遍采用了许多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移植来的、在理想的科层制组织中不会出现的行为方式。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1189.0 KB ] 1992.7(5)  共有 1480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兼评周晓虹主编的《现代社会心理学》
  •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重建,在于重建其社会现实性。本文从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的评价入手,结合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与教训和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10年来的经验,探讨了重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现实性意义、方法与途径。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2.7(5)  共有 1690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来劳动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特征、分类特征、总的人口规模以及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东线对外来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外来人口会流向西线及一些新的开放区县市。本文还对如何控制和管理外来劳动人口提出了5点建议。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682.0 KB ] 1992.7(5)  共有 1540 人次浏览
  • 人口与贫困
  • [摘要]本文通过贫困及反贫困历史的回顾,采取“南北对比”、“南南比较”的方法,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论述了人口与贫困的关系。 
  • 作者:

    原华荣

  • 全文[ PDF 776.0 KB ] 1992.7(5)  共有 1423 人次浏览
  • 中国乡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尝试
  • [摘要]乡村贫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且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认为对中国乡村贫困可以作如下解释:由于某一地区的人或群体对国家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法律和政策在一定时空内赋予他们的发展权利的无知、误识、放弃和因外在因素致使他们的发展权利丧失与被损伤,使得他们在发展分层中处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或处于社会共识的低水平的状态。
  • 作者:

    邱泽奇,李守经

  • 全文[ PDF 1017.0 KB ] 1992.7(5)  共有 147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