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
  • [摘要]《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杨善华文章通过对1986年的北京郊区、上海郊区、河南演川县的调查指出: 1.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农村社会变迁确实带来了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表现在:①在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生产功能恢复了家庭核心功能之地位;②在由纯农业的产业结构向农工商等业并举且农业比重日益下降的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家庭生产功能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趋势。
  • 作者:
  • 全文[ PDF 84.0 KB ] 1991.6(5)  共有 1681 人次浏览
  • 关于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的分析
  •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被买卖妇女被迫出卖和自愿出卖现象并存;二是有由西南部省份向东北部省份流动的基本趋向;三是集中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和山区;四是已形成跨省区有组织的贩卖网络;五是事发地区的干部群众习以为常,不以为这是违法犯罪行为。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三层面分析了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得以存在的基础,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方式对落后地区妇女的诱惑力,农村大龄未婚人口男多女少性别比严重失调,以及参与买卖的当事人文化素质低三方面是造成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 作者:

    庄平

  • 全文[ PDF 624.0 KB ] 1991.6(5)  共有 4251 人次浏览
  • 抽样调查计算机数据文件的形成过程和质量管理——兼谈社科研究人员与计算机软件人员的协调
  • [摘要]抽样调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质量管理,直接涉及到抽样调查统计结果的信度及课题调研的分析结论。为此,需要科研人员与软件人员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本文从数据文件检查的要点、形成数据文件过程的要点、科研人员应提供的支持条件及科研人员与软件人员之间的协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用计算机的研究技术对确保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 作者:

    周基玉

  • 全文[ PDF 363.0 KB ] 1991.6(5)  共有 1432 人次浏览
  • 实证主义社会学面临挑战
  • [摘要]从统一科学观的缺失到决定论原则的谬误再到价值中立观的玄想,文章系统评述了二战后日益流行的反实证主义思想各流派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提出的责难。作者认为,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对立突出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而这又根源于两派在本体论上的不同认识,从而在社会学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研究范式,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要求下,它们都能产生出富有价值的成果。因此,在批判地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时,我们不可轻易地偏执于其中任何一方。
  • 作者:

    张小山

  • 全文[ PDF 1069.0 KB ] 1991.6(5)  共有 2666 人次浏览
  • 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新成果——《社会学概论》(西安本)读后
  • [摘要]由西安地区高校社会学教师集体撰写的《社会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问世了。综观全书,感到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鲜明而科学地坚持了唯物史观。社会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是国际公认的社会学理论创始人之一,他的唯物史观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学众多理论流派的发展。
  • 作者:

    晚雨

  • 全文[ PDF 73.0 KB ] 1991.6(5)  共有 1662 人次浏览
  • 稳定与发展:中国九十年代面临的两大主题——1991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综述
  • [摘要]不断深化的中国改革进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迫切地提出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问题。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既是近几年理论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又是我国九十年代面临的两大主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 作者:

    张文宏

  • 全文[ PDF 476.0 KB ] 1991.6(5)  共有 1642 人次浏览
  • 社会学在科学上的地位
  • [摘要]《社会学刊》1929年第1卷第1期上李剑华的文章指出,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上的年纪最小,当他在1938年出世的时候,环顾周围已布满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伦理学等科学。他因为要寻一安身立命之地,无往而不与一切既成的科学冲突。
  • 作者:
  • 全文[ PDF 71.0 KB ] 1991.6(5)  共有 1557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结构性因素
  • [摘要]本文分析了单纯利用外来人口迁移理论解释中国农村劳力外流问题的不足,通过对1956年及1989年两次农村劳力外流的比较,作者认为应该从结构性因素的分析入手解释中国农村劳力外流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力外流的土地关系与宏观经济波动两个结构性因素。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448.0 KB ] 1991.6(5)  共有 1723 人次浏览
  • 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 [摘要]宗族势力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的人所组成的一股力量,它曾经是旧的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其基层农村社区统治的重要社会力量。但是,近年来,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宗族势力以自然村为基础再度抬头,续谱活动十分兴隆,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宗族群体的依赖性加强,并且宗族势力开始向农村基层政治和经济组织渗透,成为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作用力量。作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抑制宗族势力的对策。
  • 作者:

    陈永平,李委莎

  • 全文[ PDF 447.0 KB ] 1991.6(5)  共有 2138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各视其是。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于各派社会学家都有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依笔者所见,社会学在其发展历史中,各派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研究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出发点:第一种是从社会出发,第二种是从人出发,第三种是从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上述出发点,是导致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定义产生种种分歧意见的主要原因。笔者提出深入讨论一下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以便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笔者持着后一种出发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 作者:

    奚从清

  • 全文[ PDF 313.0 KB ] 1991.6(5)  共有 2712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再与韩明谟教授商榷
  • [摘要]本文针对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学史论,认为在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中,应注意学科化的社会学与非学科化的社会研究的区分。前者发展迟缓,却在中国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后者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其典型是乡村建设运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上不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的。社会研究的领域十分宽泛,其历史应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中国社会学史的上限应以1898年为宜,下限暂定在1978年。其间,1911、1919、1928、1949,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年代,但不宜作为划分中国社会学阶段的天然界标。30年代“中国化”口号的提出,不是以有否“奴化的感觉”...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736.0 KB ] 1991.6(5)  共有 1706 人次浏览
  • 关于大中型国营企业凝聚力的调查分析
  • [摘要]搞活大中型企业是近期经济、社会理论研究部门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热门课题。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是关系到搞活企业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21个城市的47家大中型国营企业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提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四方面建议,对从事企业研究的同志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很有启发。
  • 作者:

    张潘仕

  • 全文[ PDF 780.0 KB ] 1991.6(5)  共有 1600 人次浏览
  • 归因理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摘要]作者对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发展脉络、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及其承继关系做了较系统的阐释,对发展趋势及其重点研究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学术考察。作者认为进入80年代,“归因理论”尚需深入研究、证实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并遇到了急需探讨的一些新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意见。
  • 作者:

    刘世奎

  • 全文[ PDF 401.0 KB ] 1991.6(5)  共有 2613 人次浏览
  • 毛泽东与农村调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
  • [摘要]本文由四部分组成:①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光辉实践;②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③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理论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历史性贡献;④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导意义。 
  • 作者:

    陆学艺,徐逢贤

  • 全文[ PDF 1454.0 KB ] 1991.6(5)  共有 2057 人次浏览
  • 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单位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特指工厂、商店、学校和机关等。单位意识则是人们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文章认为,单位意识无论从社会体制还是从文化心理来说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然而其主流与现实社会中改革开放的目标又充满矛盾,并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之一。据此,作者提出了促使组织功能专一化、明确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和扶持新组织生长的变革单位体制以调适单位意识的三条途径。
  • 作者:

    于显洋

  • 全文[ PDF 505.0 KB ] 1991.6(5)  共有 1592 人次浏览
  • 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
  • [摘要]在5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单位体制”,在此体制下形成的保障即“单位保障”。单位保障包含着双重内容:其一是对职工承担了生活方面的无限义务,其二是对国家承担着职工的政治保险责任。并形成与此相应的“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系列,取代了与传统家庭亲属保障相应的“家—国”观念。这种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于稳定了人口集中的城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改革中单位保障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但遇到社会心理的巨大抗拒,在某些方面,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不是在减少而是扩大。目前,...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492.0 KB ] 1991.6(5)  共有 1309 人次浏览
  • 家庭政策与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家庭
  • [摘要]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制度。当人类的历史表现为不同种文明的历史时,家庭的不同类型反映并制约了它处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一种文明中,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平行发展的,它们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研究今天中国的家庭时,仅着眼于对家庭自身的内部状况分析是很难彻底说清问题的,必须注意到家庭所处社会的文明特质、家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文明交互影响的今天,从家庭中显现出的表面相似而实质各异的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 
  • 作者:

    李楯

  • 全文[ PDF 426.0 KB ] 1991.6(5)  共有 1947 人次浏览
  • 社会稳定的三个环节
  • [摘要]朱力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的文章,指出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工作是社会稳定的三个基本环节。整个社会的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系统、管理手段系统和管理客体系统。
  • 作者:
  • 全文[ PDF 88.0 KB ] 1991.6(5)  共有 1511 人次浏览
  • 对北京市部分离婚者的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访谈的方法,调查了34位离婚者离婚的原因、过程、后果以及观念,从而对目前的离婚现象进行了基本的描述。通过调查,作者归纳出离婚的主要原因在于:婚姻基础不好、婚后一方或双方发生过失、性格不合以及性生活不和谐。离婚对当事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对子女的影响亦然。多数人的离婚观念属于新旧杂糅的过渡型。
  • 作者:

    李银河,冯小双

  • 全文[ PDF 626.0 KB ] 1991.6(5)  共有 1558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