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老有所为价值观
- [摘要]本文作者从老年知识分子群体的调查研究入手,分析了不同的老年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不同晚年生活方式。文章将老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分为进取型和失落型、活跃型和寂寞型、安养型和孤独型等三组类型,反映了奉献和索取、社会角色转换与生活适应能力、现实生活与期望值的矛盾。其矛盾的核心在于为与不为、乐与不乐、养与不养。为、乐、养三者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老年价值观。在比较和鉴别中,人们认为,以为带养,以乐促为的老有所为价值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养老观。其主要特征在于养和为关系的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在于奉献,判断标准在于尊重知识和人才,...
- 作者:
董之鹰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1.6(3) 共有 1870 人次浏览
|
|
- 安乐死:社会学的考察
- [摘要]“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
- 作者:
汪堂家
- 全文[ PDF 432.0 KB ] 1991.6(3) 共有 2486 人次浏览
|
|
- 关于元代社会风尚的几个问题
- [摘要]元朝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伴随着武力进入内地,形成了对传统汉族封建文化的冲击。本文试图就游牧民族文化带入内地后,出现的社会风尚方面的某些变化,作点粗浅的介绍。
- 作者:
韩志远
- 全文[ PDF 710.0 KB ] 1991.6(3) 共有 1569 人次浏览
|
|
- 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识
- [摘要]一般说来,流氓是游民阶层的产物,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流氓的队伍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游民进入城市,无正当职业,只能以歪门邪道糊口;另一方面,城居地主、权贵的增多,使某些爪牙、鹰犬之流,背后有了靠山。以明代而论,流氓闹得凶的,是成化以后,嘉靖、万历时期,更是猖撅一时。
- 作者:
王春瑜
- 全文[ PDF 384.0 KB ] 1991.6(3) 共有 1618 人次浏览
|
|
- “七五”期间我国人口控制状况
- [摘要]这篇文章通过1990年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和有关数据,阐述了计划生育工作在“七五”期间取得的新成绩:年平均总和生育率由2.5降至2.4。同时指出了人口形势仍然严峻,“八五”期间正值我国第三个生育高峰的峰顶,必须充分利用这次普查数据,开展国情教育,提高人均观念和人口素质观点,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 作者:
沈益民
- 全文[ PDF 291.0 KB ] 1991.6(3)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
- [摘要]作者认为,社区概念的界定必须将空间关系引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问的社会实体,是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单位,在严格限定和选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对某一社会类型和某一社会通则的理解。分清邻里、区域与社区的内涵,可以避免由于仅以互动及文化等过于抽象特征界定社区所导致的概念模糊,使社区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更加明确。
- 作者:
丁元竹,江汛清
- 全文[ PDF 672.0 KB ] 1991.6(3) 共有 2403 人次浏览
|
|
- 关于八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综合报告
- [摘要]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大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八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情况作了综合考察和分析,指出大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文中还指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情况下,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激增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缓解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路。
- 作者:
张坚
- 全文[ PDF 420.0 KB ] 1991.6(3) 共有 1943 人次浏览
|
|
- 论人口素质的逆淘汰
- [摘要]世界目前存在二类不同的人口问题,一类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另一类是发达国家的人口萎缩。我国则是这二类人口问题同时并存。在80年代,我国典型的城市人口生育水平(TFR)已下降到1.33,比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1.4还要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育水平(TFR)是2.84,仍高于人口再生产的更替水平2.2。从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考察,这种生育模式造成了较高素质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缩小,而低素质人口所占比例在扩大,这就构成了人口素质逆淘汰的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之一,在提高人口素质整体水...
- 作者:
周孝正
- 全文[ PDF 633.0 KB ] 1991.6(3) 共有 2892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人口的质量控制——关于中华民族未来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确立已近20年,中国在人口数量的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它也面临着因遗传素质差异、文化素质差异和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而引致的人口素质逆淘汰的严峻挑战。为此,作者认为,我们必须强化完整的人口控制观念,即人口的数量控制与质量控制的紧密结合。以创立全新的生命道德意识为先导,以优生和优死为手段,逐步地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水平。
- 作者:
穆光宗
- 全文[ PDF 672.0 KB ] 1991.6(3) 共有 1778 人次浏览
|
|
- 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及其趋势
-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的婚姻出现如下趋势:一、初婚年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80年代前的晚婚急剧增加具有“超前”性,非正常年代贬抑爱情的舆论导向以及强行晚婚的社会控制等促成了不少人并非自觉的晚婚行为,故此后的平均初婚年龄的提前是自然、正常的;二、自己结识的夫妇增多但介绍婚姻仍将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闲暇方式的多样化、异性间的互识、沟通机会增多,但受现阶段社会消费水平及闲暇时间等限制,两性在工作之余的交往仍不充分,而传统的社交及表爱方式则仍束缚着男女间的主动交际和大胆求偶,由此也减少了夫妇自识结合的概率;三...
- 作者:
徐安琪
- 全文[ PDF 562.0 KB ] 1991.6(3) 共有 1932 人次浏览
|
|
- 今日城市的夫妻关系——与日本的比较
- [摘要]夫妻关系是人诸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一环。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已实现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转移。新的家庭关系逐步形成后,夫妻关系又处于何种状况呢?本文以实际调查为依据,就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家务分担;夫妻价值观;夫妻对婚姻生活重要程度的看法;夫妻对家庭生活的满意感几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夫妻关系的现状,并同日本神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较科学地论证了今日的夫妻关系。
- 作者:
刘英
- 全文[ PDF 493.0 KB ] 1991.6(3) 共有 1872 人次浏览
|
|
- 影响人口性比失调的主要因素——河北省人口性比率研究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河北省人口性比状况的考察,在整体上肯定河北省人口性比率是平衡的同时,指出其某些地区、市及某些年龄段的人口性比是失调的,并从婴儿性比、年龄段性比、地区间和城乡间人口性比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人口性比失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三种人口性比失调的类型,即死亡型性比失调、迁移型性比失调和出生型性比失调。还提出了,不同类型性比失调的功能是不同的,解决的对策亦应相异。
- 作者:
金榜
- 全文[ PDF 562.0 KB ] 1991.6(3)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
- 农村婚嫁流动
- [摘要]本文是笔者1988年在湖北省麻城市王福店乡农村婚嫁调查结果的一部分。根据当地的道路交通状况和婚姻习俗,我们以7.5公里为中间值把婚嫁距离分为5组,以31~59岁为中间组把婚嫁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调查了王福店分两种类型的3个自然村共356对已婚夫妇的婚姻距离。调查表明:以迁入户为主体的韩家墙村和王福店村与“土著”户为主体的上马石村的居民婚嫁流动表现出同样趋势,即婚姻距离在7.5公里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其中5公里以下的近60%;在这些近距离婚嫁中本村之间的联姻又占绝大比例;近距离婚嫁随年龄组的下降又渐有加强。我们认为,农村婚媒形式...
- 作者:
邱泽奇,丁浩
- 全文[ PDF 366.0 KB ] 1991.6(3) 共有 1686 人次浏览
|
|
-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 [摘要]作者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基层乡镇政权建设存在党政关系尚未理顺、以政代企现象严重、条块矛盾突出、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机构膨胀、干部素质较差、法制环节存在空档、工作效率低下、干群关系紧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深化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 作者:
邸乘光
- 全文[ PDF 589.0 KB ] 1991.6(3) 共有 1732 人次浏览
|
|
- 当前农民分化的一般特点
- [摘要] 1.分化使农民具有了双重职业身份。随着农民的群体分化,使绝大部分农民具有了双重职业身份,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或亦农亦工,或亦农亦商。据对河北省霸州市、永清县170个农户抽样调查,纯农户劳力66人,占调查户劳力总数的13.8%,86.2%处于兼业状态。
- 作者:
柳宗孝,曹楼
- 全文[ PDF 92.0 KB ] 1991.6(3) 共有 1439 人次浏览
|
|
- 浅析农民分化的原因
- [摘要]我国近十多年来农民各阶层的分化,是一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这一分化是比较复杂的,分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作者:
张灿霞
- 全文[ PDF 183.0 KB ] 1991.6(3) 共有 1595 人次浏览
|
|
- 河南省农村基督教活动情况调查
-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某些地区基督教发展比较活跃。为深入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本文根据在河南南部三个县农村调查所获资料,对当地农村基督教近年来的活动情况予以实证性描述;并运用社会学和宗教学有关理论,深入地分析了当地农村基督教的发展规律、组织和人事结构、制度和活动方式,客观地评价了它的社会作用;还结合当地农村历史、经济、社会等具体背景,进一步探讨了促使基督教在当地农村传播的各种因素。
- 作者:
常永青
- 全文[ PDF 751.0 KB ] 1991.6(3) 共有 1772 人次浏览
|
|
- 城镇居民家务劳动动态考察
-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在北部边疆地区两次抽样调查所获资料的比较研究,从城镇居民家务劳动的时耗量、活动结构、内容及人们对家务劳动繁重程度主观感受等多侧面,动态地考察了城镇居民家务劳动状况的变化轨迹。指出,在我国第一个改革十年中,城镇职工家务劳动状况的改善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社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生在“家庭里的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指出目前城镇职工家庭劳动负担仍然是“超载”的。作者从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替代程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正确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改善...
- 作者:
王亚林
- 全文[ PDF 993.0 KB ] 1991.6(3) 共有 1696 人次浏览
|
|
- 社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实践
- [摘要]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相伴随的。人类的生存竞争和商业竞争推动着社区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到分散、从综合到专门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则不断引起社区结构的“大变迁”,并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发展开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无论是乡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的建设,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80年代以来,当代社区通过解决犯罪、老龄化、失业、贫困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形式到内容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 作者:
?梁维平,李虹
- 全文[ PDF 596.0 KB ] 1991.6(3) 共有 1846 人次浏览
|
|
- 闲暇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
- [摘要]本文对闲暇时间的概念定义提出了独自的看法,认为闲暇时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自由时间是一个比闲暇时间更为宽泛的概念,而闲暇时间是同工作时间相对而存在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闲暇时间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的进步。基于此种认识,作者对闲暇时间及其变化趋势、它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及社会及个人于此应具有哪些准备、条件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作者:
李迎生
- 全文[ PDF 505.0 KB ] 1991.6(3) 共有 198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