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家庭的生产和历史分期探讨
  • [摘要]家庭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处于动物状态时期。由动物、半动物家庭到人类家庭是一个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与发情期消失、高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狩猎、定居等因素的出现分不开的。人类家庭的文化因素以一定的生物因素为前提,生物因素的演进促进文化因素的产生、发展;文化因素的产生,又保障了家庭中的生物学关系,并使其具有文化性,导致与动物家庭根本不同的文化、社会因素得以控制、调节生物因素的人类家庭的形成。 最初的人类家庭,是一个依附于较大群体的、不稳定的、建立在两性关系基础上的小联合体,其结构模式...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798.0 KB ] 1991.6(4)  共有 1662 人次浏览
  • 当前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问题研究
  • [摘要]如何推进价格改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本文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职工物质生活变化的状况,综合分析了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总体上是逐步提高的;但职工收入的不均衡变化使不同职工群体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连年的物价上涨给职工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职工群体因此而受到的损失程度也是不同的。本文还对1990年出台的几项重要价格改革措施对职工生活的影响作了分类和综合的研究,进而对当前和今...
  • 作者:

    张建国,刘志猛,弥鉴

  • 全文[ PDF 825.0 KB ] 1991.6(4)  共有 1587 人次浏览
  • 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需要结构
  •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人民的温饱需要已基本满足的现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目的的明确性和针对性,必须探明人民的需要结构及其具体内容。作者根据实际调查,从我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具体需要中筛选出45种主要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需要结构的九层次论,进而对我国各利益群体的需要状况和利益要求作了具体的考察分析。
  • 作者:

    于真,刘世奎

  • 全文[ PDF 879.0 KB ] 1991.6(4)  共有 1610 人次浏览
  • 英美社会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
  •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家族主义影响的国家,不研究中国的家庭,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国外学者,特别是社会人类学家,对研究中国家庭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使之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介绍了自库尔普以来英美社会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研究的概况,包括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方面,提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作者认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国外人类学家对由文化所导致的中西家庭的差异,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现和重视,这对促进我们对我国家庭的认识,和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作者:

    赵喜顺

  • 全文[ PDF 491.0 KB ] 1991.6(4)  共有 2151 人次浏览
  • 五城市家庭研究的得与失
  •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参与“五城市家庭研究”的经历对这项研究取得的成果、产生的影响和明显的失误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就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

    宋践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1.6(4)  共有 1345 人次浏览
  • 评《劳务市场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劳务市场的社会学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由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的《劳务市场的社会学研究》(定价4.00元),是该课题组经过三年调查研究的集体成果。
  • 作者:

    李慎

  • 全文[ PDF 89.0 KB ] 1991.6(4)  共有 1740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研究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 [摘要]社会学研究的评估,即是从社会学研究原理和方法的角度来评价一份社会学研究报告的可靠性程度。其基本原理是:以社会学研究中理论和证据的联结关系为主线,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解为理论、理论命题、操作化、实地调查、研究结果5个逻辑环节,然后依据5个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以及每个环节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效度检验,从而对社会学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作出方法论意义上的评价。因此,这一方法也称为“社会学研究的解析”。70年代后期,社会学研究的评估逐步形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和技术。随着80年代社会学对社会...
  • 作者:

    时宪民

  • 全文[ PDF 604.0 KB ] 1991.6(4)  共有 2086 人次浏览
  • 政治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动态
  • [摘要]在中国和西方思想史中,将政治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学说和方法源远流长,并有着丰富的内容。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学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与社会各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社会学体系的建立及长足发展为之开拓了研究领域,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与变革——对人类生活及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直接促成了政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作者认为,政治社会学在当代发展的基本态势和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1.从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出发研究政治权力;2.从社会关系、社会背景出发研究政治主体;3...
  • 作者:

    刘在平

  • 全文[ PDF 605.0 KB ] 1991.6(4)  共有 2328 人次浏览
  • 论社会权力的起源
  • [摘要]社会权力是天赋神授的?还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抑或是社会冲突的结果?千百年来,人们探索不息、争论不休,至今依然仁智互见、众说纷纭。本文旨在考察并证明:(1)对各种起源模式的评价;(2)暴力不是社会权力起源的“原罪”;(3)社会权力产生的前提和原因。作者认为,真实地揭示社会权力的起源,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权力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及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 作者:

    赵磊

  • 全文[ PDF 871.0 KB ] 1991.6(4)  共有 2088 人次浏览
  • 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
  • [摘要]本文用边际理论分析农村村干部的地位与行为,认为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系统中,村干部处于乡干部和村民之间,即处于行政管理系统(官系统)和村民自治系统(民系统)的边际位置。本文分析了村干部对上述两个系统的隶属程度的差异,指出就长远利益、基本身份而言他们属于民系统。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的考虑,当两个系统对他们的要求发生矛盾时,他们大多向民系统一方回归。这使得他们在行使农村管理职能时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导致农村社会管理系统功能失调。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简要想法。
  • 作者:

    王思斌

  • 全文[ PDF 487.0 KB ] 1991.6(4)  共有 1620 人次浏览
  • 试评述杨开道农村组织理论
  • [摘要]本文对中国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的农村组织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他在深化了本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家的有关组织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农村20世纪20—30年代的变迁,创建了独特的组织理论体系,并认为其理论体系具有价值二元性及一定的封闭性。于此基础上,作者肯定了杨开道先生农村组织理论行为的客观意义,即在于自觉尝试引导农村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
  • 作者:

    刘精明

  • 全文[ PDF 494.0 KB ] 1991.6(4)  共有 2267 人次浏览
  • 黑龙江省庆安县互助农场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黑龙江省庆安县互助农场的创办指出:由种田大户和技术能手联合贫困户创办的各种类型的互助农场,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创举。这种贫富相帮、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基础,又通过农户联合,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人力物力联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又解决了“大帮哄”时包不了、管不好的问题。
  • 作者:

    王会昌,贾玉斌

  • 全文[ PDF 598.0 KB ] 1991.6(4)  共有 1844 人次浏览
  • 反贫困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作者认为,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推行的开发式扶贫有效地缓解了区域性贫困,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表现为经济贫困,又表现为文化贫困、社会贫困。文盲率高、人口膨胀、封闭保守、商品经济意识淡漠、劳动者素质低、社区功能不足等大量的问题仍是需要不断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扶贫开发需要正确处理的12个方面。
  • 作者:

    罗本考

  • 全文[ PDF 428.0 KB ] 1991.6(4)  共有 1568 人次浏览
  • 建立与完善上海社会失业保险制度
  • [摘要]该文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和完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回顾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社会失业保险历史沿革,从中可见失业保险制度越来越成为促进劳动制度改革、保证劳动合同制的顺利推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十分必要的配套措施。为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失业保险的范围、享受条件、期限、标准及资金筹集和管理等具体内容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当前社会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 作者:

    陈如凤

  • 全文[ PDF 313.0 KB ] 1991.6(4)  共有 1302 人次浏览
  •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摘要)
  • [摘要]本文提出,由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同步进行,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经济文化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化中,各种社会摩擦、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异常突出,并带有自身的特点。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改革的不配套都会成为影响转型进程甚至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因源。因此,在转型时期应特别注意强化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整体配套机制,选...
  • 作者:

    “社会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1797.0 KB ] 1991.6(4)  共有 1321 人次浏览
  • 对我国国情国力的综合分析
  • [摘要]作者认为,我国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6位,社会发展总水平已居世界第70位;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素质差以及主要产品的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就总体来看,仍处于摆脱贫困的阶段。因此,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应国情国力,量力而行,稳步前进。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957.0 KB ] 1991.6(4)  共有 1206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