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 [摘要]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肖文涛城市贫困是我国转型期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当代中国城市贫困的含义与认定标准作了新的界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规模、生活状况和社会特征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细致的考察,并提出构建城市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
  • 作者:

    肖文涛

  • 全文[ PDF 227.0 KB ] 1997.12(5)  共有 1975 人次浏览
  • 企业家阶层的社会学含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关于企业家概念的简要回顾和综述,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企业家阶层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企业家阶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概念,而是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的经济体制制度安排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行为主体。企业家阶层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又是市场经济所创生的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源,因而企业家阶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理想类型”。
  • 作者:

    米加宁,高德想

  • 全文[ PDF 786.0 KB ] 1997.12(4)  共有 1988 人次浏览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
  • [摘要]本文在概要描述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性别差异的一般状况后,着重讨论了婚烟对外出女性和外出男性在发展上的不同影响,以及就业制度与性别职业的关系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7.12(1)  共有 1977 人次浏览
  • 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社会五大趋势
  •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效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将起着巨大的解构与整合作用。并分析、预测了它将在人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引起和促成的全新的变化。
  • 作者:

    王恬

  • 全文[ PDF 151.0 KB ] 1997.12(3)  共有 1962 人次浏览
  • 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 [摘要]作者认为, 近 18 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 ,小城镇研究 、 农村组织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贫困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重要课题。尽管尚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但以其涉及面广 、紧随时代脉搏 、实用性强、普及程度广为特点,还是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 。同时 ,这种紧随时代脉搏和实用性强的特征也带来若干学科自身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所应具备的个性特征体现不足,失去了学科自身的稳定的发展 ,无形中增大了学科建设上的随意性 。农村社会学期待着学科发展的突...
  • 作者:

    朱又红

  • 全文[ PDF 305.0 KB ] 1997.12(6)  共有 1995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的困惑》读后
  • [摘要]《中国社会的困惑》读后刘建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邵道生先生新著《中国社会的困惑》一书中给我们的远非理性的鞭斥,而引发人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处变不惊的豪情抛弃空谈,投身治理社会的自省行动。正如《困惑》卷首展现的作者自白: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剧变...
  • 作者:

    刘建明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2)  共有 2093 人次浏览
  • 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
  • [摘要]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作者:[美]哈威廉,男,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一、问题的指出所有社会学理论定律长期以来一直都处于一种窘境:每一理论定律都同时既是对的又是错的。每一社会学定律的提出当然都有既定的事实根据,并依此说它是对的。于是,即便有...
  • 作者:

    哈威廉

  • 全文[ PDF 119.0 KB ] 1997.12(3)  共有 1668 人次浏览
  • 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
  • [摘要]现代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郭崇德作者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本质和属性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保障是否应该走商业化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走家庭保障的道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作者:郭崇德,...
  • 作者:

    郭崇德

  • 全文[ PDF 120.0 KB ] 1997.12(5)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社会保险理论分析的新视角——兼论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分析的视角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机制的借鉴和取舍上,而应强调社会保险的制度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路有待拓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保险,有助于我们从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更广阔分析视角去把握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内在制约因素和运行轨迹,有助于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 作者:

    林义

  • 全文[ PDF 1146.0 KB ] 1997.12(4)  共有 2171 人次浏览
  • 凤凰村人口的变迁
  • [摘要]本文是对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追踪研究的成果之一。主要分析了凤凰村70余年来人口及变迁。一是探讨了一般的人口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概况;二是分析了人口与文化教育的状况;三是研究了人口的职业分布和劳动力流向 
  • 作者:

    周大鸣,张锋

  • 全文[ PDF 218.0 KB ] 1997.12(1)  共有 1877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张力之一、研究的急迫性(一)经济体制改革急需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社会要发展,其变革就是不可避免的。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又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开始了。变革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
  • 作者:

    张力之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7.12(2)  共有 1879 人次浏览
  • 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
  • [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总背景出发,提出中国在90年代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进入了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原有体制能量释放的过程基本结束;改革跨过单纯放权让利的阶段;外延扩张的高投入增长方式走到尽头;改革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的制度创新;渐进式改革面临挑战。文章认为,改革已深入到体制“硬核”,触及到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过程,必须特别注意处理好一些基本的重大利益关系,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城市与乡村、非农劳动者与农业劳动者、较发展地区与欠发展地区、国家...
  • 作者: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343.0 KB ] 1997.12(1)  共有 1804 人次浏览
  • 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
  • [摘要]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朱小田茶馆是近代江南乡镇最基本的物化人文景观,以此为视点,可以阐释乡土中国独特的运行规则。本文提出,在乡村社会的运作中,江南茶馆是乡村市场的结点、社区政治的焦点和闲暇生活的热点。作为乡村市场的结点,茶馆交易主要采取贸易洽谈、...
  • 作者:

    朱小田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5)  共有 1963 人次浏览
  •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社团的兴起——以戊戌学会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戊戌学会为对象,论述了西方社会学传入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不断传入,在一些维新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之为“群学”的中国现代社会学理论,内中包涵着比较完整的现代社团理论,开始明确了群与学的关系、群与强的关系、群与治的关系、群与变的关系、群与会的关系。从这种“群学”理论出发,维新人士认为,组建学会可以为维新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培养和联结广大维新人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社团意识。由此,维新人士不仅广泛组建具有各种社团功能的学会...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233.0 KB ] 1997.12(3)  共有 1832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原因与对策
  •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 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国家、家庭和市场中,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
  • 作者:

    张翼

  • 全文[ PDF 370.0 KB ] 1997.12(6)  共有 2994 人次浏览
  • 强化政府对医疗保健市场的干预加快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
  • [摘要]该文认为医疗保健制度已成为目前影响面最大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放任引起的。医疗保健市场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市场,所以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作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改革措施
  • 作者:

    辜胜阻,李珍

  • 全文[ PDF 657.0 KB ] 1997.12(4)  共有 1918 人次浏览
  • “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
  • [摘要]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居区———“浙江村”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指出: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的流动,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经营者的流动。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并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业———社区型流动,文章还对这种进入方式形成的制度背景及其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 作者: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 全文[ PDF 337.0 KB ] 1997.12(1)  共有 3121 人次浏览
  • 我国失业保险的功能定位
  •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发展的过程, 认为从劳动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角度 定位的失业保险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需要, 失业保险 面临新的突破 ,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定位,其规模因此应有所扩大。
  • 作者:

    孙炳耀

  • 全文[ PDF 143.0 KB ] 1997.12(6)  共有 1710 人次浏览
  • 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
  • [摘要]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刘倩本文描述分析了一个独特社区———南街村。在中部中国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落,社会经济的崛起、社区生活及文化模式的特征诸方面都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作者认为,类似的社区在发...
  • 作者:

    刘倩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7.12(5)  共有 1713 人次浏览
  • 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
  • [摘要]本文从具体解析自然经济概念入手,结合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描述与概括,强调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极为复杂多样,致使一些主要从西方社会经济历史变迁中概括出来的学术概念(特别是在早期进化论影响下形成的学术概念)也有可能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中找到一些与之形似的社会现象,但两者在原因、过程、性质、作用和前途上均有所不同;在使用西方学术概念概括中国社会经济事实时,一定要慎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农户的生产模式作一尝试性分析和概括,以期在清理现成概念,冲破思维定势,发展具有本土化、规范化特点的研究范式、学术概念...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3)  共有 2403 人次浏览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