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住房市场的特点看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和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住房商品和住房市场的分析,剖析了住房市场构架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行为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及作用。作者认为住房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市场的特点为有限开放性、地域性、层次性和价格的差别性,市场交易的非物流性以及住房市场上的投机性和投资性。住房商品的社会属性表明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低收入家庭、人群的住房需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出发点应该是纠正市场失灵、提高住房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分配的公允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
  • 作者:

    陈星

  • 全文[ PDF 305.0 KB ] 1998.13(6)  共有 1778 人次浏览
  • 住房双轨制改革与住宅市场启动
  • [摘要]目前我国住宅市场处于一种供求失衡的非均衡状态,住宅市场的启动还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剖析了住房双轨制的内涵,认为住房双轨制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由住房福利化分配方式向住房商品化转变的过渡形态,住房双轨制的存在是导致住宅市场难以启动的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改革住房双轨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降低商品房价格、发展房地产金融、培育房地产市场、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住房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住房双轨制、启动住宅市场的对策
  • 作者:

    辜胜阻,李正友

  • 全文[ PDF 225.0 KB ] 1998.13(6)  共有 2075 人次浏览
  • 向市场过渡中的私营企业
  • [摘要]在私营企业存在的相对市场化的环境中,什么因素在企业成功中具有重要作用?什么样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本文通过有关的实证资料作出统计分析模型,验证相关假设,其主要发现为:就私营企业的成功而言,“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并存;教育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社会网具有相对性;需求和交易成本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所具有的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型转型和经济体制上的混合性特点,导致社会结构变革的机制及机会结构的混合性,从而决定了私营企业的成功为多种机制推动的结果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464.0 KB ] 1998.13(6)  共有 1742 人次浏览
  • 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分家习俗的某些变化来探讨经济改革对于当代农村家庭生活的影响。在农村家庭重新作为生产单位的同时,具有市场经济取向的农村经济改革也鼓励了个人财产观念的发展。积累家庭财产的新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个人权利观念并要求提前分家;新的分家模式使得提前分家十分容易,同时又将新建立的核心家庭置于十分脆弱的位置;核心家庭的脆弱又导致了母家庭与子家庭之间以及各子家庭之间的相互依附与合作。这三项变化紧密相联,相互促进,将导致新家庭伦理观念的出现,并在更高层次上重塑人们的行为模式
  • 作者:

    阎云翔

  • 全文[ PDF 311.0 KB ] 1998.13(6)  共有 1982 人次浏览
  • 打工妹的内部话题——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
  • [摘要]本文归纳了打工妹们书信中的五个主要话题,并通过这些话题分析了工厂打工妹的交往圈子的活动和功能,她们工作流动的原因和策略,她们与出生家庭的关系,她们的感情和婚姻,她们对打工生活的评价。分析特别注重了性别的角度,指出了打工妹们的处境、经历和态度形成中的性别原因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300.0 KB ] 1998.13(6)  共有 2692 人次浏览
  • 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 [摘要]本文以北京“浙江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修正了人们过去对“移民聚居区”的想象;讨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区”概念的含义。强调聚居区的聚合和开放是统一的。提出不能再把社区看成“实体”。单个的社区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具体而微”,而是人们在“大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实践的舞台
  • 作者:

    项飚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8.13(6)  共有 2139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农业和非农业增长与区域差距
  • [摘要]关于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不平等是加剧了还是减缓了的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本文用1985-1991年间县级有关资料,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对区域间不平等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国县域间非农业发展较之农业发展更显不平衡。因在农村总产值中非农业份额日益增长,导致农村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分析发现,农业增长呈现绝对趋同的趋势,而非农业增长则呈发散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发散趋势可由其对城市经济的依托和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得到解释。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推动下,非农业与农业显示互利作用,因此,农业不平等与非农业不平等互相强化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427.0 KB ] 1998.13(6)  共有 1524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与社会组织模式重塑:一场正在进行的深刻社会变迁
  •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正在发生日渐深入的影响。本文从“网上匹配”,“网上贸易”和“网上市民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在当前是如何影响和改造我国社会结构的问题
  • 作者:

    陈立辉

  • 全文[ PDF 629.0 KB ] 1998.13(6)  共有 2318 人次浏览
  • 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 [摘要]知识经济不是工业社会而是知识社会的经济形态。只研究经济形态的变化,不深入研究与之相应的整个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的变化,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难以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经济发展受制于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只有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体制,才能使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 
  • 作者:

    金吾伦

  • 全文[ PDF 292.0 KB ] 1998.13(6)  共有 1656 人次浏览
  • 从三项国际评估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 [摘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普遍将“可持续发展”做为重要目标,摒弃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本文利用社会指标确立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水平及特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并进行了国际比较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8.13(5)  共有 1948 人次浏览
  •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 [摘要]农村非农化过程既是一个农村经济社会发生裂变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本报告把性别指标引入这一过程,作为观察农村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一个视角,研究分析在非农化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血缘与地缘是怎样影响两性间的资源再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缘地缘对本社区女性完成第一次职业转换的积极意义,也描述了非农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序性、女性职业低层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别利益结构,分析了乡村工业化怎样“复制”、扩大了性别等级并通过工业组织使之制度化。从而提出一个随着市场化进程发展和乡镇企业改制,社区利...
  • 作者:

    金一虹

  • 全文[ PDF 257.0 KB ] 1998.13(5)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大众时代的时尚迷狂
  • [摘要]资本主义精神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催发了大众时代的孕育和生成,而导源于古希腊的自然秩序的观念在其中也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大众时代的“拟像秩序”的基本特征在于“能指”蜕变为“能指的自我指涉体系”。符号消费因此成为大众时代基本的生活风格和生存体验。论文最后展示了大众时代的大众其自我救赎的几种可能的途径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207.0 KB ] 1998.13(5)  共有 1904 人次浏览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
  • [摘要]20世纪初,由黄炎培等人倡导并发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科技救国的思想洗涤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现代化的新教育格局。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这是继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变革”时期,推动这一变革的巨大动力就是“科教兴国”战略。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吸收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当发掘、整理和继承我...
  • 作者:

    钱民辉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8.13(5)  共有 2249 人次浏览
  • 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焦点小组访问的定性资料分析
  • [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而成年子女是老年人家庭照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子女对老人照顾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目前城市老人家庭照顾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本文通过焦点小组的方法,从对部分老人子女的访问中得到有关子女对“孝”、老人照顾需要的看法,以及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等定性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城市里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在老人照顾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同时反映出以女性照顾者为主的性别化趋势和照顾过程中出现的资源不足及冲突。基于研究资料,作者初步讨论了未来城市老人照顾服务发展应...
  • 作者:

    熊跃根

  • 全文[ PDF 414.0 KB ] 1998.13(5)  共有 2723 人次浏览
  •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农村社区的考察
  • [摘要]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378.0 KB ] 1998.13(5)  共有 1818 人次浏览
  • 香港政府在资本主义化城市发展中的角色
  • [摘要]西方城市社会学中有经典的“芝加哥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争论。前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自然”或“生态力量”;后者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府,扮演了积极干预角色,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发展。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生活在香港的经历,目睹了香港的社会变化,并引用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更能解释香港城市化过程,即:香港城市化是由于港英殖民地政府积极介入的结果,而非纯粹由市场的“无形之手”“自然地”影响香港,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
  • 作者:

    ?徐永德

  • 全文[ PDF 213.0 KB ] 1998.13(5)  共有 2593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政策概念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 [摘要]本文阐释西方学者对社会政策概念理解的转变而建构一个社会政策概念架构。它是用来分析福利制度背后的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输出及分配结果的。西方福利国家经验所显示的社会政策界定是,从资源分配走向社会关系分配。同时,将福利制度处理为再分配范畴也不再合适。因为,社会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论述,本文基于经济改革下中国的处境,探索其福利制度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及社会议程
  • 作者:

    王卓祺,雅伦·获加

  • 全文[ PDF 222.0 KB ] 1998.13(5)  共有 2505 人次浏览
  • 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
  • [摘要]作者认为成熟的亚洲社会心理学的标志,不是它获得的有关亚洲人的知识本身,而是它用来创造关于社会行为的一般性知识的特殊方法。方法论的关系论是亚洲社会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可以作为分析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普遍性的概念框架。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方法论的关系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关系支配性、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作者分别说明了方法论的关系论在中西文化中的适用性。作者指出,在应用方法论的关系论时,也要注意关系本身的文化差异
  • 作者:

    何友晖,彭泗清

  • 全文[ PDF 286.0 KB ] 1998.13(5)  共有 1802 人次浏览
  • 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性比例失衡的实证分析——以定县为例
  •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定县为例,探讨了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村的性比例关系。本文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妇女生育时死亡率高以及妇女家庭地位的低下等等,都易导致女子的死亡率高于男子,男女性比例因此失衡。病态的性别构成,又酿成男女婚姻关系的失调,许多男子成了婚姻的被剥夺者,男子的早婚与迟婚现象相当流行。所有这些,都成为当时农村中严重的社会问题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173.0 KB ] 1998.13(5)  共有 1853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