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现代化的发展质量
-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发展质量”概念,并从质与量的规定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协调性与持续性、相对性与动态性、效能性与调适性的相互关系中具体揭示了这一概念的特性。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同西方的把手段当成目的、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划清界线,在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持续与协调的发展道路。在操作层面,我国应努力研究探索如何凭借相对少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而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路子。
- 作者:
王雅林,何明升
- 全文[ PDF 253.0 KB ] 1997.12(3) 共有 1651 人次浏览
|
|
- 中国近代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初探
- [摘要]中国近代兵慌马乱,军人安置问题极为突出。从对湘、淮军官的遣撤,到清末新军时期尝试性地建立军人退伍安置制度,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制定大规模的官兵复员计划,这项工作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军人安置工作的基本宗旨,首先在于减轻军人遣撤或退伍给社会秩序带来的重大压力,以维护治安,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在于帮助军人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谋求生存发展之道;再次则是为了为军队储备和保育预备、后备兵员。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却又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历史表...
- 作者:
皮明勇
- 全文[ PDF 232.0 KB ] 1997.12(3) 共有 2513 人次浏览
|
|
- 中日“社区组织”研讨会在京举行
- [摘要]中日“社区组织”研讨会在京举行今年3月上旬,由名古屋大学中田·实教授、黑田·由彦副教授等日本学者组成的访华团一行6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民政部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有关学者一起进行了关于社区组织的研讨会。会上,发表...
- 作者:
?张小曼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3) 共有 1818 人次浏览
|
|
- 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逐步完善的市场用人机制的确立,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开发使用正面临许多困难。军队培训的两用人才就业于城镇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建设的需要,返乡的,专业与农村建设偏离度太大。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只有加大对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培训机构,逐渐走规范化职业化培训的路子,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
- 作者:
贺银凤
- 全文[ PDF 151.0 KB ] 1997.12(3) 共有 1929 人次浏览
|
|
- 从安置保障改革看“社区型”安置保障模式的选择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社区为结合点推进安置工作社会化的构想。其精髓在于:用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和广泛参与代替单一的政府包揽,并列举了目前推进这一主张的有利条件、主要优点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 作者:
张志鑫,刘继同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7.12(3) 共有 1789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
- [摘要]论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者认为,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那种“军队办社会”的模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许多工作必须由社会来承担。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程度,作为衡量军事力量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文章对一些国家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作了介绍和分析。对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机制作者提出了构想,主张坚持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网络;拓宽退役军人的安置渠道;增设军事职业社会保障项目;并制订一部《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法》,从而使军事职业的社会保...
- 作者:许祥文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7.12(3) 共有 2013 人次浏览
|
|
- 费孝通副委员长在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词
- [摘要]费孝通副委员长在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词女士们、先生们:参与这样一次由政府部门发起、邀请学术理论界人士参加、旨在就一项业务工作进行探讨的理论研讨会,作为一名老社会学家,我感到十分高兴。以往的学术史一再表明: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
- 作者:
费孝通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3) 共有 1850 人次浏览
|
|
- 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 [摘要]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于2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作者:
常宗虎
- 全文[ PDF 217.0 KB ] 1997.12(3) 共有 1898 人次浏览
|
|
|
|
- 社会变迁:机会与约束——美国社会学协会第91届年会侧记
- [摘要]社会变迁:机会与约束———美国社会学协会第91届年会侧记1996年8月16-20日,美国社会学协会在美国纽约召开了第91届年会,来自世界各国的4000余名社会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华中理工大学的周长城副教授和南京大学的宋林飞教授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 作者:
周长城
- 全文[ PDF 36.0 KB ] 1997.12(2) 共有 1643 人次浏览
|
|
- 北京流民组织中的权威
- [摘要]本文是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北京流民的组织化状况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课题组认为,流民的组织化事实是这一群体为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而形成的应变方式。组织化可以从群体意识、中心或权威和组织架构三个方面考察。本文描述的是组织中的权威的三种新的类型:机会供给权威、危机处理权威和群体形象整合权威。它们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权威、伦理权威,是应运而生于流动过程中解决实际困难的需要
- 作者:
袁岳,张守礼,王欣
- 全文[ PDF 272.0 KB ] 1997.12(2) 共有 1821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
- [摘要]本文试图从人的社会规定性和主体实践性相统一的视角来解析中国人关系的游戏意涵。首先,基于“关系”一词在我们中国人日常话语中的用法,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概念存在两重涵义:一是由不同主体之间某种性质所构成的状态(简称表象静态关系);二是由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状态(简称内在动力关系)。其次,基于中国文化中社会规范的模糊性和差序性,认为每种性质的表象静态关系都对应一套内在动力关系的游戏性规则。最后,基于中国人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选择、解读和操弄关系规则的过程,说明了关系运作的游戏性逻辑以及...
- 作者:
陈午晴
- 全文[ PDF 278.0 KB ] 1997.12(2) 共有 1793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社会经济后果
-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并有增加之势。一般而言,失业人口的消极社会经济后果要大于其积极作用。失业人口的消极社会经济后果主要包括消极社会后果、消极经济后果和消极心理影响三种。文章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的适度存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积极、重要的作用,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积极作用,这与传统的或流行的将失业人口视为洪水猛兽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当然,文章也不忽视中国城镇失业人口大量、长期存在给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极、不利的影响,并也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消极影响
- 作者:
郭庆松
- 全文[ PDF 273.0 KB ] 1997.12(2) 共有 1808 人次浏览
|
|
-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转型的过程、原因及结果
-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反映在微观企业组织层面上的变化之一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由U型向M型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包括组织分解(实行分厂制,划小核算单位,层层进行承包及将社会性资产重组为相对独立的部门等)和组织衍生(与其他非国有经济合资或合作组建混合性质的企业及在企业内增设新的功能性部门)。结构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宏观环境市场化的压力,政府“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造成的推力和企业进行中观层次经济调节的功能需要。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蕴含着制度创新,并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竞争性的市场环...
- 作者:
丘海雄,许扬先,赵巍
- 全文[ PDF 286.0 KB ] 1997.12(2) 共有 1919 人次浏览
|
|
- 法国福利体制的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从法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导致的大罢工事件入手,分析了造成法国福利体制财政危机的原因,以及这一福利体制目前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面临的挑战。作者指出,西方福利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发展之间出现的剪刀差,以及在就业和人口等方面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动,使高福利体制进入了原设计者未曾预料的危机—改革—罢工风潮的循环。因此,中国在建立和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时,必须有比较长远的考虑,特别是应注意到福利支出具有的刚性提升的规律和特点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310.0 KB ] 1997.12(2) 共有 1850 人次浏览
|
|
- 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
- [摘要]本文提要:当前,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测定贫困线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本文综合了国际国内诸多贫困定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国际上用于度量贫困的常用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在中国度量贫困的新思路—综合法
- 作者:
?唐钧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7.12(2) 共有 184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
-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研究述评张力之一、研究的急迫性(一)经济体制改革急需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社会要发展,其变革就是不可避免的。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又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开始了。变革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
- 作者:
张力之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7.12(2) 共有 1862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的困惑》读后
- [摘要]《中国社会的困惑》读后刘建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邵道生先生新著《中国社会的困惑》一书中给我们的远非理性的鞭斥,而引发人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处变不惊的豪情抛弃空谈,投身治理社会的自省行动。正如《困惑》卷首展现的作者自白: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关于剧变...
- 作者:
刘建明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2) 共有 2081 人次浏览
|
|
- 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
- [摘要]本文以1996年初在北京市4个城区中8个街道的14个居委员所作的随机抽样500份问卷为基础,并与1982年和1989年的两次相关的北市市调查资料作比较,对当前的婚姻价值观及其变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人们的婚姻伦理道德仍以传统观念为主,坚持婚姻与性行为的统一,充分肯定婚姻对人生的价值,重视婚后感情与性生活的专一。但与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及1989年的调查相比,人们对生育子女的要求有所下降,对婚前和婚后越轨行为的宽容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婚姻观呈现一定程度多元化的趋势
- 作者:
卢淑华
- 全文[ PDF 310.0 KB ] 1997.12(2) 共有 4122 人次浏览
|
|
- 显著性水平的含义
- [摘要]本文澄清了假设检验中的显著性水平的确切含义。显著性水平是指零假设为真的情况下,假设检验这种方法形成结论以及犯错误的概率;是指零假设为伪的情况中,假设检验形成正确结论的最小概率。而最重要的是,显著性水平是指假设检验这种方法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中形成结论的最小概率,以及犯错误的最大概率
- 作者:
张小天
- 全文[ PDF 169.0 KB ] 1997.12(2) 共有 260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