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
  • [摘要]该文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在取得大量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自发性,这种盲目自发性对于城乡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作者将这种消极影响概括为导致社会生活的无序性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作用两个方面,同时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 作者:

    刘晏玲

  • 全文[ PDF 541.0 KB ] 1994.9(2)  共有 1235 人次浏览
  • 从苏南的一个村庄看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苏南一个村庄的实例,说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这个村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生活环境有极大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全村呈现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人景象。其所以能够这样,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支部领导有坚强的群众观点,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他们都尽力去办;在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时,有全局观点和长远观点,肯于量力而行地为长远利益投入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他们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 ...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607.0 KB ] 1994.9(5)  共有 1237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 [摘要]本文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变迁及其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导致城市家庭发生变迁——所作的一个理论探索。本文以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城市社会变迁作为家庭变迁的宏观社会背景,分析了中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现实社会变迁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了程度不同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变迁的不同影响,提出了城市家庭变迁机制的理论假设,分析了城市家庭变迁在在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一定社会的家庭之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该社会的家庭制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假设。&nb...
  • 作者:

    杨善华

  • 全文[ PDF 437.0 KB ] 1994.9(3)  共有 1363 人次浏览
  • 解释中国男多于女的几种假设
  • [摘要]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4期(1930年),作者吴景超。该文指出欧洲是女多于男,但20岁以下是男多于女,20岁以上是女多于男。而中国男多于女不但20岁以下是,20岁以上50岁以下大约也是男多于女。据乔启明调查60岁以上才是女多于男,80岁以上女比男多1倍有奇,又与西方相吻合。为什么中国在50或60以下的人都是男多于女呢,为什么与欧洲不同呢,现提出几种假设。
  • 作者:
  • 全文[ PDF 76.0 KB ] 1994.9(1)  共有 1295 人次浏览
  • 中青年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青年的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青年的调查,反映了中青年家庭照料老人的现状,指出了他们的困难与问题。作者还提出,由于这一代中青年子女少,他们老年的生活照料问题将十分严重,为此,国家和社会应未雨绸缪,及早着手解决养老问题。 
  • 作者:

    徐勤

  • 全文[ PDF 344.0 KB ] 1994.9(4)  共有 1772 人次浏览
  • 武汉市两个文明现状协调度的评估
  •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或协调发展,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在内部运作机制上,两个文明存在着高度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协调状态上,则表现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一社会心理、卫生、体育)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没有达到应该达到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束缚了武汉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均投入不足,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程度低,使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 作者:

    王铁

  • 全文[ PDF 983.0 KB ] 1994.9(1)  共有 1182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辨析
  • [摘要]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传统由来已久,但这并不等于说社会学是一门实证学科,反实证主义同样在社会学中有它的地位和历史。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研究,它是一种方法论,既有对理论层次研究的要求,也有对经验层次研究的要求,假设—检验是它的核心。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决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作者由此指出,当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需要科学化、学科化、规范化。
  • 作者:

    蔡禾,赵巍

  • 全文[ PDF 376.0 KB ] 1994.9(3)  共有 2249 人次浏览
  •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前提——以浙江苍南县为个案
  •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县为个案,从社会生态环境、生活世界、系统世界、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等方面,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前提给出了描述和分析。据此,我们可以窥知长时段历史过程支配和影响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方面。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685.0 KB ] 1994.9(6)  共有 1211 人次浏览
  • 社会控制的性质及手段
  • [摘要]该文发表于《社会学刊》第二卷第二期(1931年),作者孙本文。该文认为“社会控制一词,包含两层意义:即(1)社会约束个人行为,(2)个人行为受社会的约束”。 
  • 作者:
  • 全文[ PDF 80.0 KB ] 1994.9(5)  共有 1312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
  •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促进、繁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农村新的社会分化,农村妇女在分化中由于非农转移的滞后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随之也潜伏着对中国城镇化及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制肘。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学者论及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时,关注的焦点也只是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本文试图从研究当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别入手,分析女性非农转移的现状、滞后的原因,重点在于农业女性化给妇女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
  • 作者:

    ?高小贤

  • 全文[ PDF 576.0 KB ] 1994.9(2)  共有 1853 人次浏览
  • 社会转型与人口发展——试论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
  • [摘要]本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论述了深圳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作者认为,深圳自设立经济特区之后仅仅用十余年时间便从一个传统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这是与以机械增长为主要途径的人口发展模式分不开的。非农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人口,以及人口结构的分化和身份角色的多元化等,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深圳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折射出深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规律。
  • 作者:

    黎宗剑

  • 全文[ PDF 414.0 KB ] 1994.9(3)  共有 1523 人次浏览
  • 印度的乡村贫困和扶贫体制
  • [摘要]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战略任务。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在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上,也都面临着扶贫问题。尽管两国的贫困人口在成因、数量和程度上存在差异,但是在反贫困的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鉴。而借鉴的前提在于相互了解。近年来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但是,比较而言,我们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后发达欠发达国家地区,了解得较少,研究得较少,这实在是一种缺憾。鉴此特刊此文。
  • 作者:

    沈红

  • 全文[ PDF 858.0 KB ] 1994.9(5)  共有 1559 人次浏览
  • 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
  • [摘要]家庭养老是世界各国都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家庭养老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对发达国家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进行总结和借鉴,有助于探讨、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

    张敏杰

  • 全文[ PDF 610.0 KB ] 1994.9(4)  共有 1945 人次浏览
  • 致1993年全国高校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的信
  • [摘要]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与会全体同志: 值此联席会召开之际,请接受我对会议的热烈祝贺。我因公务不能参加此次会议,现我想就此会议讨论的主题谈一点看法。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67.0 KB ] 1994.9(1)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运动的目标经过和范围
  • [摘要]该文发表于1931年《社会学刊》第2卷第2期,作者许士廉。该文认为,“社会学运动,近五十年来,在中国颇有急快的进步,他也是由环境激刺而来。他的目的,是要满足中国社会的种种需要,他的范围很大,但很清晰的。” 该文指出,中国社会的“一切的痛苦,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态度,不能应付从外推进来的社会变迁。”
  • 作者:
  • 全文[ PDF 74.0 KB ] 1994.9(2)  共有 1935 人次浏览
  • 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
  • [摘要]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本文对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探索,逐项评说了乡遂制、保甲制、宗法制、乡约制等传统的社会控制制度,分析研究了礼与法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指出礼法并施、各用其长是中国乡村数千年社会控制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并认为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控制手段对我们构想今后的乡村社会控制制度极具参考价值。
  • 作者:

    钟年

  • 全文[ PDF 740.0 KB ] 1994.9(3)  共有 1233 人次浏览
  • 从原始工业化进程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摘要]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究竟产生于何时?作者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从定义入手,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条思路是从资本主义萌芽赖以生成的历史条件入手,看哪个时段正在出现这样一些条件。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宋代的结论。 
  • 作者:

    葛金芳,顾蓉

  • 全文[ PDF 1552.0 KB ] 1994.9(6)  共有 2095 人次浏览
  • 女性:性关系社会规范的维护者——男同性恋与双性恋比较研究所证明的
  • [摘要]男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女同性恋,分类标准的实质是女性参与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男同性恋和双性恋既不仅是男人的问题,也不仅是性问题,而是性别关系的问题。它们是女性不参与和较少参与的两种形态。本文对照研究两者在首次性交情况、性伴侣人数、性关系维系、婚姻的作用以及有过几个女人参与等5个方面的差异,揭示出:女性参与程度越小,性关系就越不符合社会的既存规范,并由此推论:社会对性的关系的规范是通过女性的中介才对男性起作用的。 
  • 作者:

    潘绥铭,吴宗健

  • 全文[ PDF 409.0 KB ] 1994.9(2)  共有 2506 人次浏览
  • “同类意识”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 [摘要]“同类意识”最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引进,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阶级意识”即成为“同类意识”的对立面。东方文化(玄学)派认为,中国未尝存在“阶级意识”,应该日求扩大“同类意识”——内圣(心性)之学,力主走儒家资本主义之路;西化(科学)派倡导走欧美工业化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则以造就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但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却把重点放在生产方式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方面,对其作为物质内容的生产力则有所忽视,由此而提出“以阶级...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640.0 KB ] 1994.9(4)  共有 1473 人次浏览
  • 鲁迅的社会批评发微
  • [摘要]鲁迅生前一直倡导“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他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两地书》)。本文即意在阐发鲁迅的这一光辉思想。它通过对鲁迅大量书信、杂文的分析,论证了鲁迅对社会病态(主要是“黑色染缸”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大力倡导,论证了鲁迅杂文、鲁迅书信的卓越成就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朽价值及巨大现实意义。
  • 作者:

    袁良骏

  • 全文[ PDF 395.0 KB ] 1994.9(1)  共有 190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