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残疾人社会学:对象·任务·功能
  • [摘要]本文认为,残疾人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适应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文中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残疾人社会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并基此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残疾人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尤其是对建立残疾人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探讨。文章还就残疾人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作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论述。
  • 作者:

    奚从清

  • 全文[ PDF 361.0 KB ] 1992.7(6)  共有 2129 人次浏览
  • 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走向
  • [摘要]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功能有证明公民身份、维护社会治安、控制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向政府机关和社会其他方面提供户口资料及其服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分为正面与负面两个方面。户口在一定意义上衍生出了阶级与等级,人口流动困难、缓慢,并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在强烈的利益冲动驱使下,冲破了户口管理中“人户一致”的原则,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呼唤着动态化的户籍管理及其改革。
  • 作者:

    ?丁水木

  • 全文[ PDF 417.0 KB ] 1992.7(6)  共有 1971 人次浏览
  • 义田及其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之社会功能浅析
  • [摘要]义田是宋代开始出现的由私人捐置的一种土地形式,曾经历了宋代的倡导与勃兴、明代的停滞与恢复、清代的发展与成熟三个阶段。义田的来源从官捐日益扩展到民捐、商捐、诸生捐、僧捐。义田的赡助范围从同族内的平均分摊发展到重点赡助贫困节义之人,或投资于家族内以至家族外的各种公共事业,因此,义田就不仅是族田或族田的一部分,而是包括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乡族,甚至还有以业缘为纽带的行业集团等基层社会组织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一经济基础的存在和稳定保持,保证了诸如家族、乡族或行业集团得以发挥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
  • 作者:

    王日根

  • 全文[ PDF 830.0 KB ] 1992.7(6)  共有 1368 人次浏览
  • 试论我国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婆媳冲突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国的传统家庭作出界定。指出婆媳之争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婆媳之争是有限权力的争夺的观点,并依据冲突理论建立了理论框架,提出婆媳冲突是一种制度性冲突,因而不可避免。然后分析了影响婆媳力量对比的变量和两者权力争夺的过程,阐述了两大社会群体——婆婆群体和媳妇群体对这种权力之争的影响,说明了这种冲突的文化背景。
  • 作者:

    李博柏

  • 全文[ PDF 722.0 KB ] 1992.7(6)  共有 2103 人次浏览
  • 中国的纵向家庭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从微观家庭到宏观社会的研究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家庭关系的纵向性及其特点,即家庭结构上纵向重于横向,横向靠纵向支配和维持;家庭观念上崇尚孝道,崇拜祖先;家庭功能上以传宗接代为本,双向交流;家庭区位距离上从父居的传统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纵向家庭关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指出在社会走向现代化,业缘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纵向家庭关系必然改变、解体,血亲观念必将淡化。
  • 作者:

    潘允康,林南

  • 全文[ PDF 594.0 KB ] 1992.7(6)  共有 3563 人次浏览
  • “家庭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研究
  • [摘要]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 作者:

    张永健

  • 全文[ PDF 679.0 KB ] 1992.7(6)  共有 2302 人次浏览
  • 论“以经治国”对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
  • [摘要]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强的整合作用。本文选择了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即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丧葬与祭祀、复仇与报恩、谦让之风与艺术生活等,指出这些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皆体现了封建制度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并成为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教化工具。一方面发挥了巩固汉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 作者:

    ?晋文

  • 全文[ PDF 783.0 KB ] 1992.7(6)  共有 2710 人次浏览
  • 略论瞿秋白的社会学思想
  • [摘要]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初步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本文从一般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瞿秋白在该书及其他有关著作中表述的社会学思想及其特点。
  • 作者:

    季甄馥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2.7(6)  共有 2185 人次浏览
  • 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价值
  • [摘要]本文从信息科学角度谈文化,把文化看作社会运动的信息内涵,认为文化是“人所掌握的主观信息及其社会形式”。文中对文化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并对信息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 作者:

    蔡俊生

  • 全文[ PDF 651.0 KB ] 1992.7(6)  共有 1746 人次浏览
  • 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与周孝正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运用遗传学理论对我国人口素质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人口素质并未出现逆淘汰,也不会出现逆淘汰。同时又认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出现了相对缓慢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完善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并积极开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 作者:

    李训仕

  • 全文[ PDF 403.0 KB ] 1992.7(6)  共有 2659 人次浏览
  • 产业组织面临的双趋避冲突
  • [摘要]作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产业组织深化改革中目标抉择的双趋避冲突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产业组织把增强活力、强化竞争机制、促进组织分化作为深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必要性;揭示了在过去十年里,产业组织目标抉择中动摇不居、犹豫不决的失误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有效抉择的对策和建议。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565.0 KB ] 1992.7(6)  共有 2039 人次浏览
  • 国有企业职工内部阶层分化的现状——国营大连造船厂职工调查
  • [摘要]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化是无可回避的社会现象。阶层分化是社会分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以来,职工的阶层分化状况如何?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国营大连造船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内部职工的层化现象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呈进一步分化的态势。这种层化特征,通过不同层次职工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出来。
  • 作者:

    ?冯同庆,许晓军

  • 全文[ PDF 519.0 KB ] 1992.7(6)  共有 2573 人次浏览
  • 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家群体基本现状分析
  •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群体的基本构成和自身素质状况,系统论述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生活、个人消费和社会心理状况,并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群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 作者:

    刘纪兴

  • 全文[ PDF 649.0 KB ] 1992.7(6)  共有 1669 人次浏览
  • 论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可能性
  • [摘要]本文运用劳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总结和回顾劳动力市场有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客观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依据这一前提,作者认为,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劳动就业问题,有必要建立劳动力市场。进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模式,并指出劳动力市场成立后,还必须处理好如择业与充分就业、贫困与经济无保障以及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或问题,从而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 作者:

    傅喜国

  • 全文[ PDF 531.0 KB ] 1992.7(6)  共有 1959 人次浏览
  • 中国就业问题和劳动制度改革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国家。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总计为114333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中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732万人,占总人口的61%。这意味着中国将长期面临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和解决充分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为逐步解决就业问题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就业与劳动制度改革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作者:

    袁方

  • 全文[ PDF 368.0 KB ] 1992.7(6)  共有 1985 人次浏览
  •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阶段研讨会综述
  • [摘要]“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阶段研讨会1992年5月21~2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经过两年组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初步统计分析以及调查典型个案,目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课题组和参与此项调查的23个省、市、自治区妇联子课题组已进入深入分析、理论探讨、提出对策建议阶段。本次会议针对调查基础上发现的有关理论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 作者:

    孙戎

  • 全文[ PDF 84.0 KB ] 1992.7(5)  共有 1448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性别观念——妇女、文化、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和威斯利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之性别观念——妇女、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2月7日—9日在波士顿召开,来自美国、中国(包括台湾、港澳地区)、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近200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汉学界妇女研究的盛会。会上有30多位学者提交了论文报告;另有30位学者以评论员和圆桌会议发言人名义发表了个人观点;大会讨论发言者更是争先恐后,异常热烈活跃,显示了国际汉学界妇女研究的蓬勃生机。
  • 作者:

    杜芳琴

  • 全文[ PDF 329.0 KB ] 1992.7(5)  共有 1801 人次浏览
  • 农村妇女远嫁现象研究——河北省香河县外来妇女情况调查
  • [摘要]作者通过对农村妇女远嫁的渠道、形成机制、婚后生活状况及远嫁现象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系统调查研究,作出如下判断:改革开放拉开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地区间的障碍因素的弱化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共同促进了农村妇女远嫁现象的发展。因此农村妇女大批远嫁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外来妇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远嫁现象的社会影响复杂且深远,利弊并存,但利大于弊。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797.0 KB ] 1992.7(5)  共有 2080 人次浏览
  • 中国乡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尝试
  • [摘要]乡村贫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且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认为对中国乡村贫困可以作如下解释:由于某一地区的人或群体对国家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法律和政策在一定时空内赋予他们的发展权利的无知、误识、放弃和因外在因素致使他们的发展权利丧失与被损伤,使得他们在发展分层中处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或处于社会共识的低水平的状态。
  • 作者:

    邱泽奇,李守经

  • 全文[ PDF 1017.0 KB ] 1992.7(5)  共有 1712 人次浏览
  • 人口与贫困
  • [摘要]本文通过贫困及反贫困历史的回顾,采取“南北对比”、“南南比较”的方法,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论述了人口与贫困的关系。 
  • 作者:

    原华荣

  • 全文[ PDF 776.0 KB ] 1992.7(5)  共有 1697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