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 [摘要]用“近代化”指称中国“现代化”是否准确?作者提出了异议,并从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应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取代“中国近代化”这一概念。作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低度发展,其具体特征是:意向性的追求甚于实际性的建设;明显的二元结构;过多的冲突的存在;缺乏平稳性,摇摆度过大。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858.0 KB ] 1991.6(2)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 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
  •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现代化是整体性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一场全面性变革过程。但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将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同时推进,从而现代化在不同方面、不同因素之间,在时间上就形成了一种先后不同的序列关系,即现代化的时序模式。作者从政治的先决条件、经济起飞与政治整合的时间问题、经济现代化的延滞问题、社会与文化变革问题和城市化问题五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化时序模式的主要差异;作者还从起点条件、危机与挑战出现的顺序、示范效应和现代化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082.0 KB ] 1991.6(2)  共有 1501 人次浏览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宗族的兴盛与衰落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强弱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宗族所培养的科甲人才、入仕官僚的多少;宗族人口的多少,宗族财产厚薄;宗族德性优劣;宗族先世功业大小;宗族血统高低。宗族保持兴盛的条件是重视教育,培养科举人才;用严格的宗规族训去约束族人;保持宗族财产的完整;重视族人婚配对象的选择;对族人的社会活动加强管理。然而,绝大多数宗族无法保持常盛不衰的局面,其原因是具有宗族背景的政治集团间互相倾轧;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使许多宗族衰败;社会风俗的变化,宗族子弟不思进取;宗族生活环境的封闭。
  • 作者:

    王跃生

  • 全文[ PDF 554.0 KB ] 1991.6(2)  共有 1661 人次浏览
  • 孔子与韩非思想的社会功能审视
  • [摘要]作者认为,在中国对神的背叛比欧洲诸国早一千余年,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对神的背叛不仅没有导致人文主义的胜利,反而是这种背叛每前进一步封建专制主义便进一步强化。法家极端专制主义的胜利使秦王朝得以确立,秦的迅速复灭又导致了极端专制主义与儒家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专制主义的合流,二者合流使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具备了极端的残酷性与极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之一。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需要的是全新的思想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为我们借鉴的只是在改良社会环境、融洽人际关系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方面可以发...
  • 作者:

    王颉,唐军

  • 全文[ PDF 1705.0 KB ] 1991.6(2)  共有 1622 人次浏览
  • 继承与创新——浅谈“参考文献”
  • [摘要]以前曾读过一些港台专著和译著,书的后面常常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的甚至长达全书的三分之一。当时对此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浪费纸张。来美学习后,严格的训练彻底改变了我对“参考文献”不以为然的态度。 在美国的研究生教学中,即使是作为课堂作业的小文章也是要注明参考文献的。记得我们几个中国同学初写作为一般作业的小文章时,因旧有的习惯,文中间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说明,结果受到任课教授的严厉批评。刚开始还觉得这位教授过于认真,心中不服。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感这位教授批评的道理所在。
  • 作者:

    江山河

  • 全文[ PDF 159.0 KB ] 1991.6(2)  共有 1774 人次浏览
  • 从马克思走向社会学的统一——对社会学多重范式整合的探索
  • [摘要]社会学自诞生以来产生了诸多的理论流派,但始终未能发展出一种统一的理论。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社会学应把能将社会和个人两者统一起来的“共同实体”作为研究对象,“人的活动”就是这个“共同实体”。“人的活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也创造了人自己,只有研究“人的活动”,才能揭示出个人和社会的本质特征,正确地认识完整的社会现实;也只有在对“人的活动”进行整体分析中,才能将社会学中不同倾向的理论流派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活动”作过深刻的论述,其所形成的人类活动学说可以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
  • 作者:

    盛少波

  • 全文[ PDF 617.0 KB ] 1991.6(2)  共有 1767 人次浏览
  • 香港外发工调查
  • [摘要]在香港从事外发工作的妇女劳工状况是鲜为人知的。作者通过对这部分人的调查,了解了外发女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面对的问题及她们对自己工作及生活状况的看法。指出,在香港经济结构中和传统的性别角色基础上形成的外发工队伍,其成员多为低收入家庭的妇女,在政府的现行政策下,她们的法律地位未能得以正视,权益被劳工团体所忽略。为此,提出了调查者的具体建议。
  • 作者:

    香港妇女劳工协会;

  • 全文[ PDF 484.0 KB ] 1991.6(2)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奖金激励的“驼峰效应”——关于奖金激励作用的调查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9个企业的705位职工的调查,研究了奖金数额与奖金激励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129;奖金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并不是随奖金数额的增(减)而增(减),而是低额和高额奖金的激励作用都较大,中等数额的、相当于平均奖水平的奖金激励作用最小。这使激励曲线有两个高峰,如双峰骆驼的两峰,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奖金激励的驼峰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各类职工的驼峰曲线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揭示奖金不拉开差距的企业的激励作用最低,奖金差距大的企业的激励作用最大;低额奖金对女职工、文化水平低的职工、中年职工及工人有较...
  • 作者:

    杨瑞莉,梅敏

  • 全文[ PDF 401.0 KB ] 1991.6(2)  共有 1938 人次浏览
  • 当前石家庄地区私营企业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本调查报告认为,1989年以来石家庄地区私营企业数量逐月下降,及至秋冬急剧萎缩,主要原因一是私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弱点和弊端,诸如生产资料私有,生产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社会责任感缺乏,经营上存在较大盲目自发性;私营企业原材料及产品销路无固定渠道;设备陈旧简陋,生产工艺落后等。二是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诸如私营企业超速度发展与当前经济过热有关;政府序列中存在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舆论导向上存在某些偏向。针对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了具体对策。
  • 作者:

    贾铤,王凯成

  • 全文[ PDF 888.0 KB ] 1991.6(2)  共有 1821 人次浏览
  •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与功能分析
  • [摘要]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在这场深刻的社会转型阶段,现行的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农村老年保障体系开始面临挑战,如果不对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将陷入困境,文章还进一步探索了改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问题。
  • 作者:

    曹贵庚

  • 全文[ PDF 388.0 KB ] 1991.6(2)  共有 1925 人次浏览
  • 关于农业劳动者现状的分析
  • [摘要]什么叫农业劳动者?我们这里给定的条件是:从事大田承包、以种植粮棉油为主、其他兼业劳动时间全年不超过三个月或兼业劳动收入不超过家庭总收入50%的农民。他和现阶段农村社会的其他阶层相比,有两个特点:第一,现今的农业劳动者,是由过去人民公社社员演变而来的,和“社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作者:

    杨基厚

  • 全文[ PDF 160.0 KB ] 1991.6(2)  共有 1826 人次浏览
  • 浅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整合
  • [摘要]10年前发动于农村的社会经济改革,引发了中国农村深刻的社会变迁。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增多,从而使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者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整合、社会冲突的特征与现状,提出了调适各种社会力量的对策。
  • 作者:

    王晓毅,杨伟民

  • 全文[ PDF 504.0 KB ] 1991.6(2)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从城乡分化的新格局看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二元性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城乡间的同质性及城乡内部的异质性都在增大,从而导致了社会成员分化程度加剧。新的城乡格局不可能再回到旧框架中去,但亦非向西方式的阶层化社会结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分化属于集团性分化,城乡分化被封闭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内。城市间的差距拉大,出现了城市地方化倾向,城市内出现了组织分化及主要由组织分化造成的个人分化。农村社会的分化可分为高集体化低工业化、低集体化低工业化、高工业化低集体化及高工业化高集体化四种类型。作者认为深化改革就要从调整工农剪刀差入手,逐步取消国家财政对...
  • 作者:

    北京大学“社会分化”课题组

  • 全文[ PDF 1126.0 KB ] 1991.6(2)  共有 2004 人次浏览
  • 编者语:欢迎大家来争鸣
  • [摘要]学术争鸣,是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刊在1986年的《发刊词》中就曾宣言:“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社会学的理论、历史、方法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事业,这就是本刊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学尚处于恢复不久的草创阶段,大家忙于学科的基础建设,还很难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和学术争鸣。条件不成熟,争鸣也就未能及时开展起来。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74.0 KB ] 1991.6(2)  共有 2205 人次浏览
  • 国外历史社会学述论
  • [摘要]就过程而言,历史社会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时期,马克思(K.Marx)、托克维尔(A.Tocqueville)、迪尔凯姆(E.Durkheim)以及韦伯(M.Weber)等人第一次提出了有关历史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并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于是,历史社会学便得以初步形成。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390.0 KB ] 1991.6(1)  共有 1643 人次浏览
  • 日本社会指标的由来与发展
  • [摘要]本文简明介绍了日本社会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并着重具体列出了现在日本实用的社会指标体系,以供方兴的我国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参考。
  • 作者:

    张萍

  • 全文[ PDF 543.0 KB ] 1991.6(1)  共有 2016 人次浏览
  •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与韦伯社会研究方法之比较
  • [摘要] 任何比较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对象的可比性方面,然后由此出发,经过深入的比较分析,去发现它们的相同性和相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要探讨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位思想大师——马克思和韦伯在研究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 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理论的特色,尤其是他们的方法论所显示出来的非凡魅力 。...
  • 作者:

    王育民

  • 全文[ PDF 1145.0 KB ] 1991.6(1)  共有 2755 人次浏览
  • 当前农民阶级新特点的调查与浅析
  • [摘要]近两年,我们先后赴山东省德州地区的德州市和陵县,聊城地区的高唐县,惠民地区的邹平县,临沂地区的临沂市、莒县和平邑县,烟台地区的福山区和黄县,昌潍地区的潍城区和安邱县,淄博市的周村区等七个地、市的十二个县、市、区对广大农民进行了调查研究。
  • 作者:

    王训礼

  • 全文[ PDF 546.0 KB ] 1991.6(1)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当前我国工人基本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 [摘要]从宏观总体上对我国当代工人的结构状况与利益格局进行综合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微观局部上对当前工人的利益要求进行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对充分体现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和发挥稳定大局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工人在企业中的劳动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

    刘纪兴

  • 全文[ PDF 756.0 KB ] 1991.6(1)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关于社会结构的问题——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 [摘要]一、理解社会结构的三个层面 什么是社会结构?概括地说,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社会结构就是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这三个层面是要素构成形式的层面、规范体系的层面和关系网络的层面。根据这三个理解层面,我们可以划分出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和关系性社会结构。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540.0 KB ] 1991.6(1)  共有 203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