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镇体系的整体优化
- [摘要] 一、城乡关系的新格局 城乡关系从产业结构上说,指的是工农两大产业的关系以及城市工商业和乡村工商业的关系;从阶级结构上说,主要是指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城乡关系的主题,它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处于变动之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724.0 KB ] 1990.5(3) 共有 1726 人次浏览
|
|
- 雷洁琼教授的讲话
- [摘要]同志们,朋友们: 首先我预贺中国社会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会议开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学会成立已经十一年多了。十一年来,在社科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各省社会学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建得到了迅速发展,培养了不少社会学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才,开展了社会调查研究工作。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79.0 KB ] 1990.5(6) 共有 1870 人次浏览
|
|
- 人口要素对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
- [摘要]本文拟以1982年中国城市婚姻家庭调查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分析人口要素对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进而通过人口要素的变化,预测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 作者:
沈崇麟
- 全文[ PDF 384.0 KB ] 1990.5(4) 共有 1542 人次浏览
|
|
- 对我国社会学重建十年来学科研究的概观和思考
- [摘要]我国社会学重建历经10载。本文仅就10年来社会学学科研究的状况浅作概观,并提出若干思考浅见与同道前辈、师长朋友共同讨论。 思考之一:历史脉络和历史逻辑的意义 我国中断社会学近30年,对国际社会学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重建社会学首先需要了解学科的历史及世界范围学科发展的现状。
- 作者:
雷洪
- 全文[ PDF 571.0 KB ] 1990.5(2) 共有 1821 人次浏览
|
|
- 中国农村核心家庭的特点
- [摘要]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家庭组织。儿子结婚后不离开父母家庭的全家合住始终是人们的追求与理想。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的组成和演变。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村长期是以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民生活贫困,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人口平均寿命短,家庭平均人口仅在4—6人之间。但是,在家庭组织结构上祖孙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却占有较高的比例。据马侠、凌仪真1981年对北京、福建、江苏、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农村凋查,1940年前后,家庭结构类型的分布:核心家庭占30%,主干家庭占43%,联合家庭占23%。...
- 作者:
刘英
- 全文[ PDF 388.0 KB ] 1990.5(4) 共有 2645 人次浏览
|
|
- 传统中国社会与“老年人”
- [摘要]目前,对老年问题的研究往往注重于老年人的现状和对策,对于历史,则偏重在传统的养生学方面。至于传统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长养老的历史渊源、演变和发展,以及传统社会角色的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代沟,诸如此类属于老年社会学中历史部分的问题,不仅老年学研究者很少问津,而且在中国社会史领域的相应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就上述几个问题先作一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475.0 KB ] 1990.5(6) 共有 1454 人次浏览
|
|
- 农村社会的新发展与不协调的因素——福建六地市十二村的社会调查
- [摘要] 农村社会是由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各因素间关系协调,农村社会就会发展、进步。福建省农村在进一步改革中,社会各因素有何变化?是否协调?福建省社会学研究所四位研究人员,于1989年六、七月间到6个地市,调查了12个村。
- 作者:
- 全文[ PDF 577.0 KB ] 1990.5(1) 共有 1651 人次浏览
|
|
- 四川省社会学研究十年之我见
- [摘要]四川社会学恢复已十个春秋,状况如河?笔者就此谈一点浅见。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他的讲话为近30年人们不敢问津的社会学恢复了名誉。社会学重新登上社会科学舞台,从中央到地方开始了对社会学的重视和重建。
- 作者:
?文献良
- 全文[ PDF 711.0 KB ] 1990.5(2) 共有 1700 人次浏览
|
|
- 论山东的城镇化道路与农村发展
- [摘要]城市现代化其实质在于不断提高城市的总体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各项设施建设和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现代化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切不可认为工业现代化会“自然带来”城市的现代化。1983年以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其决定因素在于山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商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 作者:
周正三
- 全文[ PDF 87.0 KB ] 1990.5(3) 共有 1692 人次浏览
|
|
- 珠江三角洲的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
- [摘要]大众传播既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亦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和建设的重要执行者。一般人都承认,大众传播对我们当代社会影响是如此之深,致使所谓“大众文化”的产生。大众文化,是指现代社会中,借大众传播工具扩散,为大众所欣赏、接受和消费的文化。是传播媒介与文化产业的统一体,是一种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由此可见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552.0 KB ] 1990.5(5) 共有 1964 人次浏览
|
|
- 论现代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在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形成一种对现代化的整体性认识。即使是专注于研究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现代化的学者,也不得不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研究付出很大的精力。因为如果不对现代化的总进程有必要的了解,要充分认识某一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117.0 KB ] 1990.5(3) 共有 1984 人次浏览
|
|
- 国家在家庭变迁中的作用(摘要)
- [摘要]国家对家庭的影响作用,总的来说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所谓直接影响,就是国家以家庭为对象直接针对家庭或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某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施加的影响。这方面包括:(1)有关婚姻家庭的立法,如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继承法等;(2)有关家庭及与家庭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如家庭政策、生育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住房政策以及与家庭关系密切的某些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等;(3)宣传与舆论导向,即国家通过其所掌握的大众传播工具和宣传教育系统,对其国民进行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教育,引导其国民树立其所倡导的婚姻家庭观念和道德。...
- 作者:
赵喜顺;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0.5(4) 共有 1444 人次浏览
|
|
- 传统文化与社会政策对妇女初婚年龄及生育率的影响
- [摘要] 妇女初婚年龄和生育率的变化与妇女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妇女受教育水平、劳动性质和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传统和社会政策起着比较长远的、全局的作用。 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北周(公元557—581)就有诏书规定男15、女13便应婚嫁。明清(公元1368—1911)也有男16、女14的嫁娶法令。早婚早育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据统计,我国40年代平均初婚年龄为18.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婚姻家庭,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变革的潜在要素,政府于1950年便颁布了婚姻法,作为首先贯彻执...
- 作者:
戴可景
- 全文[ PDF 165.0 KB ] 1990.5(4) 共有 3588 人次浏览
|
|
- 个体户生活方式对其婚变的影响
- [摘要]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造就了个体户。处于嬗变中的个体户生活方式的特征,也因此被深深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既预示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等积极因素,又蕴涵着盲目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际关系“物化”等消极因素。存在决定意识。
- 作者:
王爱丽
- 全文[ PDF 663.0 KB ] 1990.5(6) 共有 1358 人次浏览
|
|
- 论老有所养与中国家庭
- [摘要]中国人历来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而这一观念主要是由孝道来维系的。这有好的一面,使中国社会具有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成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障碍。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敬老的问题。目前我国盛行的养老方式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是在解放前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社会的扶助,这与未来的“社会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 作者:
魏章玲
- 全文[ PDF 438.0 KB ] 1990.5(4) 共有 1545 人次浏览
|
|
- 令人忧虑的乡镇政权建设状况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政权建设问题已客观地摆到了各级领导面前。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门桥镇、石公桥镇和康家吉乡、白鹤山乡作了调查。
- 作者:
刘明,石成林,唐子君
- 全文[ PDF 436.0 KB ] 1990.5(1)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
- 人志分型
- [摘要]笔者试从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劳动与创造出发,认为迄今为止,任何历史条件下的人都可分为如下五种不同类型: 一是享受型。只图个人享受,无视社会和他人劳苦,人生在世,仅图个人享受而已。他们志在享受,情在享受,一切活动旨在享受,享受就是安身立命的标准。这种人当然也会为环境所迫,从事某些劳动与工作,但决不会牺牲自己的享受,去为他人和社会作艰苦的劳动与创造,以劳作换取享受,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已。二是夺优型。
- 作者:
吴越
- 全文[ PDF 71.0 KB ] 1990.5(5) 共有 1788 人次浏览
|
|
- 郑必坚同志的讲话
- [摘要]刚才费老、雷老同志的讲话很好,我很赞成。 我主要是来祝贺的,祝这次会议能够开得成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副院长郁文同志都很重视这次会议,因为实在来不了,所以要我和秘书长刘启林同志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来祝贺。学会成立十一年,这十一年辛苦不寻常啊!那么今后十年呢,可以预期,应当是更加不寻常。
- 作者: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0.5(6) 共有 1818 人次浏览
|
|
-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控制
- [摘要]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这些过程以经济现代化为主,而辅之以社会其它方面如政治、科学、技术、军事、文化的现代化。因此,现代化实际上是一种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这种变迁过程要求有与之相适应并能推动这种变迁的社会控制体系。
- 作者:
欧阳马田
- 全文[ PDF 631.0 KB ] 1990.5(2) 共有 1983 人次浏览
|
|
- 短期行为——潜在的腐败
- [摘要]所谓短期行为,特指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牺牲社会和国家利益、为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的一种社会行为。它可以是经济行为,也可以是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它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甚至某种全社会的行为。作为全社会性的短期行为,它可能爆发于某一社会解体和崩溃的前夕,也可能爆发于某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 作者:
林亚
- 全文[ PDF 723.0 KB ] 1990.5(5) 共有 166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