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费孝通江村研究50年
  • [摘要]建立社会调查基地 中国社会学恢复工作刚刚起步,费孝通教授就把建立社会调查基地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把建立社会调查基地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他认为社会调查基地是观察社会的窗口,培养专业人才的课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 作者:

    刘豪兴

  • 全文[ PDF 706.0 KB ] 1989.4(3)  共有 2221 人次浏览
  • 学术通讯
  • [摘要]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6日至19日在杭州举行。参加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的专家、教授30多人,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计划生育部门4大系统的人口研究机构。会议期间,主要讨论了:①人口社会学理论体系,包括研究对象、框架结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作者:
  • 全文[ PDF 68.0 KB ] 1989.4(2)  共有 1750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以来法律文化发展考察
  •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本土法律文化和外来法律文化,作为对立体系的融合、吸收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件,更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文化的强大和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过程就显得更为复杂和缓慢。对于这一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重建中华民族的法律文化,都将是有积极意义的。
  • 作者:

    潘大松

  • 全文[ PDF 577.0 KB ] 1989.4(2)  共有 2136 人次浏览
  • 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研究的反思
  • [摘要]我们过去尚未有明确定名为“中国法文化”的出版物,但不等于没有中国法文化研究。其研究成果散见于中国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著作之中。概而言之,关于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特质的论断,最常见的大致有二:一曰人治与法治说,二曰自然法说。
  • 作者:

    俞荣根

  • 全文[ PDF 563.0 KB ] 1989.4(2)  共有 1669 人次浏览
  • 论法律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 [摘要]人类社会中的秩序是以一定的文化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文化的诸形态中,法律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法律文化的发达与进化程度也直接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状况。对于任何一个想要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民族来说,如果她不能使自己的法律文化实现现代化,那么,她的努力就难免会落空。因此,法律文化对于法律社会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 作者:

    ?郑成良

  • 全文[ PDF 878.0 KB ] 1989.4(2)  共有 1362 人次浏览
  • 法律社会学的法概念
  • [摘要]什么是法?这个法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问题也是法律社会学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
  • 作者:

    张文显

  • 全文[ PDF 349.0 KB ] 1989.4(2)  共有 1357 人次浏览
  • 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论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
  • [摘要]一、现代化理论:终极范型与进程分析范型 自从社会科学在西方社会建立以来,现代化理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社会科学的萌芽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经济学领域的亚当·斯密(1723~1790)、社会学领域的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和人类学领域的E·B·泰勒(1823~1917)。
  • 作者:

    十时严周,李国庆

  • 全文[ PDF 696.0 KB ] 1989.4(2)  共有 1748 人次浏览
  • 试论协调发展战略与全面现代化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对于带有总体性、全局性的社会发展战略倾注了极大的关注。人们认真总结各个国家的发展得失,提出了一个个社会发展的战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予以修订。 那么,究竟哪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更适合于我国国情,更适合于当前的中国社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从传统社会发展战略谈起。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668.0 KB ] 1989.4(2)  共有 1505 人次浏览
  • 现代中国两性道德观的变化
  • [摘要]无论在远古还是现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要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关系。人类的物质生产,解决人的衣食住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则解决种的延续和繁衍。
  • 作者:

    ?石毓彬

  • 全文[ PDF 423.0 KB ] 1989.4(2)  共有 2029 人次浏览
  • 从征婚启事看我国城镇大龄未婚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
  • [摘要]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在我国城镇30—49岁人口中,尚有123.6万人没有结过婚。①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则告诉我们,城镇30—49岁的未婚人口又有所增加,已达269.5万人。那么,是什么因素作祟,使这么大一批人迟迟解决不了“婚姻”这件终身大事呢?
  • 作者:

    张萍

  • 全文[ PDF 726.0 KB ] 1989.4(2)  共有 1978 人次浏览
  • 温州宗教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 [摘要]温州的经济发展为人们瞩目,宗教在温州的影响也为人们惊叹。下面,是我在温州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温州主要有四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据1985年人口普查,温州总人口为629万,现在,天主教徒约5万人,基督教徒30余万人,共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六。
  • 作者:

    凯弟

  • 全文[ PDF 164.0 KB ] 1989.4(2)  共有 3642 人次浏览
  • 从十个固定观察点看山西省人口增长状况及其控制
  • [摘要]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28省、市、自治区抽取了280个农区村庄作为了解农村社会经济运动情况的固定观察点。山西省有10个,即应县的小临河村、灵丘县的道八村、平定县的立壁村、太谷县的武家庄村、平顺县的小赛村、高平县的谷口村、临猗县的黄斗景村、乡宁县的西廒村、柳林县的李家凹村和定襄县的镇安寨村。
  • 作者:

    吴国禄

  • 全文[ PDF 505.0 KB ] 1989.4(2)  共有 1876 人次浏览
  • 辛口村调查——关于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 [摘要]据预测,到公元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人口将达到45 000万,农业能够吸收的最多只有一半,其余的一半约22000多万劳动人口要靠发展第二、三类产业来解决。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无论是住房、交通、服务以及其他发展条件都呈饱和状态,压力甚大,无力再吸收如此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主要依靠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发展非农产业来吸收这些劳动力。 
  • 作者:

    李哲夫,杨心恒

  • 全文[ PDF 605.0 KB ] 1989.4(2)  共有 1845 人次浏览
  • 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欠发达社区的考察报告
  • [摘要]经济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发展决不限于经济学家所指的工农业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增长和跃升。从一个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包括所有意识形态因素在内的各种要素的综合变迁。
  • 作者:

    李善峰,蒋志坚,纪长胜

  • 全文[ PDF 689.0 KB ] 1989.4(2)  共有 2192 人次浏览
  • 城乡差别与农村社会问题
  • [摘要]消灭城乡差别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而城乡差别的消灭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以现代工业武装农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传统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人,城乡收入差距日趋缩小,从生产到生活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把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结起来。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680.0 KB ] 1989.4(2)  共有 2767 人次浏览
  • 农村社会学研究初探
  • [摘要]农村社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会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它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直到今天在我国和世界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从社会学角度开展农村社会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

    ?李迎生

  • 全文[ PDF 661.0 KB ] 1989.4(2)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