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发展与犯罪问题探略
- [摘要] 一、城市发展与犯罪的相关性 不管是已发达国家还是现今的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初期,都伴随着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和其它犯罪指标的剧烈变化,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代价之一。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描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犯罪情况和城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指出“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增长,英国犯罪的数字也增加了。”
- 作者:
?谭深,李楯
- 全文[ PDF 942.0 KB ] 1989.4(5) 共有 1873 人次浏览
|
|
- 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障碍与阻力
- [摘要]从1985年开始企业文化问题在我国引起重视,1987年后形成高潮,大有讲企业管理必讲企业文化,讲深化改革必讲企业精神之势。
- 作者:
王义豪
- 全文[ PDF 431.0 KB ] 1989.4(5) 共有 1713 人次浏览
|
|
- 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三点思考
- [摘要]作为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作为一种文化和经济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围绕着这一新的趋势,中国的企业家们冲破了文化问题的神秘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就文化层面的内容发表见解,而理论家们也企图彻底改变往日给人留下的“坐而论道”的印象,希望用自己的理论为中国企业改革的艰难历程推波助澜。
- 作者:
苏勇
- 全文[ PDF 205.0 KB ] 1989.4(5) 共有 1938 人次浏览
|
|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教育发展
- [摘要]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由于单一地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过份偏重于经济因素。对教育发展有所忽视,把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作为次要的、附属的因素,从而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的特征。
- 作者:
厉以贤
- 全文[ PDF 342.0 KB ] 1989.4(5) 共有 1851 人次浏览
|
|
- 突破二元结构的封闭——当代中国西部发展探微
- [摘要]在研究当代中国西部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往往较多地注意加强扶贫、强化投入的一面,而对大量投入后产生的各种效应及其原因,缺乏必要的反思,也很少上升到“二元结构的封闭”这种理论高度去认识并寻找对策。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 作者:
叶小文
- 全文[ PDF 500.0 KB ] 1989.4(5) 共有 1761 人次浏览
|
|
- 试论农村社会的分化整合与发展——对苏南农村社会发展的粗浅分析
- [摘要]改革开放十年,社会经济发展走在我国前列的苏南地区,农村社会分化日益深入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的大转变时期。这种分化,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都有表现,它使相当一部份不懂如何加强社会整合功能的基层干部感到迷惘,无所适从。探讨这类地区农村社会的整合分化,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和农村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作者:
吴大声
- 全文[ PDF 557.0 KB ] 1989.4(5) 共有 1736 人次浏览
|
|
- 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关于分层指标的理论背景和制度背景的阐述
-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不存在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上的垂直分化?如果存在,它的状况及形成条件是什么?如何评价这种分化?在此基础上是否存在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并形成利益集团?所有这一切对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对于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曾于1987年在沈阳和北京两地作过实证调查,本文即是我们在实证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思考。
- 作者:
杨晓,李路路
- 全文[ PDF 855.0 KB ] 1989.4(5)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
- 陵县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摘要]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迁对社会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山东省陵县人口的发展状况及其该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的探讨,为陵县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人口方面的依据,同时为与陵县相似的社区将人口发展战略纳入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块引玉之砖。
- 作者:
王新玲
- 全文[ PDF 942.0 KB ] 1989.4(5) 共有 1863 人次浏览
|
|
- 我国文盲人口论
-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家马歇尔说过;“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这个论断已被发达国家提供的基本事实所证明。然而,近年来在对发展与改革的探索中,我们的许多同志往往津津于经济模式的设计,热心于轰轰烈烈的固定资产投资,却忽视了最有价值的行为——对人本身投资的研究和实践。
- 作者:
陈冰,解书森
- 全文[ PDF 936.0 KB ] 1989.4(5) 共有 1976 人次浏览
|
|
|
|
- 社会学在中国的复兴——《现代中国社会学·序》
- [摘要]自1891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以“群学”之名开讲社会学以来,社会学在中国历尽坎坷,延续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了。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334.0 KB ] 1989.4(5) 共有 1946 人次浏览
|
|
- 谈谈美国的家庭养老——兼与中国社会学同仁商榷
- [摘要]问题的提出 我们很有兴趣地注意到,中国学者和传播媒介对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发表过一些观点,与实际情况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西方国家,只有父母抚养子女长大成人的责任,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一代一代的“接力模式”。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成年以后,又反过来赡养父母(费孝通,1983;1985;袁方,1987;1989)。
- 作者:
葛兰娜·斯皮茨,罗素·沃德,边燕杰
- 全文[ PDF 643.0 KB ] 1989.4(4) 共有 2112 人次浏览
|
|
- 湖北省农村老年人口调查分析
- [摘要]一、农村老年群体的差异性 从我国人口总体来看,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庞大的人口基础,不但孕育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
- 作者:
陈永平
- 全文[ PDF 632.0 KB ] 1989.4(4) 共有 159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述评
- [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我国宪法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建国以来,在城市逐步建立起以高就业、高补贴为基础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了以国家救济和群众互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对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保障社会安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作者:
?张力之
- 全文[ PDF 1281.0 KB ] 1989.4(4) 共有 1619 人次浏览
|
|
- 云南省勐海县哈尼族习惯法与婚姻法的矛盾
- [摘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哈尼族多分布于勐海、勐遮和勐混等坝子周围的山区和半山区,1986年共有53914人,占全县总人口254 853人的21.15%。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牢固地存在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尤以婚姻家庭为甚。这一问题通过《婚姻法》在当地的实施与习惯法的矛盾表现了出来。
- 作者:
张锡盛
- 全文[ PDF 146.0 KB ] 1989.4(4) 共有 2539 人次浏览
|
|
- 基层干部论农村计划生育难的原因
- [摘要]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莒南县分校邱民亭和山东莒南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刘茂芳来文论述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为什么这样难的七方面原因: 一、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大大地低于城镇人口,尤其是农村中的育龄妇女,文盲率高得惊人。有人在部分山村作过调查,20—40岁的妇女至少有80%的文盲。
- 作者:
邱民亭,刘茂芳
- 全文[ PDF 147.0 KB ] 1989.4(4) 共有 2353 人次浏览
|
|
- 桓台农村的直系家庭多于核心家庭
- [摘要]实行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我国农村,家庭的结构类型是怎样的?它是否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为此,我于1987年10—11月份对素有“建筑之乡”美称的山东省桓台县的农村家庭作了40多天的调查。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问法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的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在桓台县抽取了3个乡镇的9个村,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39份,其中作废13份。问卷的回收率为84.5%,有效率为96.17%。
- 作者:
杜江先
- 全文[ PDF 219.0 KB ] 1989.4(4) 共有 1713 人次浏览
|
|
- 麻城市的农村家庭结构
- [摘要]一、家庭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 家庭人口数是从总体上反映家庭规模的。从调查点湖北省麻城市的情况说明,我国农村家庭户均人数出现减少的趋势。如麻城市山区茶园冲村和晏家湾村,1982年两村共计333户,户均人口为5.02人;1987年两村共计384户,户均人口为4.41人。而7人以上的家庭,1982年两村共计84户,占总户数25.2%;1987年下降为56户,占总户数14.6%。
- 作者:
邱馨
- 全文[ PDF 110.0 KB ] 1989.4(4) 共有 1605 人次浏览
|
|
- 婚姻家庭研究十年概述
- [摘要]婚姻家庭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也常常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研究中,家庭社会学研究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婚姻家庭问题和每个人的成长与一生幸福都有关系并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故而受到各国政府、学者及广大人民的关怀与重视。
- 作者:
马有才
- 全文[ PDF 1088.0 KB ] 1989.4(4) 共有 2688 人次浏览
|
|
- 关于民族性格重新组合的几个问题
- [摘要]所谓民族性格组合,是指整个民族的性格结构,即构成民族心理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状态。任何一个民族,除了它的生物要素、地理要素和文化要素之外,都有心理的或人格的要素,这是直接表现一个民族主体特性的东西。
- 作者:
沙莲香
- 全文[ PDF 594.0 KB ] 1989.4(4) 共有 195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