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
- [摘要]关于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倡议近年来已得到我国法学界的一定关注,有关项目也已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我国的大规模立法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从而使立法精神向社会深层的渗透成为紧迫课题、经济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从而使法律对策的选择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作者:
赵震江,季卫东,齐海滨
- 全文[ PDF 1496.0 KB ] 1988.3(3) 共有 2499 人次浏览
|
|
- 延安地区社会经济调查及其改造设想
- [摘要]我们中山大学社会学系85级研究生一行7人,于1986年7月12日至8月2日到延安地区进行社会凋查。在延安行署办公室的建议和安排下,我们深入到子长、黄陵两县的4乡共8个村,与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接触。共搜集统计资料、表格200余万字,召开各种座谈会、访问会26次;发、收问卷152份;调查谈话350余人次。回校后,在校、系有关方面的指导下,写成近10万字的《延安调查报告集》。其中主体报告《延安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及其改造的设想》共55 000字,本文为该报告的摘要。
- 作者:
陈年
- 全文[ PDF 325.0 KB ] 1988.3(3) 共有 1847 人次浏览
|
|
- 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综述
- [摘要]由本刊召开的“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于1988年3月2日在京召开,从事研究农村和农村社会学的近40名学者到会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素质和行为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80.0 KB ] 1988.3(3) 共有 1745 人次浏览
|
|
- 牧民生活方式考察与思考
- [摘要]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它不仅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而且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部生活活动,研究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推动经济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作者:
乌兰察夫
- 全文[ PDF 313.0 KB ] 1988.3(3) 共有 2197 人次浏览
|
|
|
|
- 改革中的中国社会流动状况
- [摘要]通过社会流动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在能力,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社会流动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流动一般可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际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等。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自改革以来由于所有制结构、阶级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的变化和流动情况。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509.0 KB ] 1988.3(3) 共有 2101 人次浏览
|
|
- 有关稿件的处理办法和文章写作上的几点技术规定
- [摘要]《社会学研究》自1986年1月创刊以来,受到国内外各界读者和作者的关怀、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从1988年起,我刊进一步扩大篇幅,增加了一个印张。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也使广大读者和作者对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现将稿件的处理办法和文章写作中的有关技术规定进行介绍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88.0 KB ] 1988.3(2) 共有 1428 人次浏览
|
|
- 浅谈基层地质单位社会联系的基本特点——外部联系松散,内部联系紧密
- [摘要]具有不同物质资料生产特点的社会组织内部,也就具有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社会学特点。地质部门作为一个以地质——找矿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社会学方面的规律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研究和分析这些特点,弄清这些特点对地质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做好地质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使地质部门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 作者:
王中位
- 全文[ PDF 397.0 KB ] 1988.3(2) 共有 1525 人次浏览
|
|
- 苏联城市居民生活方式
- [摘要]1983年,苏联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40年的33%上升到64%。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就是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1928年,苏联理论界发表了第一部关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著作,自50年代起,这类著作日渐增多,目前苏联学术界对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考察和探索。
- 作者:
左秀荣
- 全文[ PDF 142.0 KB ] 1988.3(2) 共有 1711 人次浏览
|
|
- 天津城市平均每户的家务劳动时间八小时五十分钟
- [摘要]据抽样调查资料,几乎全部的家务劳动是由15岁以上人口承担。1986年天津城市居民家庭中15岁以上人口平均每人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2小时57分钟,占全天24小时的12.3%;平均每一家庭每天家务劳动时间总量达8小时50分钟。
- 作者:
张世昭
- 全文[ PDF 125.0 KB ] 1988.3(2) 共有 1407 人次浏览
|
|
- 对生活方式理论研究的建议
- [摘要]为了促进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在实际上促进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发展,建议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探讨: ①要研究生产方式逐步量变制约生活方式变革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生活方式不包括生产方式,同时又确认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决定性作用。
- 作者:
陶冶
- 全文[ PDF 76.0 KB ] 1988.3(2) 共有 1479 人次浏览
|
|
- 建设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学的几个问题
-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把生活方式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我认为,应该及时地把生活方式由课题研究转向学科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学。 谈到生活方式,一般说来我们往往会把它看作一个研究课题。
- 作者:
青连斌
- 全文[ PDF 75.0 KB ] 1988.3(2) 共有 1450 人次浏览
|
|
- 当前基层军人闲暇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 [摘要]军队基层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已由“单一娱乐型”转变成“多样求知型”,并出现了追求科学文化的专业技术热。 60和70年代,军队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每周看个电影,节假日搞个联欢,“兵演兵”,“兵看兵”,精神生活就比较满足了。如果碰到个文艺团体下基层,就显得充实多了。这种模式可归结为“单一娱乐型”。
- 作者:
?张维信
- 全文[ PDF 166.0 KB ] 1988.3(2) 共有 1476 人次浏览
|
|
- 制约知识妇女生活的诸因素
-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知识妇女的人数不断增加。知识妇女在参与变革现实的斗争中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广大知识妇女的生活质量是不高的。
- 作者:
?关颖
- 全文[ PDF 154.0 KB ] 1988.3(2) 共有 1789 人次浏览
|
|
- 生活方式的意向因素
-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有人不恰当地把生活方式的涵义界定为消费方式的变更上。有的报刊提出,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应当逐步走向“吃的营养化,穿的高档化,用的电器化”。这种提法无论在广义上还是在狭义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从根本上回答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根本特性。
- 作者:
李鑫生
- 全文[ PDF 145.0 KB ] 1988.3(2) 共有 1575 人次浏览
|
|
- 家务劳动方式
- [摘要]家务劳动方式是家庭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务劳动的现代化、社会化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家务劳动从广义上说即处理家庭事务所进行的劳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家务劳动是指为自己及家庭成员直接服务的劳动。现在通常所指的家务劳动就是从狭义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的。
- 作者:
翟年祥
- 全文[ PDF 142.0 KB ] 1988.3(2) 共有 2118 人次浏览
|
|
-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
- [摘要]就目前来说,中国传统封闭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指导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的封闭性。这种封闭的价值观,首先表现为自我中心的一元价值观。这种自我中心,不是以个人的自我为中心,而是一种群体自我中心,这表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从众心理,凡是我们所有的,都是正常的,而别人所有和我们不一样的,则都是不正常,甚至是异端邪说。
- 作者:
刘应杰
- 全文[ PDF 141.0 KB ] 1988.3(2) 共有 2639 人次浏览
|
|
- 生活方式应包括劳动生活方式
- [摘要]劳动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有些同志认为生活方式不应包括劳动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只应研究人们如何消费生活资料以及如何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这种观点混淆了社会学上的劳动生活方式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上劳动方式概念的区别,而把它们看作一个东西,从而把劳动生活方式排除在生活方式之外。 应该看到,劳动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虽然都是反映人类劳动领域的概念,但作为社会学的抽象与作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抽象之间有很大不同。
- 作者:
董鸿扬
- 全文[ PDF 151.0 KB ] 1988.3(2) 共有 1857 人次浏览
|
|
- 家庭网和现代家庭生活方式
- [摘要]在现代社会,家庭和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家庭模式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家庭小型化了,出现了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家庭之间又形成了现代家庭网络。这种以小为主,小中有大的特点正适应了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要求。
- 作者:
?潘允康
- 全文[ PDF 149.0 KB ] 1988.3(2) 共有 2360 人次浏览
|
|
- 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在津召开
- [摘要]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统计局城市抽样调查队、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5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于1987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天津社科院社会科学服务中心举行。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130人。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
- 作者:
任鸿恩,王来华
- 全文[ PDF 74.0 KB ] 1988.3(2) 共有 150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