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的理论变革
- [摘要]一般认为对发展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而深入地对发展理论本身进行检讨,则是70年代的事。在60年代中期以前,虽然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太引人注目的争论,但总的说起来是以一种理论模式即今天被人们称为“发展主义”或“现代化理论”为主导的。60年代中末期,以拉丁美洲学者为主体的“依附论”崛起,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 作者:
方宏进
- 全文[ PDF 956.0 KB ] 1988.3(4) 共有 2094 人次浏览
|
|
- “外发”型现代化及其特征
- [摘要]假如为着研究的方便,而用一个简单的划分,我们可以把各种现代化研究所表现出的思想方法归为两类。第一类强调现代化过程的普遍特征,把现代化说成是一付“现代溶解剂”,所到之处传统体制无不瓦解,社会经过变迁转型的动荡,发展出适应现代功能的新体制结构,逐步达到理性化、民主化、都市化、世俗化——即现代化的境界。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419.0 KB ] 1988.3(4) 共有 1826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社会现象关系学——社会学研究对象之我见
- [摘要]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之间动态关系的一门学问,故此有“社会学=社会现象关系学”之说。按照逻辑上的要求,欲要解说清楚此一定义,首先便要求说明“社会现象”概念意所何指。按说,这个概念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概念之一,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要科学地将其内涵和外延界定清楚,我却感到实在不是那么容易。
- 作者:
崔树义
- 全文[ PDF 491.0 KB ] 1988.3(4) 共有 2121 人次浏览
|
|
- 改革·发展:整体性及其评价尺度
-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全面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和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为了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为这一事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当前,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理论构架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 作者:
王亚林
- 全文[ PDF 500.0 KB ] 1988.3(4) 共有 2046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
- [摘要]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方面,两者如何结合,一直是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社会学在我国恢复以后,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社会学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去探索和研究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能够科学地预测社会发展的前景。
- 作者:
?仇立平
- 全文[ PDF 571.0 KB ] 1988.3(4) 共有 2063 人次浏览
|
|
- 对十二所大学学生需要动机的研究
- [摘要](一)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测查了大学生两个系统的优势需要。在追求性优势需要方面,就所涉及到的需要类型而言,被测学生中以实现抱负为优势需要的人数最多,占到50%以上。以改造世界、优胜、友谊、自由、安定为优势需要的均为8%左右。以性爱、吃穿为优势需要的比例极小。 在回避性优势需要方面,被测学生中最难以忍受受轻视、受威胁的人数最多,约占三分之一,难以忍受无才、无作为的分别占五分之一以上,难以忍受制约的占七分之一以上,难以忍受孤单,无性爱对象和挨饿的人数比例很小。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回避性优势需要处于中等层次的人数比例大一...
- 作者:
石秀印
- 全文[ PDF 1084.0 KB ] 1988.3(4)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
- 反常分配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分配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直接制约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表现着个人或阶层的社会地位。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分配关系比其它任何关系都更加引起各社会阶层普遍、持久、高度的关注,因而分配关系上的社会心理也就比其他方面的社会心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 作者:
杨胜坤
- 全文[ PDF 419.0 KB ] 1988.3(4) 共有 1888 人次浏览
|
|
- 社会规范系统的结构与机制
- [摘要] 一、社会规范的性质和特点 任何社会都有一个立体化的环境,其中既有物质环境因素,又有文化环境因素,各种社会规范都概属于特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因素。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规范特征,它为自己社会成员的行为大体上确定了座标和位置,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得在既存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得在思考上、行为上受该种文化所规范和诱导。
- 作者:
庄平
- 全文[ PDF 867.0 KB ] 1988.3(4) 共有 2081 人次浏览
|
|
- 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方法论问题
- [摘要]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研究的逐步深入,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生活方式指标体系。但是,由于生活方式指标体系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指标体系,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指标体系,因而建立生活方式指标体系首先必须解决一系列极其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故此,本文试图对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的方法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 作者:
青连斌
- 全文[ PDF 481.0 KB ] 1988.3(4) 共有 1705 人次浏览
|
|
- 战后日本地域开发计划与社会变动
- [摘要]一、关于地域开发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科学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方针,在全国不同地区合理布局产业与人口、正确处理城乡以及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地域开发计划研究的中心课题。地域开发必须有明确的开发主体、系统的国土开发法规、开发计划体系和合理的实施手段,以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在优化基础上的协调。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1240.0 KB ] 1988.3(3) 共有 1551 人次浏览
|
|
- 现代中国家庭户的类型与代际结构
- [摘要]在现代中国,以婚姻和血缘及收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户,在概念上称作家庭户。家庭户类型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拟以最近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有关家庭户的分类及其资料为基本依据,就现代中国家庭户的类型与代际结构作一分析。
- 作者:
顾鉴塘
- 全文[ PDF 538.0 KB ] 1988.3(3) 共有 2257 人次浏览
|
|
- 对农村家庭急剧裂变的认识与对策
- [摘要]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村家庭急剧裂变。据对湖北省钟祥县的调查,1949年至1982年,全县农户由10.56万户增加到14.28万户。平均每年增加1127户。而大包干后的1983年至1986年,全县农户则由14.28万户增加到16.18万户,平均每年增加4750户。后4年年均增长数是前33年年均增长数的4.2倍。户均人口由6.1人减少到4.6人,户均劳力由2.1人减少到1.57人。伴随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民观念的更新,钟祥农村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呈继续发展趋势。
- 作者:
王宗儒
- 全文[ PDF 309.0 KB ] 1988.3(3) 共有 1841 人次浏览
|
|
- “历史社会学”再探讨——兼与《历史社会学初论》一文商榷
-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历史社会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吴忠民同志的《历史社会学初论》(以下简称《初论》),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构想,读后确能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初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三点不同意见,以期引起讨论。谬误之处,尚希指正。
- 作者:
席来旺
- 全文[ PDF 483.0 KB ] 1988.3(3) 共有 1537 人次浏览
|
|
- 试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 [摘要]引起近年文化讨论的直接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四人帮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封建主义竟然能横行达10年之久,说明我们的思想文化和运行机制中总存在一些问题。从这10年可以看出“历史的年轮”。直接原因之二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日益感到旧有运行机制之不能适应。
- 作者:
羊涤生
- 全文[ PDF 760.0 KB ] 1988.3(3) 共有 206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与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实质
- [摘要]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全面发展,在我国已经出现一股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潮流。从总体上把握这场社会变革,在理论上给予明晰的说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 作者:
陈烽
- 全文[ PDF 1301.0 KB ] 1988.3(3) 共有 2151 人次浏览
|
|
- 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犯罪
- [摘要]我国解放30多年来,犯罪率的发展变化大略出现过五个高峰:第一次高峰为1955年,是年继1951年镇压公开的反革命之后,在全国开展了“肃清隐藏的反革命”的运动。“肃反运动”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个高峰为1957—1958年,此间1957年全国开展了反右斗争,共划出右派分子四、五十万人,涉及许多行业和部门,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的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反右斗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损害是极为明显的。
- 作者:
张荆
- 全文[ PDF 753.0 KB ] 1988.3(3) 共有 1637 人次浏览
|
|
- 社会控制概念和结构分析
- [摘要]一、社会控制定义 日本学者横山宁夫认为:社会控制就是为了对付那些与社会期望不协调的行为所采取的组织措施。 我国社会学恢复后第一本《社会学概论》中认为: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 作者:
穆怀中
- 全文[ PDF 656.0 KB ] 1988.3(3) 共有 2790 人次浏览
|
|
-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评介
- [摘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的泰斗,也是最早对法律作广泛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韦伯无意发展一套系统的法律社会学理论,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法律学在他恢弘的社会学架构中无足轻重。事实上,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几乎都涉及到法律问题,在《经济与社会》中,则设专章论述法律社会学。帕森斯曾说,“韦伯的实体社会学的核心既不在于他对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研究,也不在于他的宗教社会学,而在于他的法律社会学”。本文即试图对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作简单的评介。
- 作者:
傅再明
- 全文[ PDF 795.0 KB ] 1988.3(3) 共有 2909 人次浏览
|
|
- 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
- [摘要]近年来,适应我国日益深化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一个横跨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新学科——法社会学正在兴起。法社会学肇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刚刚开展法社会学研究的时候,有必要首先了解西方法社会学的概况。本文拟就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作些简要的评介。最后谈谈几点启示。
- 作者:
张文显
- 全文[ PDF 873.0 KB ] 1988.3(3)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