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改革开放中我国阶级结构演变的初步预测
  • [摘要](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作者:

    韩西雅

  • 全文[ PDF 329.0 KB ] 1988.3(5)  共有 1486 人次浏览
  • 略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 [摘要]一、社会结构类型的两重划分 1.社会的功能结构 社会功能结构的基础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分工、交换关系,分工、交换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精神生产和公共管理领域以及三者之间。社会功能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变化。以此为依据,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功能结构区分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和以自由经济(产品经济的提法不科学)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三大历史形态。以分工、交换关系为基础考察社会结构可以称为功能分析法。
  • 作者:

    陈烽

  • 全文[ PDF 226.0 KB ] 1988.3(5)  共有 1738 人次浏览
  • 社会分层理论——方法论上的选择
  • [摘要]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理论。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阶级分析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看作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微观社会结构加以描述和分析的两种基本理论。这是两种在基本前提、理论构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很不相同而又有很多联系的理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适用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
  • 作者:

    王煜,雷弢

  • 全文[ PDF 249.0 KB ] 1988.3(5)  共有 2474 人次浏览
  •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
  • [摘要]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正确的方针,不是激化矛盾,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及时地恰当地处理矛盾或缓解矛盾。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得到解决;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利益调整和摩擦。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协商对话可为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服务,为协调社会矛盾服务,为巩固安定团结服务。”
  • 作者:

    何建章

  • 全文[ PDF 317.0 KB ] 1988.3(5)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一个社区社会结构的主题——产业结构变革的探索
  • [摘要]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从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模式走向现代化社会结构模式的历程中,经济结构的变革无不是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主题,它在社会发展中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然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来说,仅有世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寻找出适合国情的现代社会结构模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现代社会结构模式研究》组,1987年赴京郊房山区对该区社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研,下面就该区产业结构变革作一初步探索。
  • 作者:

    王因为

  • 全文[ PDF 691.0 KB ] 1988.3(5)  共有 2034 人次浏览
  • 1987年以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环境的调查分析
  • [摘要]1987年,针对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我们进行了8次大规模调查。这些调查是形成本报告的基础。 为本报告提供主要数据的两项大规模调查,其样本是以全国353个市12258.47万市区非农人口中18岁以上者为总体,严格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的。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同样的问卷或同样的题器和量表进行定期调查,使几次调查的数据和结论具有了可比性。
  • 作者:

    杨冠三

  • 全文[ PDF 836.0 KB ] 1988.3(5)  共有 1765 人次浏览
  • 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
  • [摘要]发展是当今世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西方国家日益高涨的反增长的呼声中,在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战略受挫以后,人们意识到,财富量的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同义语,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人的发展。他们从各国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目标,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而人是实现目标活动的主体。只有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才能给人带来快乐;只有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得到真正的承认,人才能真正地做为发展的主体,通过对经济、科技...
  • 作者:

    彭华民

  • 全文[ PDF 492.0 KB ] 1988.3(5)  共有 1983 人次浏览
  • 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 [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所谓社会目标,是指某一社会体系根据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所确定的该体系发挥功能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状态。确定特定的社会目标,是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并非是一个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过程,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讲:“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没有一定的人进行活动,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 作者:

    郑杭生,李路路,李强

  • 全文[ PDF 672.0 KB ] 1988.3(5)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论城乡一体化
  • [摘要]一、实践提出的课题 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一些同志将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称之为“城乡一体化”。本文即拟就城乡一体化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668.0 KB ] 1988.3(5)  共有 1976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转变时期中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一、引言与提要 经过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致力于完成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努力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积极达到从传统社会向具有“小康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过渡,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 作者:

    李汉林,王琦,王颖,方明,孙炳耀

  • 全文[ PDF 2054.0 KB ] 1988.3(5)  共有 2153 人次浏览
  • 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研讨会综述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及河北省沧州地委于1988年4月24日至4月26日在沧州行署招待处举行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研讨会”。会议正式代表约45人,列席代表10余人,收到论文23篇,有25位同志在大会上发言。 会议围绕社会分层理论和我国社会现阶段分层状况进行了探讨。
  • 作者:

    张宛丽,戴建中

  • 全文[ PDF 157.0 KB ] 1988.3(4)  共有 1489 人次浏览
  • 美国都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 [摘要]都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是本世纪初从社会学派生出来、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门分支学科。西方世界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伴随而来的都市化运动(Urbanization)已经引起了都市形态、人文环境、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行为模式的深刻变化。
  • 作者:

    约翰·罗根,周敏

  • 全文[ PDF 1139.0 KB ] 1988.3(4)  共有 1694 人次浏览
  • 试析城市住宅的社会因素
  • [摘要]城市住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是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在70年代前,人们多把住宅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研究,而在70年代后,则着重从社会学角度对住宅建设和居住区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1978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建筑与文献委员会”上正式命名了住宅社会学,它标志着住宅从社会问题研究到住宅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作者:

    张仙桥

  • 全文[ PDF 936.0 KB ] 1988.3(4)  共有 1711 人次浏览
  • 我国城市人口迁移情况浅析
  • [摘要]城市人口迁移是我国人口迁移中的最重要部分。本文所讲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城市建制的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县辖镇。城市人口迁移是以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为界,凡迁出或迁入某个城市行政区域并迁转常住户口的即为城市人口迁移。一般来讲一个公民从一个城市迁出必定在其他地方迁入,同样公民迁人一个城市,一定是从其他什么地方迁来的。
  • 作者:

    任素华

  • 全文[ PDF 436.0 KB ] 1988.3(4)  共有 1697 人次浏览
  • 生活质量的中外对比
  • [摘要]我国与世界各国主要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第105位以外,其他社会指标约居于世界第40—60位,相当于世界中等水平。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72.0 KB ] 1988.3(4)  共有 1914 人次浏览
  • 论“二元城市体系”及城乡格局的全面改革
  • [摘要]1.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格局的变动,可能是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上,最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之一。这一判断能否成立,不仅取决于由基本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问题本身的难度,而且取决于其进程能否对我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深度、力度和效度上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
  • 作者:

    印证

  • 全文[ PDF 731.0 KB ] 1988.3(4)  共有 1372 人次浏览
  • 青海农业移民调查
  • [摘要]党中央决定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把建设的战略中心转移到西北去。那么,从现在起就要实实在在地稳妥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建设需要人力资源,而西北人口稀少,随着建设的进展,肯定需要移民。问题是要确定移民的任务是什么、怎么移、需要与可能移多少?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下决心,定方案。
  • 作者:陈伯敏,蔡文眉
  • 全文[ PDF 389.0 KB ] 1988.3(4)  共有 1436 人次浏览
  • 论西北的环境与移民
  • [摘要]西北移民问题的研究,涉及对西北环境质量的评价、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人与环境的关系、移民历史作用的评价以及如何解决开发西北所需劳动力等问题,对移民西北(移民性质、规模、方式)和西北开发中有关问题的决策,有着不可替代的咨询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

    原华荣

  • 全文[ PDF 539.0 KB ] 1988.3(4)  共有 1788 人次浏览
  • 试论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 [摘要]研究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生产力的分布极不平衡,决定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建国以来,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口在国内迁移的数量约3000万,仅占全国人口的2.5%。
  • 作者:

    王强

  • 全文[ PDF 494.0 KB ] 1988.3(4)  共有 1437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