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就我国的文化的历史和领土面积等问题答艾怡同志
  • [摘要]本刊编辑部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艾怡同志上书中央领导同志的对本刊的批评信一件。信中说: 伟大祖国“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杂志却称“有七千多年文化、约一千万平方公里土地”。
  • 作者:
  • 全文[ PDF 105.0 KB ] 1986.1(5)  共有 1480 人次浏览
  • 陕西省举行“改革与妇女”理论讨论会
  • [摘要]由陕西省妇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改革与妇女”理论讨论会,于1986年6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六十多名从事社会学、妇女理论的研究者及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改革与妇女解放、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等。
  • 作者:

    牟君发

  • 全文[ PDF 136.0 KB ] 1986.1(5)  共有 1446 人次浏览
  • “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讨论会综述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室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单位主办的“社会发展研讨会”于1986年5月27日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全国妇联干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北京市司法局、河北师大等单位的近三十位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会议由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室主任宋书伟同志主持。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212.0 KB ] 1986.1(5)  共有 1827 人次浏览
  • 孔德社会结构理论批判
  • [摘要]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开山学者。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用了“社会学”一词,并在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学体系上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他将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或译“社会动学”)和社会静力学(或译“社会静学”)两部分。
  • 作者:李明华,汪汉菊
  • 全文[ PDF 708.0 KB ] 1986.1(5)  共有 427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常用调研模式探析
  • [摘要]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面对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人们所进行的各类调研活动,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因之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调研活动的具体过程,从实践出发对调研活动进行理论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从社会生活本身出发调查研究社会现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既是一个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管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调查研究准备阶段、实施调查阶段、整理分析资料阶段、研究写作阶段。
  • 作者:

    许德琦

  • 全文[ PDF 438.0 KB ] 1986.1(5)  共有 2631 人次浏览
  • 试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 [摘要]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客体现象所作的一种区分,它是社会学学科存在的基础,也是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相区别的基础。社会学的理论,是对复杂社会现象的一种系统认识,它是社会学学科的主体和主要标志。本文就我们学习、研究和教学的体会,试图对界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原则、内容,社会学理论的总体模式、主要内容、特点等发表一点肤浅的见解,与社会学同行们商榷。 
  • 作者:

    雷洪,范洪

  • 全文[ PDF 613.0 KB ] 1986.1(5)  共有 1973 人次浏览
  • 略谈台湾城市人口与城镇化特点
  • [摘要]在涉及台湾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时,首先要说明台湾城乡人口划分标准问题。迄今台湾当局对于城乡与城市人口以及乡村人口划分标准尚无指令性准则。
  • 作者:

    邵秦

  • 全文[ PDF 642.0 KB ] 1986.1(5)  共有 2181 人次浏览
  • 我国近几年生活方式研究述评
  • [摘要]我国理论界近几年开始对生活方式进行了热烈探讨。为什么生活方式课题提上了我国学术界的科研日程?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本文试图提出一点探讨性的意见。
  • 作者:

    王玉波

  • 全文[ PDF 500.0 KB ] 1986.1(5)  共有 1435 人次浏览
  • 试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鳏寡老人
  • [摘要]无子女、无经济来源、无依靠而靠社会救济的“三无”鳏寡老人是典型的鳏寡老人,处在老年群体中的最低层次。他们的处境和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中老年群体的社会处境,反映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状况和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鳏寡老人的状况同私有制度下的鳏寡老人的状况是根本不同的。
  • 作者:

    叶乃滋

  • 全文[ PDF 489.0 KB ] 1986.1(5)  共有 1832 人次浏览
  • 农村生育观的探索
  • [摘要]生育观不仅仅是人们想生多少的问题,对子女数量的期望只是生育观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生育观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生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观念,即“为什么要生”的问题。
  • 作者:

    辜胜阻

  • 全文[ PDF 484.0 KB ] 1986.1(5)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脱贫后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 [摘要]长江三角洲上苏州市的沙洲县历史上曾是一个贫困县。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生产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沙洲县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富裕县。今年2月,我们就该县农村在扶贫脱贫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在脱贫后的富裕县中如何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 作者:

    纪嘉芳,钱伯明

  • 全文[ PDF 158.0 KB ] 1986.1(5)  共有 1707 人次浏览
  • 常熟市兴办招商场的实践与展望
  • [摘要]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必然向流通领域提出新的要求,而流通渠道的改革和疏理又将促进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家庭工业的异军突起,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地处常熟市城郊的琴南乡,创办了常熟市招商场。经半年多实践,已初步探索、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 作者:

    邹汇风,薛瑞成

  • 全文[ PDF 247.0 KB ] 1986.1(5)  共有 1417 人次浏览
  • 要重视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研究
  • [摘要]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肩负着领导四化建设的重任,只有领导班子的高效能,才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如何实现领导班子的高效能呢?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在一个整体中,诸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赖,如果把诸要素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构成一个整体,即使每一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也能够综合、统一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什么样的班子才是理想班子?这主要是看整个班子群体结构的合理组合及其效能的最大发挥。
  • 作者:

    李景义

  • 全文[ PDF 269.0 KB ] 1986.1(5)  共有 1571 人次浏览
  • 电视与城市社会
  • [摘要]建国以来,恐怕没有哪种耐用消费品能象电视机那样,如此迅速地普及到城市居民的家庭。 据统计,到1984年底,全国已拥有近5,000万台电视机。就江苏省而言,1983年城市职工每百户拥有电视机的数量已达81.4台,比1979年增长4.1倍。在南京市,1984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的数量达88.9台,而从市场供应情况来看,预计1985年全国电视机销售量为1,350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400万台。
  • 作者:

    印证,弭秀玲

  • 全文[ PDF 664.0 KB ] 1986.1(5)  共有 1603 人次浏览
  • 试论社会智力
  • [摘要]智力概念的飞跃——社会智力 智力一向受到人们的珍视,但把它列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是近来的事。如果在智力前面冠以社会二字——社会智力,则可以概括一种与个体智力密切相关,而又从内容到形式都远远超出个体智力的社会现象——社会或社会群体创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从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按照黑格尔的思想,概念自身是会运动的。
  • 作者:

    李敏

  • 全文[ PDF 826.0 KB ] 1986.1(5)  共有 1850 人次浏览
  • 江苏吴县桑蚕生产调查
  • [摘要]1985年初,中央决定将长江三角洲辟为开放地区,逐步建立贸工农型生产结构。所谓贸工农体制,即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内,农业生产将和国际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从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并以对外贸易的需要来安排生产。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具备若干必要条件,而最基本的条件是外贸出口数量和品种的大幅度提高。桑蚕生产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出口物资,本文以江苏省吴县为例,试图分析桑蚕生产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作者:

    方世西,陆玉麒

  • 全文[ PDF 290.0 KB ] 1986.1(5)  共有 1962 人次浏览
  • 农村职业分化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 [摘要]农村职业分化程度是衡量农村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示器。对于农村职业分化状况的了解、对于农村职业分化原因及其社会影响的探究,有助于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了解和把握农村现代化的规律。这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事情。以下我们结合束鹿农村职业分化状况谈谈我们对这一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 作者:

    金榜

  • 全文[ PDF 410.0 KB ] 1986.1(5)  共有 1979 人次浏览
  • 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完善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
  • [摘要]社会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每一个所属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每一个因素内部和因素之间,都必须相互协调。社会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时,总是把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不言而喻,当他们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时,总是把目光投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套上。本文将在哲学和社会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协调发展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一下社会机制的分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问题。
  • 作者:

    欧阳马田

  • 全文[ PDF 709.0 KB ] 1986.1(5)  共有 1671 人次浏览
  • 陕西城镇个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导向
  •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至1985年年底,陕西省持证个体户达272,425户,405,937人;其中城镇个体户62,253户,88,234人。个体经营的规模、范围、形式以及从业人员结构等,都已远远超过社会主义改造末期和“文化大革命”前期的水平。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个体户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有的日益突出,亟需总结、认识、协调和解决,以促进个体经营者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 作者:

    李相启,岳仁华,朱学志

  • 全文[ PDF 571.0 KB ] 1986.1(5)  共有 2448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