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学会简介
  • [摘要]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于北京召开了中国社会学座谈会。胡乔木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过去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用非常粗暴的方法禁止它的存在、发展、传播是错误的。现在,应该恢复社会学研究。要成立社会学研究会、社会学研究所,大学设社会学系,招收大学生、研究生,培养人才。
  • 作者:

    丁嘉

  • 全文[ PDF 76.0 KB ] 1986.1(1)  共有 2104 人次浏览
  • 陕西省举行“改革与妇女”理论讨论会
  • [摘要]由陕西省妇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改革与妇女”理论讨论会,于1986年6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六十多名从事社会学、妇女理论的研究者及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改革与妇女解放、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等。
  • 作者:

    牟君发

  • 全文[ PDF 136.0 KB ] 1986.1(5)  共有 1354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简介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是我国恢复社会学研究后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专门研究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由费孝通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与社会学研究所合并。
  • 作者:

    陈婴婴

  • 全文[ PDF 91.0 KB ] 1986.1(1)  共有 3702 人次浏览
  • 贵阳社会指标研究工作座谈会记要
  • [摘要]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室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贵阳联合召开了一次“社会指标研究工作座谈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九个省市十七个单位共三十二人。他们都是近年来从事社会指标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 作者:

    叶里

  • 全文[ PDF 84.0 KB ] 1986.1(1)  共有 1762 人次浏览
  • 湖北省暨武汉市社会学界情况概述
  • [摘要]湖北省自1980年11月成立社会学学会以来,五年间社会学界有了较大的发展。头两年为前期发动阶段。
  • 作者:

    于真

  • 全文[ PDF 149.0 KB ] 1986.1(4)  共有 1415 人次浏览
  • 就我国的文化的历史和领土面积等问题答艾怡同志
  • [摘要]本刊编辑部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艾怡同志上书中央领导同志的对本刊的批评信一件。信中说: 伟大祖国“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面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研究》杂志却称“有七千多年文化、约一千万平方公里土地”。
  • 作者:
  • 全文[ PDF 105.0 KB ] 1986.1(5)  共有 1387 人次浏览
  • 武汉社会学与社会改革理论讨论会报导
  • [摘要]1985年4月1日至5日在武汉市举行了一次“社会学与社会改革理论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湖北省社会学会、武汉市社会学会联合召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九个省市五十八个单位的代表一百多人,其中有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吴泽霖、王康、何肇发、刘绪贻等,但大多数是中青年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人员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
  • 作者:

    华菊

  • 全文[ PDF 143.0 KB ] 1986.1(2)  共有 1351 人次浏览
  • 北京社会保障问题座谈会记要
  • [摘要]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举行了一次“社会保障问题座谈会”。这次会议是由国家体改委分配组召集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大专院校、社会科学院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共四十多人,围绕我国如何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所讨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认识问题 1.与会者共同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作者:

    陈望涛,赵晓京

  • 全文[ PDF 241.0 KB ] 1986.1(1)  共有 1572 人次浏览
  • 江苏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目标和基本经验——江苏省小城镇研究综合报告
  •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指出小城镇已经在全省经济、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接着,从我国和江苏省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趋势中,论证了小城镇应有的功能和建设的目标,强调小城镇既是乡村非农业产业和社会交往的集中点,又是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关系的协调点。文章概括江苏省的实践经验,认为:要把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它应有的功能得以发挥,就要搞好布局,并以中心镇做为建设的重点,使它上接城市,下联广大乡村,形成合理的城、镇、乡社区网络;就要确立合理的经济和...
  • 作者: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2256.0 KB ] 1986.1(4)  共有 2193 人次浏览
  •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讨论会纪要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理论部、广西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7日~12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主办单位在七月份就开始筹备工作,在《光明日报》刊登征集论文消息,先后共征得论文和调查报告455篇。参加这次会议的共120人。他们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及新闻出版单位,其中包括征文作者30名。与会者有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教师,也有实际工作部门的社会工作者、解放军和青年农民。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0.0 KB ] 1986.1(2)  共有 1681 人次浏览
  • 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的转换——“社会发展研讨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 [摘要]“社会发展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于1986年2月21月在北京举行。“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以后准备连续开下去。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三十多人。“社会发展研讨会”准备就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 作者:

    黎平

  • 全文[ PDF 349.0 KB ] 1986.1(3)  共有 1876 人次浏览
  • 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全建制支边考察
  • [摘要]内蒙古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是从山东烟台市全建制迁入呼和浩特市的一家工厂。该厂位于呼市西北郊,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728人。从1965年筹建搬迁、破土动工,1966年10月正式迁入呼市,至今已经二十年有余了。
  • 作者:

    ?李明启

  • 全文[ PDF 552.0 KB ] 1986.1(3)  共有 1882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层面——兼论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 [摘要]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尖锐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正如许多人已经看到的,进行改革一年多来,虽然成果丰硕,但也不乏波折和失误。其间所反应的不仅仅是纯经济问题,而是与种种非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改革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765.0 KB ] 1986.1(2)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 变革中的生活方式:继承和借鉴问题
  • [摘要]我们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整体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 作者:

    王亚林

  • 全文[ PDF 583.0 KB ] 1986.1(1)  共有 2193 人次浏览
  • 论提高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接收和容纳能力
  • [摘要]一、机器人的启示 1961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Robot,这是美国发达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美国依靠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机器人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日本在机器人的研制方面,起步要晚得多。直到第一台机器人诞生八年以后,日本才根据从美国获得的许可证,制造第一批机器人;而大规模的制造和使用,则始于1979年。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过去,日本却把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693.0 KB ] 1986.1(6)  共有 1825 人次浏览
  • 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完善动力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基础上
  • [摘要]社会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每一个所属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每一个因素内部和因素之间,都必须相互协调。社会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时,总是把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不言而喻,当他们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时,总是把目光投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套上。本文将在哲学和社会学界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协调发展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着重探讨一下社会机制的分类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问题。
  • 作者:

    欧阳马田

  • 全文[ PDF 709.0 KB ] 1986.1(5)  共有 1576 人次浏览
  •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情况
  • [摘要]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集团构成的。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划分、归类,研究不同层次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利益分配、社会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僵化的脱离实际的阶级分析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些错误理论在实践中又不断得到强化。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532.0 KB ] 1986.1(6)  共有 1684 人次浏览
  • 我国现实与现代化社会的十项标准的对照
  • [摘要]美国现代问题专家在调查各种不同类型国家后,提出了现代化社会的十项标准,这十项标准大体概括了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 作者:

    方菁

  • 全文[ PDF 55.0 KB ] 1986.1(5)  共有 1705 人次浏览
  • 老年人社会交往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向
  • [摘要]1985年7月我们对天津市市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抽取样本2,937人,问卷回收率和合格率均为百分之百,样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分布比例与市区总人口相比,误差很小,说明样本代表性很强。
  • 作者:

    王来华

  • 全文[ PDF 474.0 KB ] 1986.1(3)  共有 2192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