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 [摘要]近年来 ,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 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 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 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 、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 、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 世 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 年)、《失衡——断裂社会的...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420.0 KB ] 2006.21(6)  共有 4127 人次浏览
  • 本土“理想型”与社会理论立场——邹川雄的两部“本土化”专著述评
  • [摘要]1995年,邹川雄于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拿捏分寸与阳奉阴违:一个传统中国社会行事逻辑的初步探索》。几年后 ,该论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本书出版。其中,《理论》的篇幅较《实践》一本多出 13, 可见其论文的重心在理论上。这不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论文 。以往那些论文常常在西方理论脉络中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人物 、概念或者命题进行讨论 。它们常有比 较固定的模式和参考文献 ,以在既有观点基础上增加一点新意为目的 。而邹氏的论文是一个“本土化” 的尝试 ,以开拓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 社会学研究为志向。它涉及穿梭于...
  • 作者:

    徐冰;

  • 全文[ PDF 373.0 KB ] 2006.21(6)  共有 2319 人次浏览
  • 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 [摘要]许田波的《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一书运用比较历史学、以国际关系理论和行为主体性 (agency)为核心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历史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作者书中的推理十分清晰, 许多具体论点也不无道理。作为把中国先秦史和近现代欧洲史进行充分比较的第一本专著, 该书在西方学术界定会占有相应的地位 。但她所运用的比较历史学方法和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虽然均盛行于西方世界 ,却都在方法论意义上有较大误区。这些方法论上的误区导致该书在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叙事形式...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261.0 KB ] 2006.21(5)  共有 2832 人次浏览
  • 芝加哥“热浪”的社会学启迪——《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解剖》读后感
  • [摘要]1995年7月中旬, 一场高温热浪袭击了芝加哥。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左右(7月14日至20日),有700余人因为高温中暑而死亡。芝加哥一度成为“死亡城市”。而这本书, 正如它的标题所示 , 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一重大灾难事件进行了“社会解剖”。书中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切, 社会学的审视目光, 学术的严谨思路, 扣人心弦的写作 ,令人印象深刻 ,在学术界和公共政策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对芝加哥热浪这样一个重大灾难事件, 社会学可以提供怎样的理 论思路和分析工具? 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反映了一系列有关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的问题,我们从组织学角度应该...
  • 作者:

    周雪光;

  • 全文[ PDF 331.0 KB ] 2006.21(4)  共有 4117 人次浏览
  • 他者的历史与身体的政治——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 [摘要]在《危险的 愉悦》这部著作中, 贺萧以其涉猎广泛而又细致入微的“声音考古”工作,在纷繁芜杂的各种档案和文本中认真地挖掘并建构着 20 世纪中国 上海娼妓的历史 ,用扎实的研究回应着将女性主义带入后殖民理论的 主要人物美籍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所提出的“底层群体不能说话”的著名论断。纳入其视野的资料包括娱乐场所指南、奇闻逸事录、回忆录、文学小说、传奇故事、劝诫文字 、市政法令 、庭审记录 、改革者的禁娼 主张 、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做的性病发病率报告,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 这些资料并不囿于传统上被认为是所谓“事实”的历...
  • 作者:

    毕向阳;

  • 全文[ PDF 432.0 KB ] 2006.21(2)  共有 2545 人次浏览
  • 严复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认识与他对宪政法理的译介——纪念严译《法意》发表一百周年
  • [摘要]严复大约从1900年以后开始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今通行译名 为《论法的精神》), 至 1904 -1909 年间分七册陆续出版 。所以大体说 来,严复这部著作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早如蔡元培 1923 年底所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一文中就说 : “(严复)所译的书, 在今日看起来 ,或嫌稍旧;他的译笔 ,也或者不是普 通人所易解”(蔡元培 , 1984 :351 -353)。既然如此 ,为什么今天仍然值得重提这部百年之前的旧作? 在笔者看来, 这主要是由于此书不仅在当时堪称巨著, 而且它所包含的制度学和社会学内容之丰富 ,特别是严复叙述这些问题时的思考路径和辨...
  • 作者:

    王毅;

  • 全文[ PDF 564.0 KB ] 2006.21(3)  共有 2394 人次浏览
  • 法律性的社会学建构——评尤伊克和西尔贝《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 [摘要]在一般观念里, 法律规则威严而神圣、公平且正义 ,它是立法者、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人员构建起来 、支撑法制秩序的系统。同样,在“法律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里, 传统的理论范式隐含了把法律与社会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取向。然而,尤伊克(Patricia Ewick)和西尔贝(Susan S .Silbey)在《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尤伊克和西尔贝 , 2005)一书中,试图摆脱传统范式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为基点,来建构一种关于法律规则的平常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的新理论。
  • 作者:

    陆益龙;

  • 全文[ PDF 312.0 KB ] 2006.21(6)  共有 3590 人次浏览
  • 从“权力”到“文化”:双重视野下的科层制——阅读克罗齐埃《科层现象》札记
  • [摘要]在《现象》一书中,克罗齐埃首先分析了两个具体的研究案例 :巴黎会计事务所与联合工业垄断企业;其次 ,基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 从理论上提出了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权力如何运作, 进而借助有限理性的观念分析了科层组织体系运作的游戏规则及其导致的“恶性循 环” ;最后 ,从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方面分析了科层现象的实质, 考察了科层现象与整个法国社会在工业社会变化中的内在关联。 本文将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两个经验研究案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2.作者对法国科层制的分析路径;3.作者如何将科层现象扩展到组织体系以外, 将其作为一种文化...
  • 作者:

    杨甜甜;

  • 全文[ PDF 367.0 KB ] 2006.21(5)  共有 2441 人次浏览
  • 生产底层与底层的再生产——从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谈起
  • [摘要]同样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社会 底层与社会中间阶层和权力精英之间是否存在差别? 直到保罗·威利 斯的《学做工》(Wills, 1977) 于 1977 年出版之前 ,大多数“再生产理论家”(reproduction theorists)对此并无清晰回答, 他们在对社会各个阶层分析时往往不加区别 。与此不同 ,在威利斯看来 , 社会底层再生产的逻辑、过程和机制与其他社会等级之间存在重要区别 ,正因如此 , 使得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和以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为主要技 术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此失去基本的洞察力, 从而有必要开创一...
  • 作者:

    吕鹏;

  • 全文[ PDF 428.0 KB ] 2006.21(2)  共有 3064 人次浏览
  •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 [摘要]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 1999 年 2-3 月份同贝尔哈兹(P .Beilharz)交谈时说,他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Beilharz, 2001:319)。翌年, 他出版了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并试图通过 解放、个性(individuality)、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在这本书中, 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 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 作者:

    郇建立;

  • 全文[ PDF 233.0 KB ] 2006.21(1)  共有 6742 人次浏览
  • 社会理论、文化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读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
  • [摘要]《社会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由作者选编的文集 ,它共分为四个部分, 即“社会理论的一般探讨”、“经典理论研究”、“社会理论的本土建构”和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顾名思义 ,这四个部分的标题也代表了作者 在社会理论研究中所关注的主要方向。本文不是面面俱到地涉及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而仅就其中某些主要观点作一些介绍。依笔者之见, 在 《社会理论》中有两个主题尤为令人关注:其一是对社会哲学或社会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强调 ,其二是对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解释 。下面将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 作者:

    夏光;

  • 全文[ PDF 208.0 KB ] 2006.21(3)  共有 1776 人次浏览
  • 对苦难的社会学解读:开始,而不是终结——读埃恩·威尔金森《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 [摘要]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 :一种社会学的引介》 (Suffering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 埃恩·威尔金森(Iain 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在现代社会的意涵, 综述了马克思 、涂尔干 , 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 ,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 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 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 ;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 其提问是 , “社会 学家如...
  • 作者:

    孙飞宇;

  • 全文[ PDF 311.0 KB ] 2007.22(4)  共有 3775 人次浏览
  •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为——评《道德体系生物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亚历山大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中首次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用它来解释人类大 规模合作行为:助人者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对这种恩惠的报答不一定来自受助者 ,而可能来自被其他助人者帮助的其他受助者 ,此即间接互惠的机制。亚历山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人在场所形成的名誉机制, 蕴含了一种进化的视角。本文拟用一种进化的视角来详细评论它所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领域的当代发展。本文的评论专注于近年来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进展, 详细梳理当前有关间接互惠的理论论争:名誉问题、人类 的复杂心智 、公共物品的悲剧, 以及人类宽容的美德 ,等等...
  • 作者:

    杜月;

  • 全文[ PDF 479.0 KB ] 2007.22(3)  共有 2451 人次浏览
  •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
  • [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4卷本《潘光旦文集》的出版 ,使这个淡出学术界的身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潘光旦所提出的中和位育的新人文思想,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在他所治的优生学与新人文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笔者不揣浅陋, 通过对《文集》中潘光旦相关作品的认真研读 ,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笔者以为, 人文生物学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生物学还原论研究 ,在此基础上, 潘光旦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五种重要思想资源, 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予以综合、全面而...
  • 作者:

    蒋功成;

  • 全文[ PDF 289.0 KB ] 2007.22(6)  共有 1930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