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变迁——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说起
- [摘要]本文作者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重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一部实证调查研究报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就恩格斯当时在该书中所做的预言,以一个半世纪的世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社会矛盾变迁的历史事实的检验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着重解释了英国及其他先发展国家的社会冲突向相对后进的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转移,尤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对社会文明化的促进和对社会矛盾冲突的缓和作用,从而历史地论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普遍意义。
- 作者:
张秋俭
- 全文[ PDF 536.0 KB ] 1995.10(5) 共有 242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之国学寻踪
- [摘要]本文对社会学的国学渊源,进行了初步的梗概性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缘起;中国古籍中对上古社会的猜测和理解;孔学(原儒学)的社会功能分析;着重探索了荀学的沉浮和与群学的承传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学继往开来的使命。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527.0 KB ] 1995.10(4)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
-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 [摘要]本文认为,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法论原则,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价值关联”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既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的活动领域,又是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系统和文化取向的领域。“价值中立”强调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划清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的界限,即在科学结论中不做评价判断,彻底清除形而上学和哲学世界观的影响。文章特别强调,“价值关联”是指经验现实与研究者的科学内价值立场的关联,它与实践目的毫无关...
- 作者:
侯钧生
- 全文[ PDF 532.0 KB ] 1995.10(3) 共有 5995 人次浏览
|
|
- 新一轮的“造镇运动”——塘桥镇工业小区建设调查报告
- [摘要]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民工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乡镇工业的发祥地苏州近几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称作“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小土群、低水平”的乡镇工业走出了无序发展的初始阶段,继“造镇运动”之后又兴起了新一轮小城镇的“再造运动”。新一轮“造镇运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焦点问题的研究,乃致提高具有社会学学科特质的超前研究,大有裨益。
- 作者:
叶鼎,张燕,邬大千
- 全文[ PDF 474.0 KB ] 1995.10(2) 共有 2357 人次浏览
|
|
- 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
- [摘要]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与行为倾向。尽管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一直被许多使用者所忽略。本文试图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概念与我国在借用这一概念时所赋予它的含义之间的差异,并指出,西方“人际关系”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概念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的附着性以及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人所说的“人际关系”或“关系”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在解释人类的人际行为时,不应忽略文化的差异。
- 作者:
杨宜音
- 全文[ PDF 419.0 KB ] 1995.10(5) 共有 3396 人次浏览
|
|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人文社会的分化
- [摘要]作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以进一步奴化中国人民、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侵略,一方面造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化人的半殖民地化、买办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并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而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造成这一侵略者始料不及的后果的重要原因,一是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与输入,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动机与选择标准;二是由于西方文化自身的构成与内容中既包括奴化、教化方面,也包含着许多科学技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革命历史以及实用性知识。即使作为...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784.0 KB ] 1995.10(4) 共有 2889 人次浏览
|
|
- 中国乡村里的都市工业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仅用了十几年便创造出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雷同的“第二国民经济体系”,即作者所称的“乡村里的都市工业”。本文探讨了乡镇企业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在天然的土地社会保障、家庭伦理与组织成本、廉价劳力和创业精神、成本外部化与送礼“艺术”、法人社会等问题的剖析中,以独到的视角阐释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诸如“离土不离乡”、血缘关系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843.0 KB ] 1995.10(1) 共有 2644 人次浏览
|
|
- 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
- [摘要]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的应用和对社会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前十年有所发展和提高。对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社会研究、特别是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方法及操作技术方面。从80年代末开始,有关社会学方法的研究表现出两个新特点,即一是开始注意并较集中地探讨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二是有相当数量的、由我国社会学研究者撰著的方法方面的著作、教材公开出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方法研究正向着系统性、理论性方面发展、提高。不足之处主要有:有关方法的研究势单力弱、面窄;研究者的方法训练及素质尚有一定距离;社会学方法的运用,规范性不够。...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927.0 KB ] 1995.10(1) 共有 2148 人次浏览
|
|
|
|
- 关于问卷法的题型设计
- [摘要]在国内,问卷法运用于社会调查之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在研究设计和假设、概念分解、指标的操作化等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人们对问卷的题型归纳不够,问卷的题型单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尝试着对题型做一简单的归纳,认为应包括十一大类,其中某些题型又分为若干小类,并力图阐释每一种题型的适用范围。
- 作者:
刘德寰
- 全文[ PDF 515.0 KB ] 1995.10(2) 共有 2758 人次浏览
|
|
- 前学科阶段的中国青年研究
- [摘要]作者认为,确立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体地位,以社会学为主干,集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及生理学等学科为科学群对青年群体进行综合研究,是当代青年研究区别于传统的青年研究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近15年来,青年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要跨越前学科阶段,尤其是确立完备的理论体系,尚需相当的时日与艰苦的努力。目前对青年研究最终形成的体系难以做出精到的逆料,但未来的青年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彻底脱离社会学为主干的科学群的支撑则是可以预见的。
- 作者:
王颉
- 全文[ PDF 1082.0 KB ] 1995.10(6)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
- 再析新时期利益格局变动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 [摘要]作者针对国外流行的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倒U型”理论及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实践,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认为市场机制的导入对劳动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突出的,而对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是明显的。市场机制调节范围的扩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也不一定意味着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会受到削弱,等等。此外,对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如何看待“流动民工”、是否存在着严重的“脑体倒挂”以及“反贫困”等问题,都作了颇有新义的探讨。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908.0 KB ] 1995.10(5) 共有 1829 人次浏览
|
|
- 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河南省一乡三村调查
- [摘要]交往结构是比较规范和较为定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我们对一乡三村的实地调查表明,改革以来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关系多样化、交往结构复杂化。其中,以工作交往为基础、交往结构的不平衡性以及工作交往和私人交往的相互缠合是乡村干部之间交往结构的主要特点。这种结构现状是乡村干部的非正规性传统、乡村干部之间的利益分化、资源占有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乡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乡村干部的熟人效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短的讨论揭示: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一定影响。
- 作者:
?王荣武,王思斌
- 全文[ PDF 727.0 KB ] 1995.10(3) 共有 1984 人次浏览
|
|
- 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变化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市场经济一个半世纪以来在中国四次较快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变化,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市场经济的兴起与“进化论”等西方思想的传播;2O世纪二、三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思想的传播;50年代前期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恢复和发展与“双百方针”的提出;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拓展与“推陈出新”中的矛盾和冲突,说明思想文化的选择和扬弃在经济社会变迁、东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 作者:
董志凯
- 全文[ PDF 456.0 KB ] 1995.10(4) 共有 2475 人次浏览
|
|
- 迈向现代化的苏南农村
- [摘要]本文以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苏南地区作为考察的对象。揭示了苏南农村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型的客观事实,对苏南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90年代是苏南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作者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农村工业的高级化、构造一批现代化小城市、农村人口城镇化,构成了当今苏南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四个关键变量。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871.0 KB ] 1995.10(1) 共有 2073 人次浏览
|
|
- 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
- [摘要]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诸方面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预测,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量化依据。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712.0 KB ] 1995.10(2) 共有 2042 人次浏览
|
|
- 重审实验
- [摘要]本文以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为维度,构造了一种社会心理研究方法的评价框架,并且分析了社会心理研究中的反应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基本的实验逻辑,以及对实验研究的种种批评;结论在于:实验在社会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对它的任何评价应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482.0 KB ] 1995.10(2) 共有 1891 人次浏览
|
|
- 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相关因素辨析
- [摘要]本文从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入手,通过对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相关因素的讨论,对各种相关因素的性质与层次进行了区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分析框架。作者认为,能力素质、职业培训、工作条件、组织管理和价值观念是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直接相关因素,其中前两项是前提因素,后三项是发挥因素;晋升、奖励、收入和住房是科技人员创造力的间接相关因素,它们通过工作积极性这一中间变量起作用,其中前两项是激励因素,后两项是保健因素。
- 作者:
陈烽
- 全文[ PDF 288.0 KB ] 1995.10(5) 共有 1974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
- [摘要]笔者通过近几年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跟踪调查,对一些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提请大家重视和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
- 作者:
丁燕娣
- 全文[ PDF 406.0 KB ] 1995.10(6) 共有 1813 人次浏览
|
|
- 亚太地区华人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 [摘要]海外华人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世界历史横向联系加强与扩展的视角,结合华侨在南洋与华工在北美的不同遭遇和处境,立足现实,展望海外华人为促成“亚太世纪”的来临必将肩负的历史使命。
- 作者:
郑绍钦
- 全文[ PDF 433.0 KB ] 1995.10(4) 共有 210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