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归因理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摘要]作者对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发展脉络、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及其承继关系做了较系统的阐释,对发展趋势及其重点研究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学术考察。作者认为进入80年代,“归因理论”尚需深入研究、证实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并遇到了急需探讨的一些新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意见。
- 作者:
刘世奎
- 全文[ PDF 401.0 KB ] 1991.6(5) 共有 2935 人次浏览
|
|
- 毛泽东与农村调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
- [摘要]本文由四部分组成:①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光辉实践;②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③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理论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历史性贡献;④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导意义。
- 作者:
陆学艺,徐逢贤
- 全文[ PDF 1454.0 KB ] 1991.6(5) 共有 2095 人次浏览
|
|
- 当前农民分化的一般特点
- [摘要] 1.分化使农民具有了双重职业身份。随着农民的群体分化,使绝大部分农民具有了双重职业身份,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产业,或亦农亦工,或亦农亦商。据对河北省霸州市、永清县170个农户抽样调查,纯农户劳力66人,占调查户劳力总数的13.8%,86.2%处于兼业状态。
- 作者:
柳宗孝,曹楼
- 全文[ PDF 92.0 KB ] 1991.6(3) 共有 1465 人次浏览
|
|
-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摘要)
- [摘要]本文提出,由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同步进行,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现代化的一般理论。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经济文化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化中,各种社会摩擦、矛盾和冲突会表现得异常突出,并带有自身的特点。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调和社会改革的不配套都会成为影响转型进程甚至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因源。因此,在转型时期应特别注意强化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整体配套机制,选...
- 作者:
“社会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1797.0 KB ] 1991.6(4) 共有 1468 人次浏览
|
|
- 浅析农民分化的原因
- [摘要]我国近十多年来农民各阶层的分化,是一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变革。这一分化是比较复杂的,分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作者:
张灿霞
- 全文[ PDF 183.0 KB ] 1991.6(3) 共有 1633 人次浏览
|
|
- 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单位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特指工厂、商店、学校和机关等。单位意识则是人们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文章认为,单位意识无论从社会体制还是从文化心理来说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然而其主流与现实社会中改革开放的目标又充满矛盾,并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之一。据此,作者提出了促使组织功能专一化、明确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和扶持新组织生长的变革单位体制以调适单位意识的三条途径。
- 作者:
于显洋
- 全文[ PDF 505.0 KB ] 1991.6(5) 共有 1620 人次浏览
|
|
- 关于社会结构的问题——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 [摘要]一、理解社会结构的三个层面 什么是社会结构?概括地说,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社会结构就是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这三个层面是要素构成形式的层面、规范体系的层面和关系网络的层面。根据这三个理解层面,我们可以划分出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和关系性社会结构。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540.0 KB ] 1991.6(1) 共有 1861 人次浏览
|
|
- 河南省农村基督教活动情况调查
-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某些地区基督教发展比较活跃。为深入研究这一社会现象,本文根据在河南南部三个县农村调查所获资料,对当地农村基督教近年来的活动情况予以实证性描述;并运用社会学和宗教学有关理论,深入地分析了当地农村基督教的发展规律、组织和人事结构、制度和活动方式,客观地评价了它的社会作用;还结合当地农村历史、经济、社会等具体背景,进一步探讨了促使基督教在当地农村传播的各种因素。
- 作者:
常永青
- 全文[ PDF 751.0 KB ] 1991.6(3) 共有 182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欢迎词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召开了。众多国内外社会学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参加讨论会的来宾和同志们表示欢迎,并对本次讨论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 作者:
?刘启林
- 全文[ PDF 153.0 KB ] 1991.6(6) 共有 1684 人次浏览
|
|
- 晚外发国家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
- [摘要]本文从纵向角度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各个阶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制约因素与可供的选择。本文认为;后发展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着与早发展西方社会不同的特性,因此,后发展非西方社会在实现现代化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模式。
- 作者:
刘小军
- 全文[ PDF 634.0 KB ] 1991.6(6) 共有 1772 人次浏览
|
|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宗族的兴盛与衰落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强弱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宗族所培养的科甲人才、入仕官僚的多少;宗族人口的多少,宗族财产厚薄;宗族德性优劣;宗族先世功业大小;宗族血统高低。宗族保持兴盛的条件是重视教育,培养科举人才;用严格的宗规族训去约束族人;保持宗族财产的完整;重视族人婚配对象的选择;对族人的社会活动加强管理。然而,绝大多数宗族无法保持常盛不衰的局面,其原因是具有宗族背景的政治集团间互相倾轧;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使许多宗族衰败;社会风俗的变化,宗族子弟不思进取;宗族生活环境的封闭。
- 作者:
王跃生
- 全文[ PDF 554.0 KB ] 1991.6(2) 共有 1495 人次浏览
|
|
- 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
- [摘要]在5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单位体制”,在此体制下形成的保障即“单位保障”。单位保障包含着双重内容:其一是对职工承担了生活方面的无限义务,其二是对国家承担着职工的政治保险责任。并形成与此相应的“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系列,取代了与传统家庭亲属保障相应的“家—国”观念。这种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于稳定了人口集中的城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改革中单位保障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但遇到社会心理的巨大抗拒,在某些方面,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不是在减少而是扩大。目前,...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492.0 KB ] 1991.6(5) 共有 1347 人次浏览
|
|
- 当前我国工人基本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 [摘要]从宏观总体上对我国当代工人的结构状况与利益格局进行综合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微观局部上对当前工人的利益要求进行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对充分体现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和发挥稳定大局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工人在企业中的劳动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
刘纪兴
- 全文[ PDF 756.0 KB ] 1991.6(1) 共有 1469 人次浏览
|
|
- 城镇居民家务劳动动态考察
-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分别于1980年和1988年在北部边疆地区两次抽样调查所获资料的比较研究,从城镇居民家务劳动的时耗量、活动结构、内容及人们对家务劳动繁重程度主观感受等多侧面,动态地考察了城镇居民家务劳动状况的变化轨迹。指出,在我国第一个改革十年中,城镇职工家务劳动状况的改善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社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生在“家庭里的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指出目前城镇职工家庭劳动负担仍然是“超载”的。作者从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替代程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正确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改善...
- 作者:
王亚林
- 全文[ PDF 993.0 KB ] 1991.6(3) 共有 1730 人次浏览
|
|
- 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
-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现代化是整体性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一场全面性变革过程。但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将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同时推进,从而现代化在不同方面、不同因素之间,在时间上就形成了一种先后不同的序列关系,即现代化的时序模式。作者从政治的先决条件、经济起飞与政治整合的时间问题、经济现代化的延滞问题、社会与文化变革问题和城市化问题五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化时序模式的主要差异;作者还从起点条件、危机与挑战出现的顺序、示范效应和现代化策略等方面探讨了影响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1082.0 KB ] 1991.6(2) 共有 1429 人次浏览
|
|
- 家庭政策与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家庭
- [摘要]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制度。当人类的历史表现为不同种文明的历史时,家庭的不同类型反映并制约了它处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一种文明中,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平行发展的,它们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研究今天中国的家庭时,仅着眼于对家庭自身的内部状况分析是很难彻底说清问题的,必须注意到家庭所处社会的文明特质、家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文明交互影响的今天,从家庭中显现出的表面相似而实质各异的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
- 作者:
李楯
- 全文[ PDF 426.0 KB ] 1991.6(5) 共有 2029 人次浏览
|
|
- 论第三世界现代化多元道路及其成因
-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60年代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而相继进入独立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运动。文章对在这一运动中出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归纳和说明,进而从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内部条件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形态的演进等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多元化的成因并确认了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合理性。
- 作者:
?李继东
- 全文[ PDF 754.0 KB ] 1991.6(6) 共有 14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开幕词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一年的酝酿和筹备,在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今天开幕了。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向参加讨论会的全体中外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1.6(6) 共有 1508 人次浏览
|
|
- 社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实践
- [摘要]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相伴随的。人类的生存竞争和商业竞争推动着社区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到分散、从综合到专门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则不断引起社区结构的“大变迁”,并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发展开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无论是乡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的建设,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80年代以来,当代社区通过解决犯罪、老龄化、失业、贫困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形式到内容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 作者:
?梁维平,李虹
- 全文[ PDF 596.0 KB ] 1991.6(3) 共有 1874 人次浏览
|
|
- 社会稳定的三个环节
- [摘要]朱力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的文章,指出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工作是社会稳定的三个基本环节。整个社会的管理包括管理主体系统、管理手段系统和管理客体系统。
- 作者:
- 全文[ PDF 88.0 KB ] 1991.6(5) 共有 153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