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综议
- [摘要]“社区服务”这个曾在实际工作部门被认为是“舶来品”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用术语,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下了根。当然,它已经被我国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大背景造成了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的契机。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一致呼唤下,社区服务的热潮应运而生。
- 作者:
唐钧
- 全文[ PDF 305.0 KB ] 1990.5(5) 共有 1643 人次浏览
|
|
- 评价农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 [摘要]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十年以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但是,如何评价农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分析不应只凭经验的估计和统计数字的直观结论,而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衡量指标体系,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山东陵县县情调查为背景,对建立这一指标体系作一探索。 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比较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这样五个指标;1.口粮水平;2.收入水平;3.消费水平;4.消费结构;5.食品结构和营养水平。...
- 作者:
李培林,丁少敏
- 全文[ PDF 553.0 KB ] 1990.5(2) 共有 1660 人次浏览
|
|
- 青年问题的制度背景——80年代中国青年问题研究之一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事实是青年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密切关注。这10年期间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各种变化,在青年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显现了极强烈的独特性;而且,青年问题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影响社会变革进程的独立的社会因素。
- 作者:
陆建华
- 全文[ PDF 859.0 KB ] 1990.5(5) 共有 1809 人次浏览
|
|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问题
- [摘要]农村劳动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建国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处于极度萎缩的状态,并且不算短的时间里(如“10年动乱”)则几乎断绝了一切转移途径。自1978年以来,以9500万农民转向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为主要标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 作者:
李爱
- 全文[ PDF 692.0 KB ] 1990.5(4) 共有 1418 人次浏览
|
|
- 贵州农村贫困研究
- [摘要]当今世界,南北两半球之间、各国之间乃至各省市、地区、县城之间的贫富分化都表现出日渐加剧的倾向。贫困并不仅仅是贫者的不幸,它正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贫困问题就已经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成立了高规格的专门机构来对付贫困,联合国也为此设置了专门组织。
- 作者:
杨胜坤
- 全文[ PDF 670.0 KB ] 1990.5(6) 共有 1159 人次浏览
|
|
- 陆学艺所长的讲话
- [摘要]1979年3月16日,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召开的社会学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成立社会学研究所。3月18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与会理事一致拥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社会学研究所的决定,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1980年1月18日,经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985年原青少年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调到我所,以后又经过逐步发展,使我们社会学研究所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 作者:
- 全文[ PDF 258.0 KB ] 1990.5(4) 共有 1564 人次浏览
|
|
- 社会利益群体理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简论
- [摘要]社会利益群体理论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则 总结、抽象、概括新的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和范畴,归纳、分析、综合反映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利益机制,完善、深化、细化原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体系,精确、合理、科学反映现阶段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其具有崭新的现代形态,是社会利益群体理论面临的首要问题。
- 作者:
?顾杰善
- 全文[ PDF 646.0 KB ] 1990.5(3) 共有 2252 人次浏览
|
|
- 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集中体现
-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解决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入手的。10年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若干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即对改革以来我国收入最高家庭与收入最低家庭的收入差距问题作一尝试性分析。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603.0 KB ] 1990.5(2) 共有 1246 人次浏览
|
|
- 家庭还是社会的细胞吗?——试论家庭的社会地位变迁
- [摘要]一、导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家庭也发生了显著变迁。不仅家庭职能,而且家庭结构、家庭关系都发生了不易被人觉察而又不同于过去的变迁。近年来的婚姻、家庭研究已经比较详尽地描叙了这些变迁,推测了今后变迁的趋势。家庭再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群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社会组织。这个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了。
- 作者:
李东山
- 全文[ PDF 635.0 KB ] 1990.5(3) 共有 2048 人次浏览
|
|
- 大城市职工生活时间分配和利用问题的初步研究
- [摘要]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有必要开展生活时间分配和利用问题的综合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 作者:
青连斌
- 全文[ PDF 802.0 KB ] 1990.5(1) 共有 141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家庭网的现状和未来
- [摘要]中国的家庭在现代化过程中正在经历一个小型化的过程,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体模式。在由传统三代(或世代)同堂家庭向现代核心小家庭演变过程中,家庭网应运而生了,它既充满生机,也面临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景。
- 作者:
潘允康
- 全文[ PDF 455.0 KB ] 1990.5(5) 共有 1478 人次浏览
|
|
- 寻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陵县为典型的县级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为执行其经济职能对社会产品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形式。这对于正确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结构中的主导环节,是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关系的强大经济杠杆。
- 作者:
徐逢贤
- 全文[ PDF 957.0 KB ] 1990.5(4) 共有 1132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行动的规定
- [摘要]社会行动理论是社会学理论的预设前提和核心成分。在社会学史上,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他的理论是对在他之前的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的一种努力——第一个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科学。尔后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他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重构和发挥使他垄断社会学界达数十年之久——也从社会行动出发建立其社会学体系。
- 作者:
夏光
- 全文[ PDF 652.0 KB ] 1990.5(6) 共有 1489 人次浏览
|
|
- 家庭结构对小学生行为特点的影响
- [摘要]问题 我国有习惯于大家庭共同生活的传统,有三代乃至四代同堂的。在三代人这种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的心理、特别是性格特征发展的影响如何呢?这个问题恐怕是东方国家,尤其是我国的独特问题。因为西方极少有三代人家庭。Zajonc曾研究过家庭大小(即子女多少)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尚未见到西方关于三代人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文章。
- 作者:
纪桂平,张力慧,万传文
- 全文[ PDF 251.0 KB ] 1990.5(3) 共有 1671 人次浏览
|
|
- 改革深化期的市民心态调查
- [摘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肇始于农村,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过程。城市改革,实际上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1988年,改革进入第10个年头,工资、物价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但是,整个国家经济环境恶化,改革难以直线推进,而只能在对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的治理整顿中曲折前进。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642.0 KB ] 1990.5(2) 共有 1213 人次浏览
|
|
- 编者语:欢迎大家来争鸣
- [摘要]学术争鸣,是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刊在1986年的《发刊词》中就曾宣言:“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社会学的理论、历史、方法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事业,这就是本刊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学尚处于恢复不久的草创阶段,大家忙于学科的基础建设,还很难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和学术争鸣。条件不成熟,争鸣也就未能及时开展起来。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74.0 KB ] 1991.6(2) 共有 213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
- [摘要]《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杨善华文章通过对1986年的北京郊区、上海郊区、河南演川县的调查指出: 1.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农村社会变迁确实带来了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表现在:①在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生产功能恢复了家庭核心功能之地位;②在由纯农业的产业结构向农工商等业并举且农业比重日益下降的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家庭生产功能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趋势。
- 作者:
- 全文[ PDF 84.0 KB ] 1991.6(5) 共有 1712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与韦伯社会研究方法之比较
- [摘要] 任何比较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对象的可比性方面,然后由此出发,经过深入的比较分析,去发现它们的相同性和相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要探讨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位思想大师——马克思和韦伯在研究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 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理论的特色,尤其是他们的方法论所显示出来的非凡魅力
。...
- 作者:
王育民
- 全文[ PDF 1145.0 KB ] 1991.6(1) 共有 2565 人次浏览
|
|
- 关于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的分析
-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被买卖妇女被迫出卖和自愿出卖现象并存;二是有由西南部省份向东北部省份流动的基本趋向;三是集中发生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和山区;四是已形成跨省区有组织的贩卖网络;五是事发地区的干部群众习以为常,不以为这是违法犯罪行为。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三层面分析了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得以存在的基础,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方式对落后地区妇女的诱惑力,农村大龄未婚人口男多女少性别比严重失调,以及参与买卖的当事人文化素质低三方面是造成我国买卖妇女社会现象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 作者:
庄平
- 全文[ PDF 624.0 KB ] 1991.6(5) 共有 4313 人次浏览
|
|
-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 [摘要]用“近代化”指称中国“现代化”是否准确?作者提出了异议,并从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应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取代“中国近代化”这一概念。作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低度发展,其具体特征是:意向性的追求甚于实际性的建设;明显的二元结构;过多的冲突的存在;缺乏平稳性,摇摆度过大。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858.0 KB ] 1991.6(2) 共有 163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