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中国迷信的现状与原因
- [摘要]王世达、陶亚舒在《理论信息报》第233期(1989年12月25日)撰文认为,迷信指人们惑于某种超自然的隐秘玄妙的力量而陷入盲目信神和崇拜的现象。
- 作者:
- 全文[ PDF 168.0 KB ] 1990.5(2) 共有 2568 人次浏览
|
|
|
|
- 军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摘要]《社会学探索》1989年第4期所载吴晓晶、许祥文《军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现实课题》一文,论及军事社会学及其研究领域。作者指出,军事社会学是以广义的“军事”为研究对象的,包括战争、军队、军人,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并把军事本身看作一种社会过程,运用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其主要领域是: (一)关于对战争的社会学分析。
- 作者:
- 全文[ PDF 88.0 KB ] 1990.5(3) 共有 1771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质量
- [摘要]所谓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861.0 KB ] 1990.5(4) 共有 184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 [摘要]历史:曲折的历程 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学近百年历史链条中的一环。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依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可以分作五个时期:传入、建立、发展、中断和重建。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和论述中国重建十年的社会学。之前,对其前四个时期的历程做一简略的回顾。
- 作者:
阎明鸟
- 全文[ PDF 851.0 KB ] 1990.5(6) 共有 2653 人次浏览
|
|
- 灾害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方法
- [摘要]《社会科学》(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1989年第5期载刘助仁《研究灾害社会学》一文,其第三、四部分论及灾害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及方法。
- 作者:
- 全文[ PDF 85.0 KB ] 1990.5(3) 共有 1577 人次浏览
|
|
- 上海市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综述
- [摘要] 1989年10月下旬,上海市民政局、市社会福利研究会召开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区服务的作用、目的 1.社会稳定机制作用。上海市民政局孙金富指出,社区服务是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就业率显著提高,社会、家庭、人口等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许多社会矛盾变得突出。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引起社会震荡,影响经济发展,阻碍改革顺利进行。
- 作者:
?陶志良,王荣良
- 全文[ PDF 239.0 KB ] 1990.5(2) 共有 1914 人次浏览
|
|
- 国外学者眼中的阶级问题——记第五次社会学月谈会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五单位组织的第五次社会学月谈会,于1990年4月28日在社会学所会议室举行,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戴建中同志主讲“当代国外阶级理论”。 戴建中扼要介绍了当代西方社会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苏联及东欧学者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观点.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87.0 KB ] 1990.5(4) 共有 141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发展观及其转变
- [摘要]贾俊平在《中国社会报》1990年2月2日撰文指出,社会发展是指社会这一系统的协调运行过程,是社会如何实现其目前或未来各种目标的进步过程。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目标系统构成,在这一目标系统中,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系统的核心,社会系统的存在也正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 作者:
- 全文[ PDF 155.0 KB ] 1990.5(3) 共有 1514 人次浏览
|
|
|
|
- 二十世纪中国家庭的变迁
- [摘要]张敏杰在《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撰文《二十世纪中国家庭的变迁》,指出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时代,延续了二千余年而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中国传统家庭也在二十世纪有了根本性的剧变。
- 作者:
- 全文[ PDF 155.0 KB ] 1990.5(3) 共有 164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理论的新方向——评《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
- [摘要]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教授的新著《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aial Theo-ry》),于1990年3月在美正式发行。欣闻此书中文版即将在国内发行,特写此文,向社会学界提供有关本书的背景资料。 美国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是自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37年的《社会行动结构》一书问世以后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之一。
- 作者:
郝令昕
- 全文[ PDF 178.0 KB ] 1990.5(4) 共有 2332 人次浏览
|
|
- 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 [摘要]社会是一个整体,城市和乡村是这个整体中的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我国在城乡实行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造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乡分割的旧体制,阻碍城乡生产力协调发展,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产生了日益复杂的城乡利益矛盾。我们进行城乡体制改革,就是要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因素,建立协调城乡利益关系的运行机制,使城乡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得到调节,进而实现城乡利益关系的整合。
- 作者:
居福田
- 全文[ PDF 553.0 KB ] 1990.5(1) 共有 1608 人次浏览
|
|
-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
- [摘要]“现代化”由谁以及在何时提出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它的内容与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认识有关。一位社会学家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注意到了社会变迁出现了不同于十九世纪的现象: 世界目前流行一种一致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一种趋势,它是如此强大以致 于在信念和态度方面的许多差异都被一扫而光。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987.0 KB ] 1990.5(5) 共有 1537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要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 [摘要]社会学在我国恢复重建已经10年了。本刊创刊也已经5年。我国社会学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重建与发展的。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411.0 KB ] 1990.5(1) 共有 1706 人次浏览
|
|
- 论“中产阶级”
- [摘要]一、社会主义中国不允许出现一个“中产阶级”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说,“极少数人企图在中国制造一个所谓‘中产阶级’,作为他们的依靠力量,来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能允许的,这个阴谋也是注定破产的。 什么是“中产阶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是相对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言的中等资产阶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具体分析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它们的政治态度。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全文[ PDF 584.0 KB ] 1990.5(2) 共有 2267 人次浏览
|
|
- 对一个城市社区的利益群体的剖析——兼论如何具体认识社会的利益关系与矛盾
- [摘要]笔者于1989年3—4月参加为期近40天某市市情调查,通过全面搜集建国以来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资料,并进行千人问卷调查、百人走访等方法,对该市各利益群体状况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初步理清了一个城市社区的各群体的复杂的利益关系,以相对独立的社会利益单元——利益群体作为考察对象和逻辑起点,具体地剖析它们的现实状况、利益关系和矛盾。
- 作者:
于真
- 全文[ PDF 926.0 KB ] 1990.5(3) 共有 1792 人次浏览
|
|
- 十年来我国各阶级、阶层结构演变的分析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各阶级阶层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使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及各阶级阶层内部结构变化作一些粗略分组和简要分析。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594.0 KB ] 1990.5(3) 共有 1761 人次浏览
|
|
- 区域小城镇群体的研究
- [摘要]小城镇作为经济、社会的实体都座落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位于同一区域内的小城镇群体,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区域小城镇群体与环境的联结也不同于单个小城镇与外界的关系。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542.0 KB ] 1990.5(1) 共有 1964 人次浏览
|
|
- 社会研究中的量度误差问题
- [摘要]将社会调查取得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就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结论,是社会研究所采用的最基本、同时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但研究结论的产生并非社会研究过程的终结,将研究得到的结论用诸于社会过程,指导社会过程的发展才是它的真正终结。并非所有的研究结论都会对社会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那些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才会对社会过程有指导作用,反之,则有害无益。因此,控制和消除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各种误差以提高社会研究的质量、确保研究结论的客观与正确,便成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课题。
- 作者:
沈崇麟
- 全文[ PDF 668.0 KB ] 1990.5(2) 共有 175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