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公民宗教
- [摘要]通过对卢梭的政治哲学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的策略性折返,本文探讨了由贝拉重新诠释的公民宗教概念所隐含的某些基本命题,分析了可欲的公民宗教的性质、功能和建构原则。作者指出,公民宗教是现代社会之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它的基础是法治和公民社会,建构公民宗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保卫名副其实的社会,为此必须坚守共和价值,并将民族道德与人类道德统一起来。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472.0 KB ] 2011.26(1) 共有 2863 人次浏览
|
|
-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宗族组织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兴,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宗族组织在中国复兴的原因何在?(2)在当代中国的农村社区,宗族组织的存在,如何影响村庄民主的发展?(3)在一个村庄社区内,宗族与民主之间的互动类型,会导致什么样的治理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1)在华南农村,宗族组织的兴起,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2)从表面上看,宗族组织...
- 作者:孙秀林
- 全文[ PDF 1075.0 KB ] 2011.26(1) 共有 2770 人次浏览
|
|
-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力;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力(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1078.0 KB ] 2011.26(1) 共有 3313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估算——关于内生性问题的文献回溯和研究策略
- [摘要]内生性问题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何通过不同的模型识别策略来消减内生性问题,判定因果关系,成为了近来西方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本文围绕社会资本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从“使用社会关系”、“使用了的社会资本”和“可使用的社会资本”这三条主线,重点回溯了相关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和模型识别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今后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中模型设置、数据搜集纵向跨度、横向跨度、外生变量挖掘、研究假定说明和复制性研究等六大努力方向。
- 作者:
陈云松 范晓光
- 全文[ PDF 917.0 KB ] 2011.26(1) 共有 2559 人次浏览
|
|
-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以往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已经公开的政府统计数据、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地区富裕程度不同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从一段时期内考察,地区居民幸福指数并没有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地区富裕程度与居民幸福感水平之间相关不明显。研究的主要政策主张有: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 作者:
邢占军
- 全文[ PDF 1448.0 KB ] 2011.26(1) 共有 4821 人次浏览
|
|
- 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印度底层研究的基本进路检讨
- [摘要]文章立足中国,对印度底层研究进行了知识社会学的检讨。与印度底层研究者重塑底层历史、批判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形塑下的精英主义史观不同的是,当下中国的底层问题主要关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分化的事实及其后果。如何开放底层讲述的空间,倾听底层的微声,记录底层的言说,并从日常生活世界中把握底层形象,将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学术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性资源,这是印度底层研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将处理印度底层“历史问题”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分析中国底层“现实问题”中来的前提。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662.0 KB ] 2011.26(1) 共有 2582 人次浏览
|
|
- 社区运动的“社区性”——对现行社区运动理论的回应与补充
- [摘要]在国家强控制、组织发育不良的背景下,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等对社区运动解释式微,社区性成为影响社区运动产生与维系的核心变量。空间、人口、组织三个社区性要素循环互动,促成或抑制了社区运动,同时形塑了程度不一的社区共同体(社区认同感)。内在的社区居民共同体与外在的社会(控制)结构两个社区性维度的互动解释了社区运动的发生与走向。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对社区性要素和维度的合理安排与调整,改变政府与居民零和博弈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合作、共赢的社区治理局面。
- 作者:
黄晓星
- 全文[ PDF 691.0 KB ] 2011.26(1) 共有 2608 人次浏览
|
|
- 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
- [摘要]本文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实态,以发生在一个新型商品房小区中的系列故事为线索,通过追踪和辨析国家在其中的角色、行动轨迹和行动策略,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社会生发与建构,探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自身的变化与国家干预方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生长并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中各个团体之间的关系的,进而揭示出中国市民社会发育方式及国家—社会关系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最重要的差别之所在。
- 作者:王汉生 吴莹
- 全文[ PDF 905.0 KB ] 2011.26(1) 共有 2508 人次浏览
|
|
- 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
- [摘要]目前有关中国政治信任的研究多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进行的,还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相关研究。我们根据对厦门市居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各种因素。我们将社会资本和政府绩效作为主要的预测变量,探讨了社会资本各个因素及政府绩效对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社会资本和政府绩效对城市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改进政府工作和建构社会资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居民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度。
- 作者:胡荣 胡康 温莹莹
- 全文[ PDF 698.0 KB ] 2011.26(1) 共有 257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