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 [摘要]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对2006年在中国28个省市区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的收入地位更多地是由教育、工作技能等获得性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身份歧视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还发现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意外地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影响农民工态度和行为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社会横向利益比较,而是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而更显著地遵循历史决定逻辑,而不是经济决定逻辑。...
  • 作者:

    李培林;李炜;

  • 全文[ PDF 515.0 KB ] 2007.22(3)  共有 3477 人次浏览
  • 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
  • [摘要]论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对调查回收率的衡量标准及其依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一方面,调查回收率所代表的实际样本的大小,是衡量一项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因而回收率越高越好。但另一方面,由于实际调查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如果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高回收率可能会影响到调查资料的质量,因此回收率并非越高越好。研究认为,样本的完整与资料的质量是我们在调查中应该同等关注的两个方面,既要尽可能地提高回收率,也要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低质量的高回收率。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425.0 KB ] 2007.22(3)  共有 2307 人次浏览
  • 证伪在社会科学中可能吗?
  • [摘要]本文讨论在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认为证伪主义除了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的批评外,更不适合于基于概率性因果关系的社会科学。本文讨论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使用证伪来判断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的四个问题:(1)理论的辅助性假说使得证伪在逻辑上不可能;(2)社会科学命题复杂的因果机制对证伪形成挑战;(3)统计命题不能被单个反例证伪;(4)限界条件并不能挽救证伪主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认为,只有严格地发展理论,而不是寄希望于证伪的简便性,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进步。 
  • 作者:

    张杨;

  • 全文[ PDF 559.0 KB ] 2007.22(3)  共有 2608 人次浏览
  •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
  • 作者:

    寇彧;付艳;张庆鹏;

  • 全文[ PDF 581.0 KB ] 2007.22(3)  共有 2324 人次浏览
  •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性”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出性社会学领域的“主体建构”思想,并分析其发展背景、逻辑、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发展空间。作者以具体的例子和分析为基础,提倡中国的性社会学研究应该:基于本土的“性”问题意识,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理论视角,解构“性”的医学化和科学化霸权,建构置身于具体的社会政治时空中的日常的、多元的、弥散的、主体切身体验的性存在。
  • 作者:

    潘绥铭; 黄盈盈;

  • 全文[ PDF 612.0 KB ] 2007.22(3)  共有 1917 人次浏览
  • 土地集体所有制:均平易、济困难——一个特殊村庄案例的一般意义
  • [摘要]在当代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道义目标是为9亿农民提供生存保障。然而,由于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维持不了一位村民的生计,若要依靠集体土地为村民提供生存保障,土地的收益就不能在村民中平分,而应优先用于村庄内部的扶危济困。但是,村民是否同意这样做,依赖于村庄领导人是否为村民所信任。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人,村民只好放弃对生存保障的要求,转向要求平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现行乡村政治格局中,一个村庄要出现这样的领导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事件。因此,在大多数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只能实现均平目标,不能真正保障村...
  • 作者:

    曹正汉;

  • 全文[ PDF 665.0 KB ] 2007.22(3)  共有 1845 人次浏览
  • “内卷化”概念新理解
  • [摘要]本文对“内卷化”概念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目前学术界流行诠释的新理解: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户)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它分别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相应地形成内卷化区间ⅰ和内卷化区间ⅱ。这既是对格尔茨关于内卷化概念之本源的承继和挖掘,又能够整合黄宗智用内卷化概念所考察和揭示的问题,并把内卷化看作是小农经济内在稳定性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如果说内卷化侧重于对某种经济过程尤其是某种农业经济过程的刻画,那么,刘易斯模型则偏重于对结果性现象的表述。将内卷化与刘易斯模型相联系,可以为经由工业化、城市...
  • 作者:

    郭继强;

  • 全文[ PDF 534.0 KB ] 2007.22(3)  共有 3543 人次浏览
  • 进化视角下的间接互惠行为——评《道德体系生物学》及其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亚历山大在《道德体系生物学》中首次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用它来解释人类大 规模合作行为:助人者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对这种恩惠的报答不一定来自受助者 ,而可能来自被其他助人者帮助的其他受助者 ,此即间接互惠的机制。亚历山大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人在场所形成的名誉机制, 蕴含了一种进化的视角。本文拟用一种进化的视角来详细评论它所开启的间接互惠行为研究领域的当代发展。本文的评论专注于近年来间接互惠行为的研究进展, 详细梳理当前有关间接互惠的理论论争:名誉问题、人类 的复杂心智 、公共物品的悲剧, 以及人类宽容的美德 ,等等...
  • 作者:

    杜月;

  • 全文[ PDF 479.0 KB ] 2007.22(3)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 惩罚技术与现代社会——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的现代意义
  • [摘要]《论犯罪与刑罚》在法社会学上确实是一部值得特别一提的书。本文试图以其为分析文本 ,从技术的角度, 揭示惩罚技术 、法律技术与现 代社会之间深层而持久的关联, 以此凸现惩罚技术在法社会学上的独到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
  • 作者:

    胡水君;

  • 全文[ PDF 441.0 KB ] 2007.22(3)  共有 1723 人次浏览
  •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482.0 KB ] 2007.22(3)  共有 2480 人次浏览
  •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
  • [摘要]村民自治建设已进行了近20年,有关规则、程序都比较具体详细,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了,但是,村民的基本权益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些侵权、侵利事件不断发生,这说明村民自治没有为村民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权益保障机制。我们认为,在中国农村推进协商民主建设,赋予村民更多的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监督权,将会更好地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大大提高农村的民主水平。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在浙江省温岭县泽国镇扁屿村进行了协商民主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从这次成功的试验中我们发现,建立独立无涉的会议主持人制度、随机抽样选出代表的制度、信息...
  • 作者:

    何包钢; 王春光;

  • 全文[ PDF 526.0 KB ] 2007.22(3)  共有 1862 人次浏览
  • 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
  • [摘要]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对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消费制度的转型及其逻辑进行了宏观分析。本文认为,在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国家对消费的制度安排,同劳动激励的方式和状况密切相关。消费制度与劳动激励关系的变化,又同国家的合法性资源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国家所拥有的合法性资源的消长变化趋势,不难辨认出国家在居民消费生活和劳动激励上的制度安排的逻辑轨迹。
  • 作者:

    王宁;

  • 全文[ PDF 751.0 KB ] 2007.22(3)  共有 1764 人次浏览
  • 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的起源:韦伯城市社会学的遗产
  • [摘要]公民权是近代政治的一个核心概念;西方晚期中古城市是别具特性的近代公民权的发源地。通过对韦伯之城市研究的某种重构式的解读,本文分析指出,借助于东西城市的比较研究和中世纪城市与古代城市的比较研究,借助于其城市社会学中潜在的宗教之维,韦伯向我们展示了西方中古城市何以能孕育出近代民主公民权制度之雏形的结构的、经济的、文化的条件。韦伯关于中古城市与近代公民权之起源的分析架构,对于我们理解、认识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以及近期一些与公民权有关的理论和国内一些相关研究,都不乏启发意义。
  • 作者:

    王小章;

  • 全文[ PDF 640.0 KB ] 2007.22(3)  共有 1871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