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
  •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地研究为例,通过对存在于乡村社会中的集体产权的社会学透视,试图指出,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关系并非像经济学者们所以为的那样,是划分明确且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相反,它是个体行为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正因如此,社会学视角下的财产权利关系结构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
  • 作者:

    申静;王汉生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05.20(1)  共有 2041 人次浏览
  • 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 [摘要]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学术传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一个是以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理论。这两个学术传统构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论题,同时也限制了发展社会学的视野。本文认为,中国、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过程为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议题,包括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等。这些议题扩展着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也为建构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2376.0 KB ] 2005.20(1)  共有 2720 人次浏览
  •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
  • [摘要]涂尔干的一个卓越贡献,是从现代经济中辨识出了作为其后果与构成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其概括为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研究表明,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不仅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批判,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即把社会结构分析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的桥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涂尔干道德性视角中,引申出了可构成这种整合基础的三个理论命题。最后,笔者以雇佣关系中的道德为例,提出在持久性关系中,经济道德通常是一种遵循莫斯“礼物交换”过程的社会建构。
  • 作者:

    汪和建;

  • 全文[ PDF 813.0 KB ] 2005.20(1)  共有 2234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 [摘要]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1993.0 KB ] 2005.20(1)  共有 2488 人次浏览
  • 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
  • [摘要]近10年来,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然而,无论是那些对村民自治持有功利主义期望的务实派人士,还是对之怀有理想主义期望的民主派学人,大多未能将村委会的选举与村庄的治理问题及村庄内部的互动机制联系起来思考%将村民自治的研究重心从民主问题转向治理问题,从村庄自治的 外生价值转向内在机制的,是华中地区一批可称之为乡土派的学者。他们怀有对乡土社会的深厚感情,对村民自治这一新生事物抱以很高的期望,但他们强调的是自治对于解决当前特定背景下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45.0 KB ] 2005.20(1)  共有 2023 人次浏览
  • 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
  • [摘要]布洛维在1974年是进入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机械工厂,这家工厂在30年前曾经是民族志学者罗伊的研究对象。根据这次工作经验,布洛维在1979年出版了《制造共识》一书,该书很快成为劳动过程研究的权威性著作。在书中,面对工人异常努力工作的现象,布洛维探讨了工作现场的阶级冲突与工人共识的模塑,从而得出了一个福柯式的结论,认为古典的“工厂专制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单纯的“强制力”无法形塑一套生产秩序,要确保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劳动过程就需要被重新组织,以达成工人的自愿性顺从。而身居其中之人们的特质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根据其自...
  • 作者:

    童根兴;

  • 全文[ PDF 328.0 KB ] 2005.20(1)  共有 2113 人次浏览
  •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 [摘要]论文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论文发现,通过社会范畴化,基督群体和他群体之间的符号边界得以形成;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强化;而通过内群体惯例性的和典范性的社会行动,由群体记忆所承载的群体文化、群体风格和群体社会表征体系,以及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论文还期望为宗教研究和群体研究,甚至是普通群体符号边界论的构造,提供刺激和灵感。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1544.0 KB ] 2005.20(1)  共有 2234 人次浏览
  •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
  • [摘要]布迪厄对“学究眼光”的批评着眼于后者终会造成“社会失却”的问题,但他的知识论思路试图将社会分析在社会学研究和认识论上双向展开,从而使得社会学的思考能构成实质意义上的对社会的思考。其进路逐渐体现为一种“社会学的社会学”,即把知识论的问题作为一种反思社会学来写作的风格。本文通过对布迪厄的重要概念“信念”(Doxa)在实践感、场域分析和符号权力三个面向上的整理,提供一种理解其作品社会学品质的路向。我们可以看到,于此意义上,他对学术场域的分析也是将后者作为科学理性本身的问题域来处理的。在他看来,惟其如此,社会学才能通...
  • 作者:

    田耕;

  • 全文[ PDF 1308.0 KB ] 2005.20(1)  共有 3201 人次浏览
  • 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
  • [摘要]作为引领和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之一的生物技术,其影响力从来不限于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贸易领域。“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震动,同时导致了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纷争和全球性的影响。由于中国在大豆生产与消费上的特点、中国社会结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特性,使之在对待转基因大豆的态度上被认为独树一帜。在转基因领域,知识与权力的结合获得最为充分的显现,而在其中消费者不可能达致真正的知情,他们在面对一种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陌生事物时的不知所措...
  • 作者:

    郭于华;

  • 全文[ PDF 1676.0 KB ] 2005.20(1)  共有 176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