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社会学角度论四害的扫除
  • [摘要]黄赌毒黑是社会的大毒,它侵蚀着一个健康社会的机体,破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摧毁了社会的蓬勃生机,也瓦解了整个社会的整合;伤害了社会主义社会美好的形象,也是社会上其他一切犯罪的根源
  • 作者:

    ?何肇发

  • 全文[ PDF 307.0 KB ] 1995.10(3)  共有 1286 人次浏览
  • 肃毒扶贫振兴经济——云南省思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
  • [摘要]贫困与贩毒吸毒是云南省思茅地区的严重社会问题,作者针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建立“思茅肃毒扶贫试验区”,铲除毒源、开发扶贫振兴经济这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反贫困途径。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肃毒扶贫”课题组,南亚经济技术发展基金会“肃毒扶贫”课题组
  • 全文[ PDF 792.0 KB ] 1995.10(3)  共有 1498 人次浏览
  • 1992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已上升为世界67位
  • [摘要]要比较准确反映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当前国际上已用社会指标来衡量,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的“人文发展指数”,还有“社会进步指数”等,因为社会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科技、人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它避免了用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片面性。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4.0 KB ] 1995.10(3)  共有 1437 人次浏览
  • 读《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 [摘要]《中国社会史》丛书之一,唐力行先生的《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以下简称《商人》)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一唐著对商人的研究是从社会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展开的。该书第一章“传统社会中的商人”,将商人置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时段中加以考察。
  • 作者:

    池子华

  • 全文[ PDF 232.0 KB ] 1995.10(3)  共有 1545 人次浏览
  •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 [摘要]本文认为,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法论原则,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价值关联”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既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的活动领域,又是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系统和文化取向的领域。“价值中立”强调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划清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的界限,即在科学结论中不做评价判断,彻底清除形而上学和哲学世界观的影响。文章特别强调,“价值关联”是指经验现实与研究者的科学内价值立场的关联,它与实践目的毫无关...
  • 作者:

    侯钧生

  • 全文[ PDF 532.0 KB ] 1995.10(3)  共有 3769 人次浏览
  • 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河南省一乡三村调查
  • [摘要]交往结构是比较规范和较为定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我们对一乡三村的实地调查表明,改革以来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关系多样化、交往结构复杂化。其中,以工作交往为基础、交往结构的不平衡性以及工作交往和私人交往的相互缠合是乡村干部之间交往结构的主要特点。这种结构现状是乡村干部的非正规性传统、乡村干部之间的利益分化、资源占有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乡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乡村干部的熟人效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短的讨论揭示: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一定影响。
  • 作者:

    ?王荣武,王思斌

  • 全文[ PDF 727.0 KB ] 1995.10(3)  共有 1639 人次浏览
  • 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时尚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大众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本文根据作者对南京市民的抽样调查结果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从概念、主客观条件、表现形态、追随者的结构与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时尚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提出,相应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的进步和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时尚的兴替是社会变迁的微观力量。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891.0 KB ] 1995.10(3)  共有 1871 人次浏览
  • 广州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研究
  • [摘要]广州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具有明显的“单位化”取向和体制认识差别,对政府作为最后保障者角色有普遍的要求,同时,对社会保障现状的平等评价不同,社会保障观念也不同。人们的文化、年龄、行业、职业等对社会保障观念有复杂的影响,一般来讲,年龄越大,保障的“单位化”取向越强;文化程度越高保障的“单位化”取向越低;党政机关劳动者的单位福利保障要求和政府社会保障责任认识相对要高。工人的保障认识具有明显的体制认识特点。无业者、退休者对单位保障要求和政府社会保障职责的要求普遍高于其他人。实现从“单位化”保障体制向社会化保障体制...
  • 作者: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二组

  • 全文[ PDF 550.0 KB ] 1995.10(3)  共有 1347 人次浏览
  • 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调查与思考
  • [摘要]本文系作者在广东、上海、湖北三省调查乡镇企业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情况的报告。本文在对我国乡镇企业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就乡镇企业是否建立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及其待遇标准、因工伤亡划分标准、工伤补偿原则、基金筹集原则等若干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在乡镇企业中实施的难点,提出了在乡镇企业实施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工作的具体建议与相应措施。
  • 作者:“乡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469.0 KB ] 1995.10(3)  共有 1934 人次浏览
  •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探
  • [摘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目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所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新加坡在这方面有其不同于欧美的特点,现通过对比其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分析其主要内容,竭力寻找出一些对我们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东西来。
  • 作者:

    曹云华

  • 全文[ PDF 661.0 KB ] 1995.10(3)  共有 1670 人次浏览
  • 湖南省劳动力的转化与人口流动
  • [摘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化,事实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涌入城市,而目前大多数城市因种种原因同样存在失业半失业人口。这一严峻局面在湖南省具体表现为3个数据。即:目前城镇有40余万人待业,60余万职工所在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同时在农村里存在着1000万剩余劳动力。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的历史回顾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结合对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近期发展趋势的展望,提出扩大劳动力转化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若干措施。
  • 作者:“湖南劳动力转化与人口流动”课题组
  • 全文[ PDF 987.0 KB ] 1995.10(3)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 [摘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随着企业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而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对经济体制改革不同进度地区的城镇女工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表明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与经济改革的进程同步的。在这当中,体制转换是其深层因素,企业经营和效益是直接因素,女工个人素质则是主观因素。目前解决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来实现和保障女职工的就业权利。具体包括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以...
  • 作者:

    常凯

  • 全文[ PDF 747.0 KB ] 1995.10(3)  共有 1467 人次浏览
  • “回家”是否是女性发展的合理模式?
  • [摘要]用以支撑“妇女回家论”的直接理由无非是:(1)在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难及失业的压力。为了缓冲这种压力,有必要让一部分职业女性重返家庭,以便腾出一部分工作岗位;(2)合理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性条件。而这种秩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便是男女应有明确的分工,即:男子应侧重家庭以外的工作,以获取经济收入,女子则应侧重家务劳动,以使家庭本身健全起来;(3)在社会转型时期,总要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付出代价。而女性回家 ,则是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前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女性解放过程...
  • 作者:

    赵慧珠

  • 全文[ PDF 152.0 KB ] 1995.10(3)  共有 1687 人次浏览
  • 跳出“公婆论战”的局限
  • [摘要]在今天,“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合作结构和“男强女弱”的性别定位标准已难以再对两性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导向——平心而论,今天“家庭矛盾丛生,角色冲突千奇百怪”的存在,传统角色规范的误导又何尝不该负重要责任?我们现在需要跃出传统的性别规范,跃出两性的对垒,以一种新的思维,平心静气地对两性价值进行新的定位。
  • 作者:

    王金玲

  • 全文[ PDF 152.0 KB ] 1995.10(3)  共有 1012 人次浏览
  • 权利·自由·出路——对几位同仁的答复
  • [摘要]拙文《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上发表后,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引起激烈反响。仅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和1995年第1期上已有9位同仁加入了这一讨论。不管对这些文章中的批评意见赞同与否,我都理当作出一个回答。男女平等问题及其争论,几乎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然而每当一个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变后,这一问题就会被拿出来重新争论一番。
  • 作者:

    郑也夫

  • 全文[ PDF 470.0 KB ] 1995.10(3)  共有 129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