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
  • [摘要]明清会馆兴起的动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力度与范围的增大以及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动等。会馆在社会整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 作者:

    ?王日根

  • 全文[ PDF 691.0 KB ] 1994.9(4)  共有 1334 人次浏览
  •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 [摘要]早婚是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重点对民国时期同处于黄河流域的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四省华北农村盛行的早婚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无论从订婚年龄还是结婚年龄上看,早婚在农村家庭生活中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同时,因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区域间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早婚现象在贫富家庭间和区域间都存在差异。本文还就早婚对夫妻年龄差数以及家庭生活的影响和早婚现象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 作者:

    傅建成

  • 全文[ PDF 460.0 KB ] 1994.9(4)  共有 1905 人次浏览
  • 香港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研究
  • [摘要]还有三年香港主权就将回归中国,本期特发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沛良博士的这篇系统介绍香港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研究状况的文章,以供各方读者特别是中国大陆社会学同仁了解。本文原发表于1993年12月在台北举办的“两岸三地社会学的发展与交流:民间的学术文化与展望”研讨会,现征得作者和该会主办者的同意后刊于此。本刊并希望台湾、澳门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也能为本刊提供本地社会学研究情况的文章和信息,以便交流,增进了解,共促社会进步和社会学研究的繁荣。
  • 作者:

    李沛良

  • 全文[ PDF 1057.0 KB ] 1994.9(4)  共有 1876 人次浏览
  • 论先秦时期原始婚姻形态在楚国的遗存
  • [摘要]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婚姻形态,既制约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阶段,又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尤其在社会发展阶段交替的过程中,这一特点更加显著。楚国遗存的抢夺婚、贡献婚、兄妹婚、收房婚、陪媵制、二妻制等婚姻形态,即为上述观点的佐证。
  • 作者:

    宋公文

  • 全文[ PDF 377.0 KB ] 1994.9(4)  共有 2080 人次浏览
  • 《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简评
  • [摘要]实现社会科学的新综合,以期达到对人类行为的更好阐释与对人类本质的全面理解,这种必要性已日益为有识之士深切感受并作出了相应努力。由季羡林等中外著名学者合力编撰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其中萧国亮所著的《皇权与中国社会经济》一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家族结构、皇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着力于探索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层面论述了皇权制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探索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是如何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震荡,并揭示了由皇权专制...
  • 作者:

    ?陈庆德

  • 全文[ PDF 238.0 KB ] 1994.9(4)  共有 1470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主要论证:中国社会学的早期种子,虽然是由西方输入的,但到了中国,就与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因素、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因素杂交,形成中国社会学新的种子,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萌芽、发育、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中国学者和有关力量的栽培、耕耘,不断吸取来自国内、国外各种社会变革和学术领域的营养和水分,才有今天的中国社会学。因此说:“一部中国社会学史,就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那是以西方社会学为中心,只看到西方学术的垄断和优势,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片面看法。本文以这个思想认识为基础,申述了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
  • 作者:

    ?韩明谟

  • 全文[ PDF 839.0 KB ] 1994.9(4)  共有 1732 人次浏览
  • 社会学方法论概念的结构分析
  • [摘要]长期以来,社会学界对社会学方法的层次和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理解为“研究程序的逻辑”,二是理解为理论的诱导功能。本文认为社会学方法论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哲学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它在最高层次上把握着社会学研究的质量。一般社会学理论是建构专门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它向研究者提供专门社会学理论所需的最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专门社会学理论作为应用逻辑,可以给出被研究的现象中所包含的具体变量体系及变量间的联系。研究逻辑完成着方法论的逻辑功能,保证着社会学经验研究中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
  • 作者:

    ?侯钧生

  • 全文[ PDF 342.0 KB ] 1994.9(4)  共有 2318 人次浏览
  • 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
  • [摘要]通过对武汉地区在校研究生的调查,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前在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强调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由理想转向现实;由单一转向多元。而中国目前正进行的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氛围的变换是研究生价值观发生嬗变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这一变化的主流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其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功利与奉献、现实与理想之间缺乏较好的平衡与统一,有偏重前者的倾向,这是值得注意的。
  • 作者:武汉大学“研究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
  • 全文[ PDF 606.0 KB ] 1994.9(4)  共有 1618 人次浏览
  • 关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土壤的思考——“北京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状况”课题研究报告
  • [摘要]本文是在数据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文章力图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知识分子问题,透过对研究对象科研状况及成才背景的分析,进而对人才成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尤其是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土壤进行宏观的理性思考。文章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面临的一次巨大的时代变革,它向人才发出了强烈的呼唤,然而在原有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生长不尽如人意;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人才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格格不入,其要害在于它不是以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来衡量人才和对待人才的;冲破旧...
  • 作者:

    郝红专,张环

  • 全文[ PDF 541.0 KB ] 1994.9(4)  共有 1940 人次浏览
  • 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
  • [摘要]本文是对广州外来人口中的一种类型——散工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描述了一个散工聚居和村落生活概貌;接着分析问卷调查资料,反映出散工的基本情况,最后就散工调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认为散工是顺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城市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应该改变对待散工不公平的态度和妥善处理散工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599.0 KB ] 1994.9(4)  共有 1573 人次浏览
  • 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深层分析
  • [摘要]改革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本文通过调查资料的实证分析,推论出如下主要观点:(一)人们的期望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呈负相关。高期望人群的构成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这些高期望群体是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最脆弱环节。(二)公众的风险意识与对变动的适应性显著增强,这为改革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人们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远低于抽象的风险意识,对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具体风险,其心理准备与承受能力也有差异。(三)目前在中国社会各群体尤其是几大主要职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相对剥夺感,成为制约改革社...
  • 作者:

    罗桂芬,白南风,仇雨临

  • 全文[ PDF 639.0 KB ] 1994.9(4)  共有 1729 人次浏览
  •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级相关分析及卡方检定等实证方法,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三代共世互动过程中的代沟现象作了客观可信的描述、分析和预测。主要的研究结论为:(1)代沟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2)现存中国社会的代沟在主体上是一种适度的良性代沟;(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代沟意识及对代沟现象的认可或理解程度将越来越明显。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908.0 KB ] 1994.9(4)  共有 2662 人次浏览
  • 中青年家庭养老的现状与问题——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青年的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西城区部分中青年的调查,反映了中青年家庭照料老人的现状,指出了他们的困难与问题。作者还提出,由于这一代中青年子女少,他们老年的生活照料问题将十分严重,为此,国家和社会应未雨绸缪,及早着手解决养老问题。 
  • 作者:

    徐勤

  • 全文[ PDF 344.0 KB ] 1994.9(4)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
  • [摘要]家庭养老是世界各国都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家庭养老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对发达国家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进行总结和借鉴,有助于探讨、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

    张敏杰

  • 全文[ PDF 610.0 KB ] 1994.9(4)  共有 1883 人次浏览
  • “同类意识”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 [摘要]“同类意识”最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引进,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阶级意识”即成为“同类意识”的对立面。东方文化(玄学)派认为,中国未尝存在“阶级意识”,应该日求扩大“同类意识”——内圣(心性)之学,力主走儒家资本主义之路;西化(科学)派倡导走欧美工业化之路,马克思主义者则以造就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为己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但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却把重点放在生产方式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方面,对其作为物质内容的生产力则有所忽视,由此而提出“以阶级...
  • 作者:

    陈树德

  • 全文[ PDF 640.0 KB ] 1994.9(4)  共有 142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