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
- [摘要]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运动所作研究和著述甚多,张琢同志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①(以下简称《九死一生》),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324.0 KB ] 1993.8(6) 共有 1757 人次浏览
|
|
- 答刘崇顺同志
- [摘要]70年前,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问世的时候,他在《呐喊·自序》中回顾了自己文字问世以来的一段体验,他写道:“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比较起来,我要算是很幸运的了。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306.0 KB ] 1993.8(6) 共有 1734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
- [摘要]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大学人口学教育培训项目和“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总课题组计划,由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座谈会于8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及老龄工作、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和保险公司等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纷纷到会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作者:
刘传江
- 全文[ PDF 261.0 KB ] 1993.8(6) 共有 1834 人次浏览
|
|
- 湖北省社会学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座谈会侧记
- [摘要]1993年5月7日,湖北省社会学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南民族学院召开了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和发展民族社会学理论的专题座谈会。
- 作者:
?敦屏
- 全文[ PDF 161.0 KB ] 1993.8(6) 共有 1369 人次浏览
|
|
- 论都市边缘农村社区的都市化——广东都市化研究之一
- [摘要]本文以三个个案为例,探讨了都市边缘农村社区的都市化及其相关的问题。选择的三个个案各具有代表性:南基村是亦城亦农的代表,鹭江村是漫长的都市化过程的代表,村中之村则是外来人聚居区的代表。最后就这一类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其一为什么这类社区是城市综合治理的关键地区?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不统一,居民住房面积太大,和由于社区生活方式改变太快而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其二是为什么这类社区都市化过程特别长?主要原因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城乡分离,土地管理制度的城乡差异,以及无规划、高密集的村落难融入都市之中。 ...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686.0 KB ] 1993.8(6) 共有 1561 人次浏览
|
|
- 不发达国家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对策研究
- [摘要]反腐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与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稳定政局、健全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任何反腐败措施都要接受多重价值的检验。文章提出了4项反腐败措施,并强调反腐败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反腐败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腐败势力与反腐败势力的力量对比。在腐败现象普遍蔓延的情况下,反腐败斗争不能局限于政治系统的内部,应该积极争取社会民主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 作者:
陈国权
- 全文[ PDF 433.0 KB ] 1993.8(6) 共有 1379 人次浏览
|
|
- 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初探
- [摘要]苏南模式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模式。自70年代以来,苏南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本文在系统总结苏南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描述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概要分析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在提出苏南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苏南人口发展模式提出了构想。
- 作者:
张明
- 全文[ PDF 432.0 KB ] 1993.8(6) 共有 1787 人次浏览
|
|
- 北方两岛一湾沿海渔业外来劳动力问题研究
- [摘要]本文系作者1992年在北方两岛一湾(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区)的三省一市(河北、山东、辽宁、天津)沿海渔区调查渔业流动人口的科研成果。自1985年渔业率先在大农业进入市场经济后,导致劳务市场迅速发育成长,呈现大批外来劳动力涌入的新动向。文中初步探讨了流动性新渔民的流量、流向、年龄、性别、从业构成以及劳务合同的基本状况;分析流入的社会、经济动因;提出综合治理的相应举措与具体建议。
- 作者:
邵秦
- 全文[ PDF 692.0 KB ] 1993.8(6) 共有 1433 人次浏览
|
|
- 社会结构:概念的进展及限制
- [摘要]讨论社会结构往往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学者们对社会结构概念有太多的定义,但也可以发现其间的共识,并从中看到社会结构概念的积累性进展。笔者将社会结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学认识方式,探论它产生了什么(影响),增加了什么(能力),限制了什么(空间),规定了什么(主题)。它所处理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秩序。它的特长是解释社会程序构成的机制和状态。它所注重的关系及其整合分析,给社会学增加了处理宏观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局限了社会学的注意空间。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593.0 KB ] 1993.8(6) 共有 1566 人次浏览
|
|
- 对我们以往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反思
- [摘要]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而且关系到其学科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分析诸家观点和检讨作者以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并作初步的明确回答,企盼着学界和关心社会学发展的朋友们的批评指正,而利学科的建设。 社会学建立一个半世纪以来,产生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虽然各种理论各不相同,但各种理论的论证焦点都集中在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上面。
- 作者:
杨心恒,刘豪兴
- 全文[ PDF 248.0 KB ] 1993.8(6) 共有 1271 人次浏览
|
|
- 法社会学分析:框架与范例
-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法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并通过范例实证予以检验。第一部分针对近年来国内法社会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强调法社会学要重视对实证法的分析,主张摆脱“司法中心论”的束缚,构设法社会学分析的新框架,即从分析狭义的实证法着手,重点对广义的实证法进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法社会学分析,据此,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指导,考虑如何改革不合理的法与社会制度及其实现途径。第二部分首先从狭义、广义两方面依次对《企业法》及相关《条例》进行法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法与经济,法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
- 作者:
张乃根
- 全文[ PDF 789.0 KB ] 1993.8(6) 共有 2812 人次浏览
|
|
- 待业保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北京市东城区劳动局接收两个停产整顿企业后的报告
- [摘要]1993年新春伊始,北京市东城区劳动局先后接收了北京电冰箱配件厂、北京地毯四厂两个停产整顿企业。北京市劳动局的同志在接收这两个企业后经过半年多工作和调查研究后,写出了这篇对这两个企业和待业保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现发表在这里供有关研究和改革工作参考。
- 作者:
张树槐,刘湘
- 全文[ PDF 249.0 KB ] 1993.8(6) 共有 1894 人次浏览
|
|
- 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及中国医疗制度的改革
- [摘要]本文提出了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模式,并对老年人口利用医疗服务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在某些方面受需求影响,但更多的方面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老年人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具有不平等性。本文还根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分析了经济改革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和我国医疗服务使用中的问题,探讨了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方向。
- 作者:
辜胜阻,梁浙西
- 全文[ PDF 710.0 KB ] 1993.8(6) 共有 1729 人次浏览
|
|
- 送礼与腐败——中国送礼形式和功能的转变
- [摘要]本文系作者在教授论文答辩时所作的报告。(Habilitationsvortrag)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在中国业已存在的送礼贿赂现象。本文认为,送礼贿赂现象作为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种形式,无论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功能。送礼贿赂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正确地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送礼贿赂现象,对于理解目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过渡,理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乃至...
- 作者:
?柯兰君,孙瑜,刘亚平
- 全文[ PDF 640.0 KB ] 1993.8(6)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
- 性病防治对策探略
- [摘要]当今中国,性病防治遇到的最大麻烦,来自于我们在性文化理论上的困惑、犹豫。在这方面,有必要探索、并重新认识性乱亚文化圈的文化特征:强化本能的越轨体验;对立观念的并存状态;完整人格的分裂形式。由此,修正既往的性病防治对策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强法律控制和经济制裁,建立实体性的性学超前研究机构,提高性病治疗水平,宽松性病治疗环境等。
- 作者:
夏国美
- 全文[ PDF 403.0 KB ] 1993.8(6) 共有 1175 人次浏览
|
|
- 西方“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兼论《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和影响
- [摘要]1942年英国著名学者W.H.贝弗里奇提出的《贝弗里奇报告》勾画了战后英国及整个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蓝图。半个世纪以来,贝弗里奇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政策建议一直是西欧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多年来,当人们对西欧“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反思时,它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简要介绍了贝弗里奇的生平、政治经历、学术生涯以及他对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所做的贡献。简要分析了《贝弗里奇报告》诞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在战后半个世纪西欧社会福利制度中所起的作用和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的各种问题。
- 作者:
关信平
- 全文[ PDF 794.0 KB ] 1993.8(6) 共有 2877 人次浏览
|
|
- 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 [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是促进当时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重要机制。文章认为,宋代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推动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改变官吏阶层的结构、提高社会整合程度等作用。
- 作者:
余保中
- 全文[ PDF 308.0 KB ] 1993.8(6) 共有 1847 人次浏览
|
|
-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
- [摘要]晚清的开放通商引起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崇尚洋货、从商热、金钱至上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制度的崩坏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维新运动的发生作了必要的铺垫。
- 作者:
李长莉
- 全文[ PDF 755.0 KB ] 1993.8(6) 共有 1191 人次浏览
|
|
- 人口“逆淘汰”:一个事实抑或一场虚惊——兼评近年有关人口“逆淘汰”的一些流行观点
-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时下众说纷纭的人口“逆淘汰”问题。作者认为,与其说中国存在人口素质的“逆淘汰”,不如说是人口的“逆淘汰”来得准确,并据此明确界定了讨论对象。作者对以往论者所假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提出三点质疑,认为不能用生育率的相对差异去简单替代人口素质本身的诸多差异,这是必须澄清的一个基本认识。再者,本文的分析表明:局部地看,“逆淘汰”问题理当引起关注,但从全国范围看,没有理由认为“正淘汰”不是主要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佐证)。比较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及其程度是人口淘汰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控制方式...
- 作者:
穆光宗
- 全文[ PDF 576.0 KB ] 1993.8(6) 共有 17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