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从沙头角镇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社区
  • [摘要]一、沙头角社区的特殊性 沙头角位于深圳市东部,离市中心区约12公里,要穿过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梧桐山公路隧道(2.8公里)。她北靠梧桐山,东南临大鹏湾,东北邻盐田深水港、大小梅沙,西南与香港新界相接,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背山面海,风景秀丽。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区,辖8个农业生产队、1个渔业生产队,还有一条长250米、宽3—4米的与香港新界相连的半边街道(另一边由港方管辖),人口不过2000多人。
  • 作者:

    彭建,黎怡岑

  • 全文[ PDF 251.0 KB ] 1993.8(4)  共有 1846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
  • [摘要]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运动所作研究和著述甚多,张琢同志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①(以下简称《九死一生》),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324.0 KB ] 1993.8(6)  共有 1808 人次浏览
  • 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维系与离析
  • [摘要]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的“维系”是指各种社会力量设法维持联合家庭、直系家庭的存在;而“离析”则反其道而行之。“维系“与“离析”一直是传统社会作用于家庭形态的两种基本力量,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彼此的强弱程度互异。传统社会中的政府、宗族是维系大家庭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保持家庭财产的完整、严肃家内管理秩序、伦理道德倡导、表彰典型大家庭等方式来达到这一自的。然而,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大家庭的主要分化力量,同时,政府的苛政、伦理道德的约束力的减弱趋势以及各个家庭具体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不断侵...
  • 作者:

    王跃生

  • 全文[ PDF 679.0 KB ] 1993.8(1)  共有 1661 人次浏览
  • 略析当代浙南宗族械斗
  • [摘要]本文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主,对浙南的苍南县当代宗族械斗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生态环境、苍南宗族械斗史上的关键性事件、当代苍南宗族械斗与皇权时代东南沿海宗族械斗比较3个方面,对当代宗族械斗问题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最后,笔者给出了一个基本认识和一个理论假说。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593.0 KB ] 1993.8(5)  共有 1806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与法制
  • [摘要]本世纪中国一直在进行变革,但是迄今为止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仍然辗转于放权与收权循环不已的“动态平衡的陷阱”之中。要突破这种困境,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够把个人选择与制度选择衔接起来的“法律通道”。本文参照西方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法制在社会变迁中的各种作用及其功能条件、操作方式等,提示了在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进化过程中实现法制改革的具体思路。作者建议采取多元主义和功能可变、等价的观点,从既存条件中发现和充分利用可以移植、嫁接和生长新事物的契机。
  • 作者:

    季卫东

  • 全文[ PDF 794.0 KB ] 1993.8(4)  共有 1596 人次浏览
  • 答刘崇顺同志
  • [摘要]70年前,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问世的时候,他在《呐喊·自序》中回顾了自己文字问世以来的一段体验,他写道:“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比较起来,我要算是很幸运的了。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306.0 KB ] 1993.8(6)  共有 1776 人次浏览
  • 当前中国的性存在
  • [摘要]本文以“性存在”作为核心概念,分别以例证法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里的性存在状况、其社会原因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性存在包括3个组成部份。在性的生物存在方面,本文着重揭示了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在性的心理存在方面,着重阐述了性学语言系统的建立。在性的社会存在方面,着重考察了性方面一系列变化的社会表现。性存在还有5个直接相关物。本文分别论述了性与性别、与爱情、与婚姻、与生殖和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性变化的原因,本文归结为主要是人口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变迁。在未来发展方面,本文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基本趋势。...
  • 作者:

    潘绥铭

  • 全文[ PDF 544.0 KB ] 1993.8(2)  共有 1951 人次浏览
  • 世界各地离婚模式的变化
  • [摘要]本文是继《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之后,古德的一篇重要的比较研究论著。古德在这篇文章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世界上几个地区离婚模式的某些重要变化,其中特别强调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社会过程中离婚现象的复杂性,而并非是西方流行的“工业化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仅仅是由于工业化的冲击使家庭的控制减弱所致。
  • 作者:

    威廉·古德,陈一筠

  • 全文[ PDF 1064.0 KB ] 1993.8(3)  共有 1732 人次浏览
  •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
  • [摘要]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大学人口学教育培训项目和“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总课题组计划,由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座谈会于8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及老龄工作、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和保险公司等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纷纷到会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作者:

    刘传江

  • 全文[ PDF 261.0 KB ] 1993.8(6)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论晚清社会组织变迁
  • [摘要]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晚清社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迁。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革;组织数量和类型增加;组织的独立性增强,从而粗铸了现代社会组织的胚胎。晚清社会组织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晚清社会正在向工业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过渡;同时,也为尔后社会组织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 作者:

    陈向阳

  • 全文[ PDF 792.0 KB ] 1993.8(5)  共有 1525 人次浏览
  • 元代妇女再嫁问题初探
  • [摘要]本文通过对前代婚俗、贞节观念以及与元朝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发展变化关系的考察,初步探讨了元代妇女再嫁的问题。文章认为程朱理学并未对宋代妇女的自由改嫁产生实际影响,而一直实行收继婚制的蒙古、色目婚俗则对贞节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淡化作用;历经战争破坏的前期元朝,出于经济恢复的需要,大力鼓励人口的增殖,因而对妇女的再嫁采取宽松、自由的态度。元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复苏、蒙古贵族汉化程度的加深和理学家在中央政权内影响的扩大,贞节观念得到官方的重视与强调,但终元之世,妇女自由改嫁的风气并未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 作者:

    张靖龙

  • 全文[ PDF 798.0 KB ] 1993.8(1)  共有 1946 人次浏览
  •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
  • [摘要]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作为社会交换行为中的两种标准,在社会运行机制中一直被认为是对立的;然而,实际上,很多类型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带有一定的相对性。日本社会现代化的经验,提供了二者共存共荣的例证;美国政府文官系统与内阁的不同原则的运用,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将建立什么样的信任系统?在两者共存的同时似应需要比传统社会更多一些普遍主义。
  • 作者:

    郑也夫

  • 全文[ PDF 604.0 KB ] 1993.8(4)  共有 3047 人次浏览
  • 湖北省社会学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座谈会侧记
  • [摘要]1993年5月7日,湖北省社会学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南民族学院召开了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和发展民族社会学理论的专题座谈会。
  • 作者:

    ?敦屏

  • 全文[ PDF 161.0 KB ] 1993.8(6)  共有 1415 人次浏览
  • 新生卖淫女性构成、身心特征与行为之缘起——389名新生卖淫女性析
  • [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一项调查的分析。调查显示了卖淫女性基本状况中,文化程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性成熟年龄低于全国平均值,在人格特征测试中多出现人格偏离。作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幼年时家庭教养结构对成年后卖淫行为出现有决定性影响,而本人婚姻状况对卖淫者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同时作者分析的社会渗导原因特别指出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买方市场”。
  • 作者:

    王金玲,徐嗣荪

  • 全文[ PDF 914.0 KB ] 1993.8(2)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农村职业群体在利益分化中的心态与行为倾向调查
  •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民队伍发生了较大的分化。总的来看,分化循着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是结构性的水平分化或职业分化,农民群体已从过去单一内涵的种养业劳动者分化为企业工人、个体工商劳动者、乡镇企业管理者等不同职业群体;二是地位性的垂直分化或利益分化。随着农民队伍分化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各群体在经济收入、职业地位、社会声望、政治地位、福利待遇、生活条件、文化参与机会等方面逐渐出现差异,正在形成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各种利益阶层。人们对利益分化结果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选...
  • 作者:

    肖海鹏,平萍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3.8(4)  共有 1695 人次浏览
  • “现今我国社会结构研究”座谈会综述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自1987以来,我国社会学界一批中青年学者始终关注、追踪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并苦心孤谐地探索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现代化发展间的独特关系,尝试着以此为契机创建中国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理论。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1118.0 KB ] 1993.8(5)  共有 1569 人次浏览
  • “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纪要
  • [摘要]1992年10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与会代表通过研讨交流,对如何看待九十年代的社会问题达成了如下的共识: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数量之多、性质之复杂、严峻程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均格外引人注目。
  • 作者: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处;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3.8(3)  共有 1417 人次浏览
  • 布劳和达伦多夫的理论得以结合的几个条件
  • [摘要]布劳和达伦多夫分别是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和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理论并非全然相互排斥。文章认为,由于存在着内容上的相互包容、相互衔接和相互重叠,我们可以在引入新的学术概念——社会圈子的基础上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而成为一个包含有交换和冲突在内的社会互动理论,以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人们社会行动的全貌。
  • 作者:

    刘迁

  • 全文[ PDF 512.0 KB ] 1993.8(4)  共有 1998 人次浏览
  • 英国的社会学教育
  • [摘要]一、英国社会学及其教育体制的概况 虽然早在1903年,伦敦经济学院就率先在英国开设了社会学课程,但是在其后较长一段时期里,社会学教育在英国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发展。直到40年代中期,伦敦经济学院仍是英国当时唯一一所建有社会学系的大学。 1950年以后,英国社会学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51年,英国社会学学会成立,它对于促进社会学在英国的普及和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到1990年,该学会共有会员约1700人。
  • 作者:

    郑杭生,李强

  • 全文[ PDF 491.0 KB ] 1993.8(5)  共有 1772 人次浏览
  • 发展:时代的中心——“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纪要
  • [摘要]由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现代哲测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烟台第二汽车运输公司等十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8月13日至17日在烟台市举行。来自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其它学科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围绕着有关改革开放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交谈与讨论。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283.0 KB ] 1993.8(1)  共有 1379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