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生活方式变迁初探
  • [摘要]一、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复杂、形式多样、内在联系密切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对生活方式,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宗教学……,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研究。即使是同一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强调的重点亦可不同。因此,对生活方式的定义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找出其固定的含义和特征。
  • 作者:

    时运生

  • 全文[ PDF 575.0 KB ] 1986.1(2)  共有 2105 人次浏览
  • 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类型变迁
  • [摘要]所谓家庭结构类型,是指由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确定的家庭的具体形态。它是家庭结构的整体模式。
  • 作者:

    马有才,沈崇麟

  • 全文[ PDF 761.0 KB ] 1986.1(2)  共有 2041 人次浏览
  • 浅谈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社会学理论
  • [摘要]普列汉诺夫既不是专门的社会学家,也不是专门的文艺学家,但在社会学和文艺学的交叉点上,他却堪称一位卓越的文艺社会学家。鲁迅先生在谈及普氏的贡献时曾说;“他的艺术论虽然还未能俨然成一个体系,但所遗留的含有方法和成果的著作,却不只作为后人研究的对象,也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底美学的古典底文献的了。” 
  • 作者:

    赵宪章

  • 全文[ PDF 411.0 KB ] 1986.1(2)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武汉社会学与社会改革理论讨论会报导
  • [摘要]1985年4月1日至5日在武汉市举行了一次“社会学与社会改革理论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湖北省社会学会、武汉市社会学会联合召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九个省市五十八个单位的代表一百多人,其中有老一辈的社会学家吴泽霖、王康、何肇发、刘绪贻等,但大多数是中青年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人员及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
  • 作者:

    华菊

  • 全文[ PDF 143.0 KB ] 1986.1(2)  共有 1196 人次浏览
  •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讨论会纪要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光明日报》理论部、广西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7日~12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主办单位在七月份就开始筹备工作,在《光明日报》刊登征集论文消息,先后共征得论文和调查报告455篇。参加这次会议的共120人。他们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及新闻出版单位,其中包括征文作者30名。与会者有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教师,也有实际工作部门的社会工作者、解放军和青年农民。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10.0 KB ] 1986.1(2)  共有 1531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协调发展的两个层面——兼论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 [摘要]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尖锐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正如许多人已经看到的,进行改革一年多来,虽然成果丰硕,但也不乏波折和失误。其间所反应的不仅仅是纯经济问题,而是与种种非经济因素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改革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765.0 KB ] 1986.1(2)  共有 1599 人次浏览
  • 市管县体制改革和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
  • [摘要]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市管县体制改革试验。这些试验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教训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市管县体制改革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使这项工作更加健康科学地向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 作者:

    裴浩林

  • 全文[ PDF 598.0 KB ] 1986.1(2)  共有 1649 人次浏览
  • 关于当今社会变迁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明显加快了变化速度。时至今日,这场变革已迅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组织乃至每一个人,变革的领域已远远地超出了经济范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一些熟悉的东西正在匆匆离去,而一些陌生的东西,却已进入了人们生活之中。五年多来,社会变化之快,远远超出了过去的三十年,原有的社会结构在这种加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已开始变形。
  • 作者:

    吴大声,印证

  • 全文[ PDF 612.0 KB ] 1986.1(2)  共有 1888 人次浏览
  • 现代社会结构研究
  •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正在进行巨大的整体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或称现代社会结构的调理与优化。各国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都在制订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未来学与社会学所共同注目的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科学研究。 
  • 作者:

    宋书伟

  • 全文[ PDF 650.0 KB ] 1986.1(2)  共有 1793 人次浏览
  • 小城镇建设在温州农村商品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20小城镇的调查
  •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温州市农村,以家庭工业为主的农村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一方面农村商品生产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对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最近我们到温州市所属的乐清、永嘉、苍南、平阳、瑞安、洞头等6个县,对20个小城镇建设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现综合报告如下。
  • 作者:

    之农,征雁,易处

  • 全文[ PDF 884.0 KB ] 1986.1(2)  共有 1870 人次浏览
  • 论精神生产与商品生产
  •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中国广泛发展起来了,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商品经济的原则渗入和支配一些精神生产领域,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消极现象。对此,社会上啧有烦言。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精神生产与商品生产是什么关系?在历史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给精神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发展精神生产?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中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给以回答。
  • 作者:

    王锐生

  • 全文[ PDF 764.0 KB ] 1986.1(2)  共有 1599 人次浏览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南通县秦灶乡农业劳动力素质状况调查
  •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先后离开土地,向工、商、建筑等行业转移,出现了劳动素质较低者留下务农的普遍现象。笔者就这个问题在南通县秦灶乡作了调查。深切地感到,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虽数量众多,但素质较低,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普遍而又紧迫的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作者:

    姜作培

  • 全文[ PDF 432.0 KB ] 1986.1(2)  共有 2382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社会发展
  •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一短暂的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学来说,将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转折点。以开放与改革这两个口号为标志的新的潮流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中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它正在把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推到一个新的起飞线上。封闭的窗口打开了。中国终于真正投身到国际社会之中了。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当今的世界和我们自身。
  • 作者:

    潘建雄,赵志一,何况,郑绪平

  • 全文[ PDF 1154.0 KB ] 1986.1(2)  共有 1845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青年职工的闲暇生活
  • [摘要]一、闲暇生活对青年职工生活的重要意义 解放以后,我国普遍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广大职工普遍享受到了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闲暇生活,作为广大职工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了职工群众整个生活中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闲暇生活对于广大职工特别是广大青年职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 作者:

    刘崇顺

  • 全文[ PDF 532.0 KB ] 1986.1(2)  共有 1432 人次浏览
  • 当代青年职工行为与动机分析
  • [摘要]当代中国青年职工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同时又面临着观念现代化和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的时代要求,这是当代青年职工之所以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依据1983年对沪、津、汉、沈、兰、穗、深、京部分青年职工进行的“当代中国青年职工状况系统调查”结果,对当代青年职工的行为及动机做一初步研究。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503.0 KB ] 1986.1(2)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试论生活方式
  • [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囊括一切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也在其内;另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指个人的物质消费生活;再一种认为指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外延的大小不同。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都说是生活活动的形式特征。其中有的强调价值观念,有的则根本不提。也有一种意见说生活方式指生活内容、生活结构和生活态度。各种说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活方式这个社会现象。我觉得,生活方式作为科学概念应该进一步研究。
  • 作者:

    冒君刚

  • 全文[ PDF 409.0 KB ] 1986.1(2)  共有 1577 人次浏览
  • 论经济体制改革对生活方式变革的影响
  • [摘要]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明显变化,实际上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在时间进程上呈现出与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同步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变革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取狭义生活方式的范畴规定,分别从家庭婚恋方式、生活消费方式、时间支配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几方面的变革,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作用,没有涉及劳动方式的问题。 
  • 作者:

    李超元

  • 全文[ PDF 676.0 KB ] 1986.1(2)  共有 1335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