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
-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现方式——"气场"的概念着手,通过对西南地区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类型的发生机制。本文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概念的辨析,然后从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气场"的六层分布与此类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并在最后提出如何把握预防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关键之处。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3520 人次浏览
|
|
- 社会樊篱的流动——对结构变迁背景下代际流动的考察
- [摘要]西方代际流动研究中的"地位获得"范式和"阶层流动"范式背后存在着两个强假设:从时间维度上讲,存在静态的社会结构背景;从空间维度上看,存在同质的变化趋势。但是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不是发生在坚实而稳固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因此代际流动就表现为"双重流动":不仅仅是人在社会樊篱间流动,而且樊篱本身的位置也发生流动。中国代际流动的根本问题不只是"流动的樊篱",而且更重要的是"樊篱的流动"。本文利用"中国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
- 作者:
高勇
- 全文[ PDF 520.0 KB ] 2009.24(6) 共有 2574 人次浏览
|
|
-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08年4-8月间对23名北京市贫困老人进行的生命史访谈,采用生命历程范式的视角探析了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并区分出6种不同的轨迹类型:整体起落/晚年上升;整体起落/晚年水平;整体起落/晚年下降;整体平稳/晚年上升;整体平稳/晚年水平;整体平稳/晚年下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贫困老年人是异质性很高的群体,他们有着大为迥异的贫困形成与变动过程,并且,即便已至晚年,他们的贫困状况仍然按照各自的轨迹特征继续发生变动;2.贫困老人陷入贫困的促动力大多根植在晚年之前的生活经历中,与晚年相联结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作...
- 作者:
徐静; 徐永德
- 全文[ PDF 672.0 KB ] 2009.24(6) 共有 2968 人次浏览
|
|
- 英文文献中的中国组织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介绍讨论英文文献中社会科学诸领域有关中国组织现象的研究,关注其中活跃的研究主题和活动、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因果机制,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和对比。我们按照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来组织本文的述评,但我们强调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延伸和交融,特别将这些研究工作与组织学的分析概念和思路加以对比,强调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述评一方面肯定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特别提出批评性意见,指出这一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学术上的种种不足,以期未来的研究加以弥补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一领域的...
- 作者:
周雪光; 赵伟;
- 全文[ PDF 1110.0 KB ] 2009.24(6) 共有 2521 人次浏览
|
|
- 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
- [摘要]在父系家庭制度中,作为父亲家庭的非正式成员,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的女儿,越来越多地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围绕这一农村家庭和社会的新风俗,深入分析探讨了儿子和女儿赡养行为的不同伦理基础、女儿赡养的伦理被建构的过程,以及这一风俗所呈现的性别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本文认为,女儿的赡养行为折射出农村家庭在社会变迁中,兼容传统和现代两种结构,彼此既有冲突又有混合和互补的现状。
- 作者:
唐灿; 马春华; 石金群;
- 全文[ PDF 540.0 KB ] 2009.24(6) 共有 2662 人次浏览
|
|
- 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
- [摘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本文以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身体理论为线索,系统研究了"身体"这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兴视角。本文指出了这一视角在尼采和梅洛-庞蒂等人的思想中的历史渊源,并阐明了身体视角的反意识哲学、反主体主义和反理智主义的基本特点,以及身体视角对于思考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反思和批判价值。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579.0 KB ] 2009.24(6) 共有 3269 人次浏览
|
|
- 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
- [摘要]围绕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著述迭出。本文在对该模型作简单铺陈后,重点关注模型之后的改造抑或由它引发的挑战,它包括性别、种族、同期群、政治忠诚、单位地位和网络关系六种视角的研究补充。然后,文章在还原模型本身意涵的基础上,在个人、关系、组织和社会的不同研究层面上,分析了六种视角的不同研究位置。基本的研究提出是:后续的对模型的改造,虽然有其客观可信的地位获得因素的因果解释力,但某些视角超越或脱离了通过先赋性和后致性的个体流动机制考察建立起来的布劳—邓肯模型的原初意义。 ...
- 作者:
周怡
- 全文[ PDF 589.0 KB ] 2009.24(6) 共有 4205 人次浏览
|
|
|
|
- 国家、市场和农民生活机遇——广东三镇的经验对比
- [摘要]结构变迁如何影响个体生活机遇?本文从国家的二元需求——获取足够的利润和充分的政治支持——出发,认为政治持续和市场变迁之间的对立提高了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农民的激励,从而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机遇。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会的经济需求不断降低,而对来自农民的政治支持的重视使其陆续出台有利于农民的各项政策。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家的二元需求对他们形成制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一丝不苟地遵从。利用来自广东农村三个镇的经验材料作为基础,本文试图解释镇级政府如何回应国家需求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形成有差异的...
- 作者:
陈那波;
- 全文[ PDF 865.0 KB ] 2009.24(6) 共有 1926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
- [摘要]两个理论主导了国家社会主义精英的研究。魏昂德的精英分割理论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精英群体:干部精英和专业技术精英。萨列尼的精英分化理论则讨论了在转型中的后共产主义国家干部精英内部的分化。然而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完全把握和解释当今中国的精英流动动态。本文作者建构了"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这个理论模型,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行政干部精英、技术干部精英、专业技术精英)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这些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之间互相渗透,内部也不是内固的,...
- 作者:
郑辉; 李路路;
- 全文[ PDF 642.0 KB ] 2009.24(6) 共有 2719 人次浏览
|
|
- 共通性社会资本与特定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中国的城市基层治理
- [摘要] 社会资本理论家们对于不同形态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能够达成共识。为弥补既有文献的理论缺陷,本文以2007年对我国三个主要城市(北京、成都、西安)的144个社区的随机抽样调查为基础,对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共通性社会资本和特定性社会资本——在我国城市地区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进而比较这两种形态的社会资本对我国当前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共通性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包容性的社会信任与开放型的社会网络——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治理产生了显...
- 作者:
陈捷; 卢春龙;
- 全文[ PDF 535.0 KB ] 2009.24(6)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