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的实用性格——兼谈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 [摘要]本文在综合前人的论述和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具有实用性格,从历史传统、知识来源和现实基础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最终实现的应用价值的大小作出评价。与此同时,本文对部分由不适当的实用取向引发的社会学研究中的非学科化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在坚持社会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 作者:

    丘海雄,严祥军

  • 全文[ PDF 821.0 KB ] 1991.6(6)  共有 1941 人次浏览
  • 关于家庭史的交叉研究
  • [摘要]本文认为,传统的家庭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还停留在史实“还原”的低层史学阶段;客观的家庭形式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国外家庭史学家着眼于从社会生态学即跨文化角度研究都市化过程中的家庭,其中包括对女权运动和家庭观念等制约性变量的考察,以期对家庭的历史行为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交叉学科的家庭史主要运用人口统计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和方法,目前尚未形成一般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继续从传统史学方法中跳出来;未来的研究将充分借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成果,沿着时、空互补的方向发展;各学科内部的替换...
  • 作者:

    张允熠,颜士敏

  • 全文[ PDF 658.0 KB ] 1991.6(6)  共有 1482 人次浏览
  • 社会学中国化道路的新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评介
  • [摘要]怎样将产生于欧美的社会学中国化,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学重建十余年来理论建设的首要课题。于真、严家明主编,知识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作指导,广泛吸收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积极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特征、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运行规律和机制、社会矛盾、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由此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
  • 作者:

    ?邓剑秋,寇从俊

  • 全文[ PDF 149.0 KB ] 1991.6(6)  共有 1553 人次浏览
  • 民国人口特征论
  • [摘要]《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忻平文章指出,民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古代及世界各国不同,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缓慢的人口增长率。1936年101个县平均出生率为38.9‰。及至194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35—38‰。1936年全国平均死亡率为156.2‰,1938年为282‰,直到1949年,这个比率并未下降,从而使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年平均仅为2.56‰。
  • 作者:
  • 全文[ PDF 74.0 KB ] 1991.6(6)  共有 1601 人次浏览
  • 中国1990年人均收入水平按贫富标准分类的构成
  • [摘要]说明:1.表中贫困标准城镇是根据总工会、劳动部、财政部1988年确定的特大城市人均月收入不低于50元的标准,农 民是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确定的200元以下为贫困线,1988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多,这个标准已明显偏低, 括号内数字为农民贫困线按300元以下作了调整,小康型标准是根据五等分法的第4个20%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71.0 KB ] 1991.6(6)  共有 1545 人次浏览
  • 民族社会学应用研究的有益尝试——读《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
  • [摘要]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孙官生著的《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一书,通过综合研究哈尼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的和现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及习俗等大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促进、制约和依存的条件关系的分析和同国内外有关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阐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驱动和制动的双重功能。
  • 作者:

    朱赤平

  • 全文[ PDF 71.0 KB ] 1991.6(6)  共有 135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综述
  • [摘要]为了促进中外社会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增进中外学者们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推进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为推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于1991年7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354.0 KB ] 1991.6(6)  共有 1684 人次浏览
  • 研究工人阶级理论的若干方法问题
  • [摘要]一、要区分基本制度问题和具体制度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现阶段研究工人阶级理论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确定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问题,而是要解决执政的共产党实行领导、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如何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确定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属于基本制度问题。
  • 作者:

    ?冯同庆

  • 全文[ PDF 169.0 KB ] 1991.6(6)  共有 1391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发轫
  • [摘要] 本文以19世纪中叶为中国现代化的被动起点,21世纪中叶为预期成功之时,历时总计约两个世纪。并以1952年为中界,将此200年划分为两大阶段。这两个大阶段又各划分为几个小的阶段。然后,着重具体分析了第一个小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发轫(1840—1894年)。
  • 作者:

    张琢

  • 全文[ PDF 1371.0 KB ] 1991.6(6)  共有 1763 人次浏览
  • 关于中国现代化试步时期的若干问题
  • [摘要]对于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实践,作者从现代化的理论视角进行了一番进程考察,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并肯定了其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总结了一些进展特征,并指出了对其后的现代化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892.0 KB ] 1991.6(6)  共有 1590 人次浏览
  • 关于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中英对比研究
  • [摘要]本文从群体、单位、地区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做了比较。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从客观上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这种拉大只是表现在群体外的收入差距方面,而群体内的收入差距却存在着缩小的趋势。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将对社会大众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高收入群体的惰性和低收入群体的不满。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561.0 KB ] 1991.6(6)  共有 1650 人次浏览
  • 在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上的讲话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我祝贺这次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的顺利召开,欢迎国内外的社会学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社会学界研究的成果。这有益于沟通学术思想,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普及社会学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值得庆贺的。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164.0 KB ] 1991.6(6)  共有 1591 人次浏览
  • 珠江三角洲文化教育与现代性研究
  • [摘要]本文是珠江三角洲研究的系列报告之一。主要通过问卷资料的分析,了解三角洲乡村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状况,进而对影响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尤其是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联,并对该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本文还应用了非三角洲的材料进行比较。
  • 作者:

    周大鸣

  • 全文[ PDF 728.0 KB ] 1991.6(6)  共有 1697 人次浏览
  • 中国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对现代化的社会负功能分析
  • [摘要]本文依据社会学的“整合”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质上的非整合性,主要表现在: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价值反向;2.文化结构的多元互损;3.民族魂在家庭细胞中的消散。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负功能,不仅使中国传统社会未能进入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更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体西用与体之不存、西体西用与体之不一、西体中用与体之变形的现代化操作性困窘。因此,中国欲实现现代化,不在于单纯的批判或复兴儒家文化,而在于建立整合的新文化整体。 
  • 作者:

    ?袁阳

  • 全文[ PDF 989.0 KB ] 1991.6(6)  共有 1265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欢迎词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召开了。众多国内外社会学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参加讨论会的来宾和同志们表示欢迎,并对本次讨论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 作者:

    ?刘启林

  • 全文[ PDF 153.0 KB ] 1991.6(6)  共有 1663 人次浏览
  • 晚外发国家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
  • [摘要]本文从纵向角度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各个阶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制约因素与可供的选择。本文认为;后发展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着与早发展西方社会不同的特性,因此,后发展非西方社会在实现现代化中,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模式。
  • 作者:

    刘小军

  • 全文[ PDF 634.0 KB ] 1991.6(6)  共有 1694 人次浏览
  • 论第三世界现代化多元道路及其成因
  •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60年代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随着政治上的独立而相继进入独立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运动。文章对在这一运动中出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归纳和说明,进而从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内部条件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形态的演进等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多元化的成因并确认了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合理性。
  • 作者:

    ?李继东

  • 全文[ PDF 754.0 KB ] 1991.6(6)  共有 1422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开幕词
  • [摘要]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一年的酝酿和筹备,在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社会学研究国际讨论会,今天开幕了。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向参加讨论会的全体中外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163.0 KB ] 1991.6(6)  共有 1489 人次浏览
  • 现阶段农村的家庭组织——十三泉村亲族关系的考察
  •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新营子乡十三泉村为例,对以家庭、家族和亲族及姓氏集团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组织现状进行考察。文中指出,建国以来,农村的巨大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血缘关系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但并没有完全动摇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的基础,血亲关系在农村仍有强大势力,家族和宗族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种社会关系没有被根本触动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行政力量的干预,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近些年来农村宗族势力的复兴是对几十年来被行政力量压制的反弹。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
  • 作者:

    刘援朝

  • 全文[ PDF 767.0 KB ] 1991.6(6)  共有 127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