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南朝鲜社会保障规定的比较分析
  • [摘要]引言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南朝鲜是亚洲工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经济和工业成就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对它们这方面的成就已进行了研究并作了报导。但迄今为止,注意力一直集中于他们工业化的经验,很少提供有关它们社会保障的规定,而西方则将社会保障视作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任务:首先是介绍在四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二是辨别它们现行规定的异同;第三是介绍对不同制度的发展有影响的各种可变因素;第四是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对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面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的关系;第五是分析不...
  • 作者:

    周永新,赵鸣善,沈佩容

  • 全文[ PDF 551.0 KB ] 1988.3(5)  共有 1679 人次浏览
  • 改革、权利平等与马克思主义
  • [摘要]改革所以是一个自觉的、能动的过程,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的;反过来,马克思主义所以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一场生动的、伟大的创造性活动。它以新的经验事实论证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新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其中,它以不可逆转之势把“权利平等”重新呼唤出来。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已有成就和新的需要,对权利平等进行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思考和说明,这已经成为理论战线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
  • 作者:

    郎毅怀

  • 全文[ PDF 485.0 KB ] 1988.3(5)  共有 1539 人次浏览
  • 论社会意识形态向社会心理的内化及其过程
  •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及其依据 任何具体的社会过程,都不可能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任意发挥。一个完整而健康的社会过程,应该是社会机体的各部分、各要素的高度协调与统一,其中就包括社会意识内部过程的协调与统一。社会意识现象及其内容不仅源于现实世界,而且影响着现实的社会过程。
  • 作者:

    王奋宇

  • 全文[ PDF 954.0 KB ] 1988.3(5)  共有 1617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转变时期中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发展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一、引言与提要 经过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致力于完成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努力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积极达到从传统社会向具有“小康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过渡,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 作者:

    李汉林,王琦,王颖,方明,孙炳耀

  • 全文[ PDF 2054.0 KB ] 1988.3(5)  共有 1994 人次浏览
  • 西方的犯罪社会学和犯罪社会学的革命
  • [摘要]一、西方犯罪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虽然犯罪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出现,是近代的事情,但是犯罪社会学思想的产生,则源远流长。古希腊民族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法律社会学和犯罪社会学思想的发源地。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古希腊犯罪社会学思想。柏拉图较早地注意到私欲和犯罪之间关系,认为私利是引起内乱和罪行的重要根源。因而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财产共有。以根除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
  • 作者:

    公丕祥

  • 全文[ PDF 758.0 KB ] 1988.3(5)  共有 1529 人次浏览
  • 全国“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交流会综述
  • [摘要]全国“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交流会是受国家教委委托,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于1988年3月27日—3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24所高校的3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 作者:

    张华

  • 全文[ PDF 301.0 KB ] 1988.3(5)  共有 1278 人次浏览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
  • [摘要]由吉林省《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吉林师范学院古籍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吉林大学政治学系等24家单位发起,于1988年6月26日至6月29日在吉林市召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4篇。
  • 作者:

    张宛丽

  • 全文[ PDF 77.0 KB ] 1988.3(5)  共有 1209 人次浏览
  • 纪念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在京举行
  • [摘要]1988年5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计统学院联合召开了纪念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在京的吴景超先生前的好友、学生费孝通、雷洁琼等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党委书记李文海、党委副书记力康泰、计统学院院长李震中出席了会议。吴老的子女吴青俊、吴青可同志也专程前来参加了会议。
  • 作者:

    高昆

  • 全文[ PDF 69.0 KB ] 1988.3(5)  共有 1814 人次浏览
  • 论城乡一体化
  • [摘要]一、实践提出的课题 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一些同志将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称之为“城乡一体化”。本文即拟就城乡一体化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668.0 KB ] 1988.3(5)  共有 1725 人次浏览
  • 试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 [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所谓社会目标,是指某一社会体系根据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所确定的该体系发挥功能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状态。确定特定的社会目标,是建立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社会发展并非是一个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过程,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讲:“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没有一定的人进行活动,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
  • 作者:

    郑杭生,李路路,李强

  • 全文[ PDF 672.0 KB ] 1988.3(5)  共有 1563 人次浏览
  • 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
  • [摘要]发展是当今世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西方国家日益高涨的反增长的呼声中,在发展中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战略受挫以后,人们意识到,财富量的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同义语,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人的发展。他们从各国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目标,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而人是实现目标活动的主体。只有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才能给人带来快乐;只有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得到真正的承认,人才能真正地做为发展的主体,通过对经济、科技...
  • 作者:

    彭华民

  • 全文[ PDF 492.0 KB ] 1988.3(5)  共有 1857 人次浏览
  • 1987年以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环境的调查分析
  • [摘要]1987年,针对改革中的社会心理,我们进行了8次大规模调查。这些调查是形成本报告的基础。 为本报告提供主要数据的两项大规模调查,其样本是以全国353个市12258.47万市区非农人口中18岁以上者为总体,严格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的。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同样的问卷或同样的题器和量表进行定期调查,使几次调查的数据和结论具有了可比性。
  • 作者:

    杨冠三

  • 全文[ PDF 836.0 KB ] 1988.3(5)  共有 1599 人次浏览
  • 一个社区社会结构的主题——产业结构变革的探索
  • [摘要]当今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从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模式走向现代化社会结构模式的历程中,经济结构的变革无不是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主题,它在社会发展中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然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来说,仅有世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还是不够的。只有对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寻找出适合国情的现代社会结构模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现代社会结构模式研究》组,1987年赴京郊房山区对该区社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研,下面就该区产业结构变革作一初步探索。
  • 作者:

    王因为

  • 全文[ PDF 691.0 KB ] 1988.3(5)  共有 1913 人次浏览
  •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结构
  • [摘要]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仍然存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正确的方针,不是激化矛盾,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及时地恰当地处理矛盾或缓解矛盾。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得到解决;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利益调整和摩擦。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协商对话可为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服务,为协调社会矛盾服务,为巩固安定团结服务。”
  • 作者:

    何建章

  • 全文[ PDF 317.0 KB ] 1988.3(5)  共有 1613 人次浏览
  • 社会分层理论——方法论上的选择
  • [摘要]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结构研究的重要理论。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把阶级分析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看作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微观社会结构加以描述和分析的两种基本理论。这是两种在基本前提、理论构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很不相同而又有很多联系的理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适用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
  • 作者:

    王煜,雷弢

  • 全文[ PDF 249.0 KB ] 1988.3(5)  共有 2101 人次浏览
  • 略论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 [摘要]一、社会结构类型的两重划分 1.社会的功能结构 社会功能结构的基础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分工、交换关系,分工、交换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精神生产和公共管理领域以及三者之间。社会功能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变化。以此为依据,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功能结构区分为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和以自由经济(产品经济的提法不科学)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三大历史形态。以分工、交换关系为基础考察社会结构可以称为功能分析法。
  • 作者:

    陈烽

  • 全文[ PDF 226.0 KB ] 1988.3(5)  共有 1600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中我国阶级结构演变的初步预测
  • [摘要](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指出:“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作者:

    韩西雅

  • 全文[ PDF 329.0 KB ] 1988.3(5)  共有 1369 人次浏览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层
  • [摘要]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以下几个主要阶级。 1.工人阶级。 改革以来,由于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使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过去,工人阶级主要分布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使私营经济和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得到发展。
  • 作者:

    赵喜顺

  • 全文[ PDF 251.0 KB ] 1988.3(5)  共有 1632 人次浏览
  • 河北省沧州地区农村各阶层状况调查
  • [摘要]今天的农民阶级已不同于旧中国的农民阶级,这是早有定论的,不再赘言,需要研究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民阶级阶层的变化。
  • 作者:

    郭枢俭

  • 全文[ PDF 341.0 KB ] 1988.3(5)  共有 1400 人次浏览
  • 贵州农民收入的对比分析
  • [摘要]经济收入问题,从来就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我国社会原来意义上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关系已不是剥削性的,而是差别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收入的分析,对于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层,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 作者:

    李德芳

  • 全文[ PDF 189.0 KB ] 1988.3(5)  共有 1399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