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尺度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学分析——以C市2003—2021年的实践为例
  • [摘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引入尺度重构概念,从空间尺度、关系尺度和治理尺度三个维度展开尺度重构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基于对C市2003—2021年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涉及行政边界与空间结构、权力关系与组织机构,以及协调机制和治理方式的尺度重构,这是国家空间战略布局、治理模式转型和多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空间治理的理解,对于完善尺度重构的中国知识图谱也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吴莹
  • 全文[ PDF 1535938.0 KB ] 2025.40(4)  共有 987 人次浏览
  • 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社区生成
  • [摘要]本文把社区视为一种经由社会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关系状态。社区工作者基于行政、政党、人际的多重身份开展社会互动,促进家国之间的社区生成,通过两重机制构成链接家国的关键“中间群体”:其一,通过多重身份的共时、转换与结合,构造制度化互惠关系,生成社区网络;其二,经由互动融合政治、生活、法理的多重伦理,通过“拟家不是家”的运作生成社区伦理。由此,在面向居民的互动中,社区工作者才有可能通过丰富自身人格产生主体性,这一根本属性是其构成社区政治秩序的关键但又无法被彻底制度化的原因,而构建社区秩序的关键亦在于为其...
  • 作者:纪莺莺
  • 全文[ PDF 1391101.0 KB ] 2025.40(4)  共有 808 人次浏览
  • 数字经济下网络货运企业的合法性获得机制——基于上市企业LG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传统货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往往面临合法性缺失的困境。本文以某网络货运企业为例,呈现其获得合法性的三种机制:其一,通过缓冲策略获得基于正式规则的监管合法性;其二,通过让渡策略获得基于利益计算的实用合法性;其三,通过政治关联策略获得基于官方组织认同的认知合法性。每一类行动策略均涵盖多元路径,且企业获得的多类合法性之间亦可灵活转化。本文认为,企业家价值观及其实践会影响具体行动策略的选择,在推动企业合法性建设、建立行业规范乃至稳定社会秩序上均具有相当的潜力。
  • 作者:韩继翔、沈垚
  • 全文[ PDF 1391127.0 KB ] 2025.40(4)  共有 552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者的魅力劳动与调节型劳动控制——以社交媒体的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生命史研究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资料,研究数字平台时尚与生活风格博主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控制。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对魅力劳动的认识,并识别出调节型劳动控制这一新型控制机制。调节型劳动控制的核心是对魅力持续商品化的商业圈的动态运作及其衍生出的层级结构。劳动者被置入开放运作的商业体系中,在既定的关系、规则和框架下持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利润和数据驱动下调节个性化魅力劳动的控制机制引导自我异化和自我剥削的主体的生成。  
  • 作者:申超、秦扬光
  • 全文[ PDF 1401676.0 KB ] 2025.40(4)  共有 763 人次浏览
  • 不完全义务与责任边界:“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逻辑
  • [摘要]“踢皮球”现象常见于义务制度安排“不完全”之际,但现有理论对其条件和机制的探讨不足。本文基于义务主体道德身份认知的理想类型,搭建了一组不完全义务下的收益—决策模型与策略组合,以流动儿童教育责任边界厘定为案例,解析了流入地和流出地间“踢皮球”现象渐进消弭的历程。研究发现,不完全义务相继表现为归属身份、承担内容与履行方式等情境维度,与“踢皮球”现象呈现非线性关系;当事人则基于身份认知判断并结合制度回报、关联回报与成本付出来权衡践行义务的可能。本研究拓展了制度不完全的理论视野,“不完全义务”概念有其生...
  • 作者:王元腾、严俊
  • 全文[ PDF 1418552.0 KB ] 2025.40(4)  共有 870 人次浏览
  • 基层职责过载:一个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以中小学安全职责为例,探究基层职责过载的结构性根源。基于国家、基层单位与民众的互动关系,构建“双层风险转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基层职责过载源于两个层次的风险转化:一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事故风险—社会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国家责任边界和上下关联程度;二是国家与基层单位间的“社会风险—问责风险”转化,该转化取决于问责导向类型和信息对称程度。当双层风险转化效率均高时,三类风险高度绑定,传统避责策略失效,基层单位被迫采取过载型履责模式。
  • 作者:周逸然
  • 全文[ PDF 1416787.0 KB ] 2025.40(4)  共有 648 人次浏览
  • “可见性”的建构:统计数据生产中的央地互动与政企关系变化
  • [摘要]经济统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社会学界对此尚未深入研究。借助“联网直报”和“下算一级”两项制度改革,我国经济数据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地方政府仍有可能参与统计数据的生产。本文以“可见性建构”为视角考察县域经济统计实践,研究发现,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统计制度改革试图排除地方政府的影响,建立直面企业的“可见性”;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与企业的互动,运用“数目字技术”予以应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构了统计领域的“可见性”。这一过程提高了企业的谈判地位,进一步拓展了政企“利益同盟”中“协商共赢...
  • 作者:胡卓炯、朱江华峰
  • 全文[ PDF 1398547.0 KB ] 2025.40(4)  共有 663 人次浏览
  • 地利与民生:土地财政的双重社会逻辑与房价—消费关系
  • [摘要]面对居民消费困境,城市房价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电商消费大数据证实在住房市场转型期(2013—2017年),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消费并拉大了消费差距。本文进一步基于社会转型视角,探索并揭示了土地财政模式形塑房价—消费关系的双重社会逻辑:其一,土地财政与房价的交互强化通过增加居民围绕购房需求的信贷和储蓄压力,扭曲了房价—消费关系;其二,土地财政模式脱嵌于民生建设的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房价—消费关系的扭曲。这些发现对理解消费困境和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调适有理论与经验意义。
  • 作者:魏钦恭
  • 全文[ PDF 1717990.0 KB ] 2025.40(4)  共有 495 人次浏览
  • 中间偏好:量表应答模式的全球测量与文化机制
  • [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多样性的思维方式,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在回答李克特量表时表现出系统性的应答偏好差异。基于1981—2022年、覆盖106个国家或地区、共计43万多份样本的七期世界价值观调查合并数据,本文构建中间偏好指数以测量个体采用中间应答模式的概率。研究发现,不同文化区的中间偏好指数由高到低排列为:东亚儒家文化区>英语文化区和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欧洲文化区>西亚和南亚文化区>拉美文化区>非洲和伊斯兰文化区;儒家文化区中间偏好程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受访者更倾向温和应答而非中点应答;但儒家文化区受...
  • 作者:句国栋、陈云松
  • 全文[ PDF 3577804.0 KB ] 2025.40(4)  共有 921 人次浏览
  • 就业年龄歧视与高龄劳动者就业机会——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时代,高龄劳动者就业是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就业年龄歧视不利于高质量充分就业,但是关于这一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混合方法发现,即使控制简历中的生产效率因素,仍存在雇主歧视高龄劳动者的现象,高龄求职者需投出两倍的简历才能获得与年轻求职者相当的就业机会。在员工与消费者互动频率更高的岗位和位于区域经济圈核心位置的城市,就业年龄歧视程度更高。就业年龄歧视兼具统计歧视、偏好歧视和隐性歧视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仅依靠就业促进政策不足以保障高龄劳动者成功求职,还需完善就业公平政策...
  • 作者:孙晓冬
  • 全文[ PDF 1457685.0 KB ] 2025.40(4)  共有 808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