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及性别问题
- [摘要]本文概括性地讨论了妇女及性别在发展进程中的基本问题,概述了“妇女与发展”(WID)、性别与发展(GAD)以及性别计划(GenderPlanning)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相应的发展含义。本文还就这三个方面的实践作了论述
- 作者:
?李小云
- 全文[ PDF 148.0 KB ] 1998.13(3) 共有 1662 人次浏览
|
|
-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结合:问题与对策
- [摘要]本文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对如何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指出: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与经济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口号成为行动,为了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必须注意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建立对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估的同时,必须建立对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的社会影响评估。建立对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非...
- 作者:
?丁元竹
- 全文[ PDF 353.0 KB ] 1998.13(3) 共有 1368 人次浏览
|
|
- 老年生活保障与对社区的依赖——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问卷分析
- [摘要]本文依据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社会保障问卷调查,在描述和分析目前天津市南开区65岁以上老人经济保障、日常生活保障、精神保障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他们对各种照顾资源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目前65岁以上老人在获得来自家庭方面照顾资源的同时,正在逐步地获得来自包括邻居、街道和居委会人员、社区医护人员等社会方面的照顾资源。老年人的家庭和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在老年人照顾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社区在老人照顾的某些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作者:
?王来华,白宏光,贾德彰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8.13(3)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
-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政治社会学不是使用社会学“方法”处理政治现象的学科,在方法论上,它假定政治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现象亦具有政治性意义。它关注的主题,是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即社会势力怎样形成政治权威,以及政治权威怎样集聚和改变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势力关系。因而政治社会学是一个“混合体”,它吸取了大量传统学科(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的不同知识,其主流分析立场是结构的、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及定性研究式的。本文评述了政治社会学中几个传统的研究范型:多元主义、精英主义、极权主义,以及近年有影响的...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259.0 KB ] 1998.13(3) 共有 4058 人次浏览
|
|
-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
-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过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的一种新的解释:“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即政权的稳定导致干部权力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干部权力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旧的传统体制下它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在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它又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市场中的经济利益。干部权力的这种连续性决定了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流是精英再生。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是像有些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减少由再分配体制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的过程,恰恰相...
- 作者:
宋时歌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2064 人次浏览
|
|
- 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与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解释
- [摘要]中外学术界在论及韦伯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时,强调韦伯有关儒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忽视韦伯对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后者在韦伯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韦伯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一方面,国家权力专断、随意而无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财政与统一的官僚制度,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国家既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规则,又阻碍异质制度因素在旧体制内出现。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449.0 KB ] 1998.13(3) 共有 2349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
- [摘要]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覃方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之间的对立。就所谓“理解”的方法而言,按照社会学中主流观点的诠释,由韦伯所首倡的理解的方法乃是这样一种研究程序,即通过研究者的...
- 作者:
覃方明
- 全文[ PDF 338.0 KB ] 1998.13(3) 共有 1825 人次浏览
|
|
- 虚拟与真实的浑沌化——网路世界的实作理路
- [摘要]网际网路具有许多既有传播媒体所缺乏的特点,诸如:隐匿性、多方同时可及性、开放性、自衍性、可区隔性与资讯可储存和再现性等等。因此,在传播的效率和效益上,网际网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威力。尤其,在资本主义之经济体制的主导下,两者的结构理路交相辉映,蔚成为一个现代的怪物法兰根斯坦,反噬他的主人——人类。网际网路的出现,加剧了拟像更加大量地漂浮在人的世界里,同时强化了社会中早已成形的欲望体系和消费体系。这样的发展结果,使得传统“拟像”与“真实”间相对明确的区隔变得更为模糊、暖味,严重的话,最后终将导致两...
- 作者:
叶启政
- 全文[ PDF 319.0 KB ] 1998.13(3) 共有 1666 人次浏览
|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 [摘要] “生活方式”从80年代初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如哲学)、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中国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理论方法,特别需要补充对西方(尤其是当代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了解。本文首先尝试梳理现代生活方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渊源,然后重点论述了自韦伯和凡勃伦以降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流变:从“生活方式”作为解释阶级、地位的变量到自身成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从以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转向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趋势,从注重整体性和群体性的“方式”到侧重个人化的“风格”的演化过程...
- 作者:
高丙中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8.13(3) 共有 1831 人次浏览
|
|
- 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省八村的调查,认为土地的缺乏是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一个充分甚至必要的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外出务工的必要条件;是农业收入的相对低下,使农民日益倾向于非农职业,自愿放弃农业、外出务工以挣得高于农业的收入。
- 作者:
黄平,E·克莱尔
- 全文[ PDF 322.0 KB ] 1998.13(3)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
- [摘要]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浪潮,此浪潮逐年升高,90年代则形成波澜壮阔的流动大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汹涌澎湃、浪涛不止的大潮呢?正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人口流动反映和体现着一个社会或社区的文明发达水平和进展程度。当代中国出现的人口流动大潮,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今日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 作者:
周毅
- 全文[ PDF 261.0 KB ] 1998.13(3) 共有 2846 人次浏览
|
|
- 中国近代社会关系整合与工业者的属性
- [摘要]中国近代社会关系整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业者的属性。本文认为,近代的资本家阶级对土地的兼营,与投资策略及利润变动有很大关系。资本家阶级与土地的联系,并不绝对等同于封建性;工人阶级也并非完全来自一无所有的破产农民,他们的进步性表现在他们与近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各项素质上。中国近代工业者身上真正的封建属性,表现在他们与古代世界的精神联系上,即雇佣关系方面的人身依附和宗法保护,这是由于近代社会关系整合不彻底造成的
- 作者:
马俊亚
- 全文[ PDF 253.0 KB ] 1998.13(3) 共有 175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