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
  • [摘要]论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者认为,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那种“军队办社会”的模式不可能再延续下去,许多工作必须由社会来承担。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军事职业社会保障的程度,作为衡量军事力量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文章对一些国家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作了介绍和分析。对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机制作者提出了构想,主张坚持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形成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网络;拓宽退役军人的安置渠道;增设军事职业社会保障项目;并制订一部《军事职业社会保障法》,从而使军事职业的社会保...
  • 作者:许祥文
  • 全文[ PDF 198.0 KB ] 1997.12(3)  共有 1890 人次浏览
  • 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
  • [摘要]本文分析刻画贫困问题,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不被改善是恶性循环的。在贫困度量方面,作者构造了综合贫困指数,解析琛氏贫困指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洛伦茨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得贫困的度量方法进一步系统和严密。文章最后呼吁,为了减少贫困,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化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作者:

    ?屈锡华,左齐

  • 全文[ PDF 336.0 KB ] 1997.12(3)  共有 1525 人次浏览
  • 论隐性社会问题
  • [摘要]社会问题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隐性社会问题有两个特征:客观上为社会失调现象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的本质尚不显现;主观上是人们对其认识、研究的社会反应亦不显现。隐性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包括主、客观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已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社会问题,已对社会结构、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存在,并成为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 作者:

    雷洪

  • 全文[ PDF 262.0 KB ] 1997.12(3)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从安置保障改革看“社区型”安置保障模式的选择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社区为结合点推进安置工作社会化的构想。其精髓在于:用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和广泛参与代替单一的政府包揽,并列举了目前推进这一主张的有利条件、主要优点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 作者:

    张志鑫,刘继同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7.12(3)  共有 1698 人次浏览
  • 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逐步完善的市场用人机制的确立,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开发使用正面临许多困难。军队培训的两用人才就业于城镇的,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建设的需要,返乡的,专业与农村建设偏离度太大。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只有加大对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培训机构,逐渐走规范化职业化培训的路子,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人才。
  • 作者:

    贺银凤

  • 全文[ PDF 151.0 KB ] 1997.12(3)  共有 1825 人次浏览
  • 中日“社区组织”研讨会在京举行
  • [摘要]中日“社区组织”研讨会在京举行今年3月上旬,由名古屋大学中田·实教授、黑田·由彦副教授等日本学者组成的访华团一行6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民政部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有关学者一起进行了关于社区组织的研讨会。会上,发表...
  • 作者:

    ?张小曼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3)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退伍军人安置问题初探
  • [摘要]中国近代兵慌马乱,军人安置问题极为突出。从对湘、淮军官的遣撤,到清末新军时期尝试性地建立军人退伍安置制度,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制定大规模的官兵复员计划,这项工作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军人安置工作的基本宗旨,首先在于减轻军人遣撤或退伍给社会秩序带来的重大压力,以维护治安,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在于帮助军人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谋求生存发展之道;再次则是为了为军队储备和保育预备、后备兵员。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却又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特别是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历史表...
  • 作者:

    皮明勇

  • 全文[ PDF 232.0 KB ] 1997.12(3)  共有 2395 人次浏览
  • 论现代化的发展质量
  • [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发展质量”概念,并从质与量的规定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协调性与持续性、相对性与动态性、效能性与调适性的相互关系中具体揭示了这一概念的特性。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同西方的把手段当成目的、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划清界线,在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持续与协调的发展道路。在操作层面,我国应努力研究探索如何凭借相对少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而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路子。
  • 作者:

    王雅林,何明升

  • 全文[ PDF 253.0 KB ] 1997.12(3)  共有 1556 人次浏览
  • 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 [摘要]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于2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作者:

    常宗虎

  • 全文[ PDF 217.0 KB ] 1997.12(3)  共有 1777 人次浏览
  • 信息高速公路与未来社会五大趋势
  •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效的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将起着巨大的解构与整合作用。并分析、预测了它将在人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引起和促成的全新的变化。
  • 作者:

    王恬

  • 全文[ PDF 151.0 KB ] 1997.12(3)  共有 1823 人次浏览
  • 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
  • [摘要]关于社会学定律的“限界条件”作者:[美]哈威廉,男,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一、问题的指出所有社会学理论定律长期以来一直都处于一种窘境:每一理论定律都同时既是对的又是错的。每一社会学定律的提出当然都有既定的事实根据,并依此说它是对的。于是,即便有...
  • 作者:

    哈威廉

  • 全文[ PDF 119.0 KB ] 1997.12(3)  共有 1497 人次浏览
  •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社团的兴起——以戊戌学会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戊戌学会为对象,论述了西方社会学传入对近代中国现代性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不断传入,在一些维新人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之为“群学”的中国现代社会学理论,内中包涵着比较完整的现代社团理论,开始明确了群与学的关系、群与强的关系、群与治的关系、群与变的关系、群与会的关系。从这种“群学”理论出发,维新人士认为,组建学会可以为维新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培养和联结广大维新人才、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从而强化社团意识。由此,维新人士不仅广泛组建具有各种社团功能的学会...
  • 作者:

    虞和平

  • 全文[ PDF 233.0 KB ] 1997.12(3)  共有 1668 人次浏览
  • 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
  • [摘要]本文从具体解析自然经济概念入手,结合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描述与概括,强调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极为复杂多样,致使一些主要从西方社会经济历史变迁中概括出来的学术概念(特别是在早期进化论影响下形成的学术概念)也有可能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中找到一些与之形似的社会现象,但两者在原因、过程、性质、作用和前途上均有所不同;在使用西方学术概念概括中国社会经济事实时,一定要慎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农户的生产模式作一尝试性分析和概括,以期在清理现成概念,冲破思维定势,发展具有本土化、规范化特点的研究范式、学术概念...
  • 作者:

    刘小京

  • 全文[ PDF 334.0 KB ] 1997.12(3)  共有 2180 人次浏览
  • 广东职业流动分析
  • [摘要]本文描述了广东职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情况,把广东的职业流动概括为: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职业转移到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年轻人转移的幅度高于中老年人;在一些职业流动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职业流动比女性强烈,剧烈的职业流动主要发生在25岁以前。随着职业流动的加剧,职业多样化的趋势明显,而以青年人尤为突出。通过职业流动的研究,论文指出:社会变迁最突出地体现在青年人身上。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179.0 KB ] 1997.12(3)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欠薪保障制度的初步探析
  • [摘要]欠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如何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公平、合理地解决日益增多、日益复杂的欠薪问题,切实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经济管理问题。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从欠薪保障制度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想。
  • 作者:

    程乐华,董曙辉

  • 全文[ PDF 170.0 KB ] 1997.12(3)  共有 1341 人次浏览
  • 信任问题
  • [摘要]信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生活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收益)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单位)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权利)监督的关系中。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129.0 KB ] 1997.12(3)  共有 2096 人次浏览
  • 费孝通副委员长在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词
  • [摘要]费孝通副委员长在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安置保障理论研讨会上的致词女士们、先生们:参与这样一次由政府部门发起、邀请学术理论界人士参加、旨在就一项业务工作进行探讨的理论研讨会,作为一名老社会学家,我感到十分高兴。以往的学术史一再表明: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
  • 作者:

    费孝通

  • 全文[ PDF 31.0 KB ] 1997.12(3)  共有 1752 人次浏览
  •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
  •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的功能分析法,对“土政策”的社会运作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在界定了土政策的涵义及研究了它的显功能后,将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一对概念用于土政策的分析之中,指出中国土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含有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两种成分。由于这两种成分的作用,其潜功能则表现为它可以朝着对策的方向转化,上可以对付上级部门,下可以对付个体成员,从而造成自身权力的扩张与泛化,形成被其管辖成员的人情式或忍从性人格。土政策体现出的这些功能需求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格局相契合。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229.0 KB ] 1997.12(3)  共有 1549 人次浏览
  • 香港回归的挑战:从结构转变看社会问题
  • [摘要]本文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研究以往香港人口、阶级和文化结构,提出几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人口结构方面,有人口老化及新移民剧增可能引致的文化、制度滞差和个人适应问题;而于阶级结构,则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富裕中的贫穷并未消除;在文化结构中,保守内向的功利家庭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亦开始转变,而市民参与公众事务的意念及信心有退却趋势。
  • 作者:

    陈健民

  • 全文[ PDF 237.0 KB ] 1997.12(3)  共有 2194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