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历史社会学”再探讨——兼与《历史社会学初论》一文商榷
  •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历史社会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吴忠民同志的《历史社会学初论》(以下简称《初论》),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构想,读后确能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初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三点不同意见,以期引起讨论。谬误之处,尚希指正。
  • 作者:

    席来旺

  • 全文[ PDF 483.0 KB ] 1988.3(3)  共有 1449 人次浏览
  • 对农村家庭急剧裂变的认识与对策
  • [摘要]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来,农村家庭急剧裂变。据对湖北省钟祥县的调查,1949年至1982年,全县农户由10.56万户增加到14.28万户。平均每年增加1127户。而大包干后的1983年至1986年,全县农户则由14.28万户增加到16.18万户,平均每年增加4750户。后4年年均增长数是前33年年均增长数的4.2倍。户均人口由6.1人减少到4.6人,户均劳力由2.1人减少到1.57人。伴随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民观念的更新,钟祥农村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呈继续发展趋势。
  • 作者:

    王宗儒

  • 全文[ PDF 309.0 KB ] 1988.3(3)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现代中国家庭户的类型与代际结构
  • [摘要]在现代中国,以婚姻和血缘及收养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户,在概念上称作家庭户。家庭户类型的划分,迄今并无统一的规定。本文拟以最近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有关家庭户的分类及其资料为基本依据,就现代中国家庭户的类型与代际结构作一分析。
  • 作者:

    顾鉴塘

  • 全文[ PDF 538.0 KB ] 1988.3(3)  共有 2112 人次浏览
  • 战后日本地域开发计划与社会变动
  • [摘要]一、关于地域开发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科学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方针,在全国不同地区合理布局产业与人口、正确处理城乡以及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地域开发计划研究的中心课题。地域开发必须有明确的开发主体、系统的国土开发法规、开发计划体系和合理的实施手段,以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在优化基础上的协调。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1240.0 KB ] 1988.3(3)  共有 1440 人次浏览
  • 改革中的中国社会流动状况
  • [摘要]通过社会流动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在能力,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社会流动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社会流动一般可分为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际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等。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自改革以来由于所有制结构、阶级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的变化和流动情况。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509.0 KB ] 1988.3(3)  共有 1964 人次浏览
  • 牧民生活方式考察与思考
  • [摘要]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它不仅限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而且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部生活活动,研究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推动经济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作者:

    乌兰察夫

  • 全文[ PDF 313.0 KB ] 1988.3(3)  共有 2071 人次浏览
  • 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综述
  • [摘要]由本刊召开的“农村社会问题座谈会”于1988年3月2日在京召开,从事研究农村和农村社会学的近40名学者到会参加了座谈。 与会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素质和行为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作者:

    李国庆

  • 全文[ PDF 80.0 KB ] 1988.3(3)  共有 1626 人次浏览
  • 延安地区社会经济调查及其改造设想
  • [摘要]我们中山大学社会学系85级研究生一行7人,于1986年7月12日至8月2日到延安地区进行社会凋查。在延安行署办公室的建议和安排下,我们深入到子长、黄陵两县的4乡共8个村,与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接触。共搜集统计资料、表格200余万字,召开各种座谈会、访问会26次;发、收问卷152份;调查谈话350余人次。回校后,在校、系有关方面的指导下,写成近10万字的《延安调查报告集》。其中主体报告《延安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及其改造的设想》共55 000字,本文为该报告的摘要。
  • 作者:

    陈年

  • 全文[ PDF 325.0 KB ] 1988.3(3)  共有 1728 人次浏览
  • 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
  • [摘要]关于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倡议近年来已得到我国法学界的一定关注,有关项目也已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在我国的大规模立法工作已取得重大成就,从而使立法精神向社会深层的渗透成为紧迫课题、经济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从而使法律对策的选择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这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作者:

    赵震江,季卫东,齐海滨

  • 全文[ PDF 1496.0 KB ] 1988.3(3)  共有 2231 人次浏览
  • 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
  • [摘要]近年来,适应我国日益深化的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一个横跨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新学科——法社会学正在兴起。法社会学肇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刚刚开展法社会学研究的时候,有必要首先了解西方法社会学的概况。本文拟就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作些简要的评介。最后谈谈几点启示。
  • 作者:

    张文显

  • 全文[ PDF 873.0 KB ] 1988.3(3)  共有 1658 人次浏览
  •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评介
  • [摘要]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的泰斗,也是最早对法律作广泛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韦伯无意发展一套系统的法律社会学理论,但这绝不意味着社会法律学在他恢弘的社会学架构中无足轻重。事实上,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几乎都涉及到法律问题,在《经济与社会》中,则设专章论述法律社会学。帕森斯曾说,“韦伯的实体社会学的核心既不在于他对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研究,也不在于他的宗教社会学,而在于他的法律社会学”。本文即试图对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作简单的评介。
  • 作者:

    傅再明

  • 全文[ PDF 795.0 KB ] 1988.3(3)  共有 2518 人次浏览
  • 社会控制概念和结构分析
  • [摘要]一、社会控制定义 日本学者横山宁夫认为:社会控制就是为了对付那些与社会期望不协调的行为所采取的组织措施。 我国社会学恢复后第一本《社会学概论》中认为: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 作者:

    穆怀中

  • 全文[ PDF 656.0 KB ] 1988.3(3)  共有 2292 人次浏览
  • 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犯罪
  • [摘要]我国解放30多年来,犯罪率的发展变化大略出现过五个高峰:第一次高峰为1955年,是年继1951年镇压公开的反革命之后,在全国开展了“肃清隐藏的反革命”的运动。“肃反运动”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个高峰为1957—1958年,此间1957年全国开展了反右斗争,共划出右派分子四、五十万人,涉及许多行业和部门,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的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反右斗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的损害是极为明显的。
  • 作者:

    张荆

  • 全文[ PDF 753.0 KB ] 1988.3(3)  共有 1492 人次浏览
  • 社会形态的两重划分与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实质
  • [摘要]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全面发展,在我国已经出现一股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潮流。从总体上把握这场社会变革,在理论上给予明晰的说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 作者:

    陈烽

  • 全文[ PDF 1301.0 KB ] 1988.3(3)  共有 2016 人次浏览
  • 试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 [摘要]引起近年文化讨论的直接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四人帮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封建主义竟然能横行达10年之久,说明我们的思想文化和运行机制中总存在一些问题。从这10年可以看出“历史的年轮”。直接原因之二是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日益感到旧有运行机制之不能适应。
  • 作者:

    羊涤生

  • 全文[ PDF 760.0 KB ] 1988.3(3)  共有 193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