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作者检验了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社会化假设与社会结构假设,指出这些假设在本研究中不能得到支持。在引入环境知识这一中介变量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应当重新反思关于环境关心之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关注社会化过程与社会结构位置影响的两面性,探索环境关心性别差异生成的具体机制。
- 作者:
洪大用; 肖晨阳;
- 全文[ PDF 713.0 KB ] 2007.22(2) 共有 3275 人次浏览
|
|
- 传统框架中的现代性调适——河北省平安村1949年后的招婿婚姻
-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采取过继侄子的方法来延续宗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子家庭通过招婿的方式解决延续宗祧和老人赡养的问题。不过,中国农村目前的招婿婚姻是一种应时性的招婿婚姻。在平安村,对招婿婚姻的民俗安排是在父系家庭制度中实现的,这个招婿的女儿其实被当作儿子对待,我们可以称她为承祧女/假子,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她在乡村社区中的待遇。招婿婚姻被平安村村民普遍接受,无疑受到了现代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因素仍是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中被接受的。
- 作者:
高永平;
- 全文[ PDF 557.0 KB ] 2007.22(2) 共有 2042 人次浏览
|
|
-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草根动员——来切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作者通过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突破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范式与印度底层社会研究范式在有组织的精英场域与无组织的底层场域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拓展了对“依法抗争”概念的理解,并批判了国内目前流行的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进入“以法抗争”新阶段的观点。作者认为草根行动者是一个既不完全认同于精英、也不完全代表底层,而是有着自身独特行动目标和逻辑的行动者。草根行动者所进行的草根动员,使农...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695.0 KB ] 2007.22(2) 共有 2339 人次浏览
|
|
- 身体的社会形塑与性别象征——对阿文的疾病现象学分析及性别解读
- [摘要]本文一方面对一个男子阿文的腹泻进行疾病现象学描述,关注一个“活生生的身体”的痛苦和不适,以期揭示并理解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框架对阿文的日常生活及其身体与疾病的形塑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解析社会等级制度对阿文(及其妻子阿英)身体的不同形塑,力图将阿文(及阿英)们的身体概念化为有关社会关系性质的话语,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试图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实践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的。
- 作者:
郑丹丹;
- 全文[ PDF 510.0 KB ] 2007.22(2) 共有 2575 人次浏览
|
|
|
|
- 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研究
- [摘要]中国社会学当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的到来, 与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国经验产生的广泛影响 ,以及中国社会学多年来基于深入调查积累的研究成果 ,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目前也面临诸多理论和经验领域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从规律和法则的高度来认识 、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巨大变迁 ;二是如何回答中国发展中目前的和一些中长期的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如何构建基于中国经验
的社会建设理论 。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1743 人次浏览
|
|
|
|
-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摘要]当中等
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 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 ,极端
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
稳定消费市场, 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
荣。现在看来, 这种视角可以继续开拓。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
基础 ,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06.0 KB ] 2007.22(2) 共有 1749 人次浏览
|
|
- 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探索, 需要关注“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生成,这其实也是新时期社会认同再结构的过程 。如何把握好社会认同
的基础性领域, 并了解它们间的配合机制对社会整合的影响 ,是当今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104.0 KB ] 2007.22(2) 共有 1796 人次浏览
|
|
- 走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建设
-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或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学的基本介入点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 即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形成的社会基础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在这一领域也可以有许多课题去选择 ,比如中产阶层的发展、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贫困问题、社会公平、重建社会信任等。其中,有两个重大课题是不可忽略的, 这就是研究发展型社会政
策和社会组织建设问题。
- 作者:
王思斌;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792 人次浏览
|
|
- 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去解决各种社
会问题或排除各种社会矛盾, 而是要开展有效的制度建设, 保证社会形
成稳定的秩序, 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有序的状态下得到不断
地调整或解决。
- 作者:
刘少杰;
- 全文[ PDF 82.0 KB ] 2007.22(2) 共有 1558 人次浏览
|
|
- 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
-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 ,就根本而言 ,实际上是一个在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社会重建的问题 ,也就是说,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 ,
市场体制的完全建立 ,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 ,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框架来匹配甚至是调节这个市场, 规范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努力使全体民众尽可地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好处, 就成为一个基本的问题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和谐社会”就其根本意义上说 ,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 “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经济改革 、市场体制建设的成就,而是在这个...
- 作者:
沈原;
- 全文[ PDF 108.0 KB ] 2007.22(2) 共有 2129 人次浏览
|
|
- 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
- [摘要]如何获得社会学在和谐社会方面的话语权? 如何能够使社会学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应当立足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以社会学特有的视角和特有的解释力来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 。这样,社会学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社会学完全可以在“以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为依托向外拓展”、“高度重视社会公正的研究”、“大力推进相关分支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形成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 、十分重要的和谐社会研究成果。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105.0 KB ] 2007.22(2) 共有 179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与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 [摘要]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诸多社会矛盾的呈现, 提示人们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中, 不仅要注意总量分析(如运用国民总产出、总供给 、
总需求 、价格总体水平这些概念进行的分析), 而且也要注意社会结构分析 ,并把二者结合起来 ,形成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 ,并不断完善之 。
- 作者:
刘世定;
- 全文[ PDF 84.0 KB ] 2007.22(2) 共有 1554 人次浏览
|
|
- 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社会承担
- [摘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 ,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本骨架。现在,经济建设已经有了定论的基本制度,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发展范畴内一系列具体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操作方法;而社会建设的任务现在还刚刚提出 ,更没有一套成熟的制度 。现在, 我们应把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建设体制作为重要任务。
- 作者:
邹农俭;
- 全文[ PDF 60.0 KB ] 2007.22(2)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
- 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入手,抓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路
- [摘要]要回答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社会学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首先要回答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 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或者如何结合目前现实在理论上重新理解中共中央“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 。从实践方面讲 ,
还有两个根本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利益格局问题 ,二是国家 、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社会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密切关联的 ,
而且是目前社会种种不和谐问题的主要根源 。
- 作者:
陈光金;
- 全文[ PDF 83.0 KB ] 2007.22(2)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
|
|
- 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1-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
- [摘要]在1981-2000年,南街村形成了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本文从经济增长、政治合法性和思想路线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南街村的这一制度变迁过程。高度政治化、高度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是国家与市场互动演化,即国家与市场之间相互竞争、制约、强化和改变的结果。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互动演化有利益、合法性和意识形态等三个维度,而互动演化所造成的制度变迁轨迹和结果则同时受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进程,以及渐进式改革中的路径依赖和文化堕距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作为一种共同的历史条件制约着国家和市场各自在互动过...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974.0 KB ] 2007.22(2) 共有 3357 人次浏览
|
|
-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
- [摘要]本文论证了国家介入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城市社会,邻里间社会信任关系的演进和存量可以通过对嵌入于居民区的组织联系而得到解释。国家介入所提供的组织资源及其制度化方式,对居民区内部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信任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纵向行政动员的组织策略中,居民间的交往关系往往被吸纳或建制化;而国家的基层组织的网络化则提供了社会资本增生的空间和激励。本文通过1996年以来上海的社区组织重建政策讨论了这些命题。研究发现,特定形式的国家介入乃是社会资本得以发展和增进的必要动力;居民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差异,必须...
- 作者:
刘春荣;
- 全文[ PDF 647.0 KB ] 2007.22(2) 共有 2717 人次浏览
|
|
- 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 [摘要]本文从西方社会运动理论、行动社会学理论及公民权和公民的勇气三条理论脉络出发,探讨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都市运动的一个关键个案。围绕该集团诉讼为何在党政权力最为集中的B市出现及其出现后如何建构所需的机会空间进行自我再生产这两个问题,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B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特殊权力结构,是营造机会空间的一个潜在资源,而9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则为其提供了初始动因;其次,这些客观机会结构只有经由行动者的积极建构,才能成为维权运动真正可以利用的机会空间;最后,行动者的积极建构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争取、“生活智...
- 作者:
施芸卿;
- 全文[ PDF 924.0 KB ] 2007.22(2) 共有 22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