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
-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形成两条主要途径:一是离土不离乡,二是离土又离乡。80年代,第一条途径由于转移成本偏低而吸纳了千百万贫困农民,推动了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90年代,第二条途径以其比较利益更优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今后十年内,“民工潮”及其转移风险均呈上升趋势,从而是一个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跨世纪难题。 “民工潮”的源泉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动因是产业与地区比较利益,主要形成方式是连锁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低成本转移渠道,跨社区流动需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形成梯...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034.0 KB ] 1996.11(2) 共有 165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研究》(1986—1995)文献计量研究
-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社会学研究》杂志1986—1995年间的论文内容及学科分布、载文量、论文引文系统、杂志产生的影响以及论文作者群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从而揭示出该杂志10年发展的脉胳,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依据。
- 作者:
魏屹东,邢润川
- 全文[ PDF 743.0 KB ] 1996.11(2) 共有 1848 人次浏览
|
|
- 走向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企业工资发展与变化
- [摘要]在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中国工资出现五大变化趋势:一、近十年间,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递增4.3%;二、随着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劳动力市场对工资分配的调节作用增强了;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异将逐步缩小,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各类人员以及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会逐步加大;四、中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开始相互接近;五、中国政府对企业工资宏观管理的方式,将从按企业身份管理为主转变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为主。
- 作者:
孙群义
- 全文[ PDF 241.0 KB ] 1996.11(2) 共有 1446 人次浏览
|
|
- 解读东北地域文化“密码”的艰苦努力——喜读董鸿扬先生的《东北人:关东文化》
- [摘要]我国各地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所以在统一的中华文化格局下形成了若干地域亚文化类型,其中东北地域文化(亦称“关东文化”)就是特点鲜明的一个地域亚文化类型。但比起对中原、关中、岭南、荆楚、巴蜀等地域文化的研究,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 作者:
王雅林
- 全文[ PDF 162.0 KB ] 1996.11(2) 共有 235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研究》创刊十周年(1986—1995)青年优秀论文奖名单
- [摘要]本刊从1986年创刊到1995年已十周年,共出版60期,为此本刊编辑部特举办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入选论文为1986—1995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刊发的、作者时年40岁及以下者的论文。现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分等按发表时序排列。本刊随后将荣誉证寄给获奖者。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57.0 KB ] 1996.11(2) 共有 1869 人次浏览
|
|
- 发展研究领域的开拓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论》评介
- [摘要]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忠民的近作《中国社会发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针对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论深度,有实用价值的探索,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地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 作者:
周云红
- 全文[ PDF 94.0 KB ] 1996.11(2) 共有 1583 人次浏览
|
|
- 家庭社会学研究概述
- [摘要]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繁荣时期30年代,产生了许多有关家庭研究的论著,如《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之家庭问题》(潘光旦著,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人口问题》(陈达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等。特别是一些有关家庭的社会调查在当时蜚声中外,如李景汉所做:《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印,1931年)、《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7年)、《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印……
- 作者:
谭深
- 全文[ PDF 696.0 KB ] 1996.11(2) 共有 2578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农村家族复兴的背景
- [摘要]家族在20世纪后叶的复兴是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中国农村中出现的又一重大的社会事实。本文力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面上透视家族复兴的社会背景条件。作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委员会的设立及儒家思想的回潮为家族复兴提供了需求、空间、机遇和资源。与这种社会背景相关联,有目的、有计划的个人行动结合残存的和新生的资源,又从内部驱动着家族的复兴。作者进而认为,家族的复兴不是单纯的行政律令的产物,家族的消亡同样也难以依行政律令来强行实现。引导家族这种文化整合功能体作必要的革新以使之实现与系统整合功能体的...
- 作者:
唐军
- 全文[ PDF 410.0 KB ] 1996.11(2) 共有 1913 人次浏览
|
|
- 人口态势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 [摘要]我国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转变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对我国家庭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地区差别,论述了人口态势对中国家庭模式变化的作用途径,强调人口变动是研究中国家庭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作者:
彭希哲,黄娟
- 全文[ PDF 511.0 KB ] 1996.11(2) 共有 190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女性的性观念
- [摘要]本文叙述了被访问的47位女性不同的性经历和感受,认为性方面要有节制是很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与“中庸”思想一脉相承。
- 作者:
李银河
- 全文[ PDF 280.0 KB ] 1996.11(2) 共有 2348 人次浏览
|
|
- 论女性教育的社会回报
- [摘要]本文论述了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生产率提高方式、就业层次和家庭收入等角度说明了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可能带来的经济回报,又从人口生育、人类健康及后代成长等角度说明了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可能带来的社会回报。由此,该文认为女性教育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比男性受教育水平低的多的女性教育,能获得更高经济社会回报,是加快社会进步最合算的选择。
- 作者:
庄平
- 全文[ PDF 623.0 KB ] 1996.11(2) 共有 2921 人次浏览
|
|
- 性别观念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女性的职业发展
- [摘要]本文所关注的是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中主导的性别观念和规范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男女职工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全国妇女的调查数据比较,本文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女性普遍持有较现代的、平等的性别观念,而接受教育是她们培养和发展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调查结果证实,性别观念与女性职业发展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别观念越趋向现代和平等的女性,越可能获取较高的职业成就,越符合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模式的女性,越可能抑制其成就动机和进取行为。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834.0 KB ] 1996.11(2) 共有 2497 人次浏览
|
|
- 青年军人友伴群体研究
- [摘要]青年军人友伴群体是军队基层单位中的“微型社会磁场”,是一种对军事组织的整合水平有重要影响的小群体现象。本文以有着一至五年军队生活体验的男性青年为基本对象,就我国青年军人友伴群体的规模、角色构成、分布范围、内部互动状态、核心角色的形成与基本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首例较为细致的描述性研究。
- 作者:
范开明
- 全文[ PDF 913.0 KB ] 1996.11(2) 共有 1714 人次浏览
|
|
- 中日韩三国中青年未来意识调查分析
- [摘要]1994年9月,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合作完成了一项“中日韩三国青年未来意识”的调查,对21世纪的主人——目前的中青年人的未来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是首次在国内发表的该调查结果及分析报告。
- 作者:
何培忠
- 全文[ PDF 678.0 KB ] 1996.11(2) 共有 1279 人次浏览
|
|
- 厦门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
- [摘要]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本文从工作、居住环境、财产与消费、家庭生活以及业余文化生活五个方面分析了厦门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厦门市居民对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愿意调动工作者却占很大比例;人们对环境不满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污染和卫生不好;人们对经济状况普遍表示满意;夫妻兴趣的差异是导致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家务劳动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以及内容高雅、消费大众化的娱乐设施太少,致使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不高。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386.0 KB ] 1996.11(2) 共有 1871 人次浏览
|
|
- 对当前日本研究中国社会的方法的反思
- [摘要]作者曾多次来华,通过深入中国社会实地了解和与中国社会学家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员广交朋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本文中,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当前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随笔、游记到对中国的专门社会学调查与研究,分三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方法论上深刻地指出了日本社会学界在对中国社会研究中现存的弊病。
- 作者:
饭田哲也,张萍
- 全文[ PDF 392.0 KB ] 1996.11(2) 共有 1192 人次浏览
|
|
-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 [摘要]本文讨论的是:私营企业家的体制资本对私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什么影响,以此从一个方面透视中国大陆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基本结论是: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制度结构和机会结构,仅就进入市场经济来说,更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改变社会地位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但是,再分配权力的主导地位和自由流动资源的缺乏,使得那些拥有体制资本的私营企业家在发展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 作者:
?李路路
- 全文[ PDF 868.0 KB ] 1996.11(2) 共有 142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