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直与圆滑: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的冲突——汉语谚语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做正直人,还是做圆滑人?历来是中国人很关注的问题。汉语中有关这方面的谚语很多。通过这些谚语的初步分析使我们看到,正直与圆滑是两种相互冲突的做人价值和准则。这种冲突往往使国人在做人问题上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应然与实然相互脱节。尽管在理念上国人一直追求做正直人的价值目标而极力贬斥做圆滑人,但在实际上却不得不做圆滑人而放弃做正直人的目标。这与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人情及面子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仅仅倡导正直而反对圆滑是不够的,要使倡导成为人们做人的实际规范,则必须从社会结构层面上触动并改造关系、人...
- 作者:
李庆善
- 全文[ PDF 250.0 KB ] 1995.10(2) 共有 1927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所能搜集到的几套自杀调查的统计数据来分析中国人的自杀现象,其总体特征为:①农村地区的自杀率高于城市;②青年人的自杀率高于中老年人;③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④未婚者的自杀率高于已婚者;⑤自杀诱因,主要包括躯体和精神疾病、家庭矛盾和人际纠纷;⑥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为主。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与人格结构,致使中国人自杀现象有别于西方。
- 作者:
上官子木
- 全文[ PDF 537.0 KB ] 1995.10(2) 共有 2735 人次浏览
|
|
- 成都市婚姻家庭追踪调查综述
- [摘要]1982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五城市婚姻家庭调查”是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的大型调查之一。成都市如是庵街道是那次的一个调查点。1992年,由本文作者——当时成都调查负责人与10年前原课题组成员又对当时的调查点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这是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中不多的追踪调查之一。调查结果认为,与10年前相比,在联姻区域、婚姻结合途径、婚后居处、生育及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较显著的变化,而联姻模式、家庭结构、婚姻关系等方面则比较稳定。
- 作者:
吴本雪
- 全文[ PDF 425.0 KB ] 1995.10(2) 共有 1862 人次浏览
|
|
- 对于性交易的分析与预警
- [摘要]根据对桂林、广州、海口3市市区常住与暂住总人口的抽样调查,本文确定了总人口中自报投入过性交易者的发生率,显然比依据公安部门的抓获数来估计更为精确。本文在分别对购买与出售做出相关分析后,对性交易的规模做出3种简单预测,然后又运用逐步判别分析,制定判别模型,以便实际工作部门使用。本文最后提出性交易的警报标准与预警标准。
- 作者:
?潘绥铭
- 全文[ PDF 421.0 KB ] 1995.10(2) 共有 1716 人次浏览
|
|
- 站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中国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丛书·序言
- [摘要]当人类即将进入下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关注中国命运的社会学家们向人民奉献出一份他们极其严肃认真的思考,这就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套全面论述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系列丛书。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悄悄地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亚太地区转移,处在亚太地区并具有12亿人口的中国,经过十六年卓有成效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正处在经济体制加速转轨和社会结构加速转型这样两个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和开放社会转变。这...
- 作者:
雷洁琼
- 全文[ PDF 141.0 KB ] 1995.10(2) 共有 1797 人次浏览
|
|
- 开创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局面——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 [摘要]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于1994年11月7日~10日在北京大学组织召开东亚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东亚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与交流。 一、审视东亚现代化的新思路 本次学术讨论会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建树主要表现在诸多研究都注重将东亚的变革置于近代以来世界大变革的总进程中,将东亚一国、一地的发展置于这一地区整体变迁中加以考察,从而产生了一些审视东亚现代化的新观点。
- 作者:
李文
- 全文[ PDF 400.0 KB ] 1995.10(2) 共有 2282 人次浏览
|
|
- 新一轮的“造镇运动”——塘桥镇工业小区建设调查报告
- [摘要]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民工潮”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乡镇工业的发祥地苏州近几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人们称作“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小土群、低水平”的乡镇工业走出了无序发展的初始阶段,继“造镇运动”之后又兴起了新一轮小城镇的“再造运动”。新一轮“造镇运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焦点问题的研究,乃致提高具有社会学学科特质的超前研究,大有裨益。
- 作者:
叶鼎,张燕,邬大千
- 全文[ PDF 474.0 KB ] 1995.10(2) 共有 2094 人次浏览
|
|
- 关于问卷法的题型设计
- [摘要]在国内,问卷法运用于社会调查之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在研究设计和假设、概念分解、指标的操作化等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人们对问卷的题型归纳不够,问卷的题型单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尝试着对题型做一简单的归纳,认为应包括十一大类,其中某些题型又分为若干小类,并力图阐释每一种题型的适用范围。
- 作者:
刘德寰
- 全文[ PDF 515.0 KB ] 1995.10(2) 共有 2509 人次浏览
|
|
- 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
- [摘要]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诸方面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预测,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量化依据。
- 作者:
陆学艺
- 全文[ PDF 712.0 KB ] 1995.10(2) 共有 1822 人次浏览
|
|
- 重审实验
- [摘要]本文以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为维度,构造了一种社会心理研究方法的评价框架,并且分析了社会心理研究中的反应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基本的实验逻辑,以及对实验研究的种种批评;结论在于:实验在社会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对它的任何评价应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
- 作者:
方文
- 全文[ PDF 482.0 KB ] 1995.10(2) 共有 169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女性就业状况
- [摘要]本文试图改变既往对女性就业研究多侧重城镇妇女就业的做法,对包括第一产业就业的农村妇女在内的中国女性1980年以来的就业状况做了初步描述和分析。作者尝试用性别分析的方法,从女性就业数量、女性就业的产职业结构、女性的职业流动、在业女性的收入、女职工劳动保护、妇女组织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对1982、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有关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我国女性相对于男性较低的就业状况和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为改进妇女就业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
- 作者:
刘伯红
- 全文[ PDF 746.0 KB ] 1995.10(2) 共有 2203 人次浏览
|
|
|
|
- 论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成
-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社会保险体系构成的复杂性、复合性、过渡性等特点,并针对一些将社会保险体系局限于项目或制度体系的认识。从理论上作了三种向度的探讨。一则把其体系看作一特定复杂系统,并从社会大系统中“抽”出来。对其体系有层次和结构功能的系统构成作了论述;二则将其体系“放”在社会大系统中,对其体系与社会大系统的复合性交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作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三则进一步将其体系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中,对其体系的“近期→中期→长期”时间过渡目标构成和“城市→农村”空间过渡目标构成进行了描述。
- 作者:
张郧
- 全文[ PDF 654.0 KB ] 1995.10(2) 共有 1842 人次浏览
|
|
- 社会福利及其国际比较
- [摘要]社会福利事业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作者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日本,以及英国、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社会福利的发展状况,从社会福利的行政、老人的福利、母子福利、残疾人福利、家庭福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介绍,并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作者:
郭士征
- 全文[ PDF 959.0 KB ] 1995.10(2) 共有 1884 人次浏览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心态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阶段的国民心态进行科学调查及实证分析,为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提供了基础性资料。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社会风气、腐败观象的强烈不满并未影响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改革的评价,显示出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理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人们对法制状况不满的同时自己的法制观念有所减弱,人们对以“钱”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走向不满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却在向“物质利益”倾斜。这种状况若长此下去将是纠正社会风气、树立良好风尚的阻力。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民心的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定期以科学方式对社会心态尤其是...
- 作者:
冯伯麟
- 全文[ PDF 756.0 KB ] 1995.10(2) 共有 1524 人次浏览
|
|
- 论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
-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问题做出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揭示。作者依据现代系统理论提出了:经济成长动力和社会重组动力、文化衍进动力和科技革命动力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共同组成了推进人格转型的动力场,并且现代人格的转型进步也对上述四个动力要素有积极的反馈作用。在实观人格转型的过程中,还同时存在着“素质升级机制”、“欲望扩展机制”、“教化创新机制”和“文化位移机制”等四重主要的内在作用机制。这些转型动力和转型机制是人的现代化发展中所客观存在的,但过去少有人论...
- 作者:
叶南客
- 全文[ PDF 685.0 KB ] 1995.10(2) 共有 130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