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中国的性存在
- [摘要]本文以“性存在”作为核心概念,分别以例证法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里的性存在状况、其社会原因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性存在包括3个组成部份。在性的生物存在方面,本文着重揭示了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在性的心理存在方面,着重阐述了性学语言系统的建立。在性的社会存在方面,着重考察了性方面一系列变化的社会表现。性存在还有5个直接相关物。本文分别论述了性与性别、与爱情、与婚姻、与生殖和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性变化的原因,本文归结为主要是人口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变迁。在未来发展方面,本文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基本趋势。...
- 作者:
潘绥铭
- 全文[ PDF 544.0 KB ] 1993.8(2) 共有 1951 人次浏览
|
|
- 新生卖淫女性构成、身心特征与行为之缘起——389名新生卖淫女性析
- [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一项调查的分析。调查显示了卖淫女性基本状况中,文化程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性成熟年龄低于全国平均值,在人格特征测试中多出现人格偏离。作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幼年时家庭教养结构对成年后卖淫行为出现有决定性影响,而本人婚姻状况对卖淫者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同时作者分析的社会渗导原因特别指出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买方市场”。
- 作者:
王金玲,徐嗣荪
- 全文[ PDF 914.0 KB ] 1993.8(2)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
- 三峡工程移民问题对社会学的呼唤
- [摘要]三峡工程移民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群。移民动迁的动力问题、迁出地与迁入地群体之间交互作用关系问题、移民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转换的适应问题、移民的心理问题,以及改革与社会变迁对移民在动迁中较大期待值的制约问题等,大量的移民问题不仅在近期对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造成了影响,而且还存在着继发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单纯依靠行政的力量难以解决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它呼唤着社会学的积极参与。
- 作者:
赵宜胜
- 全文[ PDF 499.0 KB ] 1993.8(2) 共有 1922 人次浏览
|
|
- 村庄的转型与现代化——江苏省太仓县马北村调查
- [摘要]199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江苏省太仓县成立。本文是来自该中心成立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从这篇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昔日贫困落后的封闭村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向以社区集体工业经济为主要基础、彻底开放面向市场的大型综合性实业公司和全新的社会主义农村社区的转型。
- 作者:
张雨林
- 全文[ PDF 685.0 KB ] 1993.8(2) 共有 1856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他们各自所使用的分层概念、分层标准、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理论性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且也使他们建构的整体分层形象大相径庭。马克思对阶级采取了一种整体论的观点,将阶级视为社会中实存的社会群体,并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揭示阶级的性质,他是以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来把握阶级结构的;而韦伯对阶级则采取了一种个体的唯名论的观点,并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分层现象,在他的分析性的类型框架中,更强调的是导致分层现象多种因素的相...
- 作者:
?李金
- 全文[ PDF 670.0 KB ] 1993.8(2) 共有 5746 人次浏览
|
|
- 社会指标的应用及评价比较实例——改革开放以来哪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水平高
- [摘要]《社会指标》研究是“七五”国家重点课题,课题组研究方向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宗旨,在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社会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于社会指标的应用,发挥社会指标的评价、分析、监测、预测等多种功能,自1987年以来,先后建立了社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利用客观统计数据,用综合评分法对世界120个国家、我国30个省市(区)、187个地级市、156个重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多次地区性的比较与评价,并在预警指标、专题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 作者:
朱庆芳
- 全文[ PDF 382.0 KB ] 1993.8(2) 共有 1918 人次浏览
|
|
- 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讨论的几点看法
- [摘要]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开展的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讨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发展过程缺乏周密的分析;2.对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间的关系做了错误的评价;3.对人口素质“逆淘汰”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缺乏辨证观点。基于上述原因,作者认为对人口素质“逆淘汰”很难有特定对策。
- 作者:
侯东民
- 全文[ PDF 519.0 KB ] 1993.8(2) 共有 2356 人次浏览
|
|
- 青年问题研究的多重视野——兼与陆建华同志、邵道生同志商榷
- [摘要]本文是针对“任何时候的制度改革本质上都有利于青年问题的解决”这一论断及相关论点进行商榷。笔者认为:首先,并非任何时候的制度变革都有效,它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其次,任何制度变革的成功与否,都具有偶然性和或然性。作为社会主体对此应有心理准备。再次,任何理想的制度设计、改革设计,在实践中都可能产生负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故只能谨慎和渐进地推动。因此,青年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靠制度改革,而取决于多重因素。本文亦提出青年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适应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课题。
- 作者:
谭建光
- 全文[ PDF 445.0 KB ] 1993.8(2) 共有 2018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
- [摘要]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社会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85年为酝酿准备阶段;1986年至1989年为以宏观研究为主、侧重理论与方法探讨的第二阶段;1990年至今为微观研究兴起、中国社会文化史全面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第三阶段。在列举了理论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作者指出,目前虽然成果甚丰,但主要依赖于社会学的学科特质与研究人员的个体努力自发运作,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周密的整体规划,空白与重复研究的现象难以消除,要达到课题选择的相互协调、研究力量的合理配置以求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最...
- 作者:
王颉
- 全文[ PDF 1168.0 KB ] 1993.8(2) 共有 2314 人次浏览
|
|
- 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启
- [摘要]80年代的文化研究重新提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论证基本局限在精英文化的层次。研究的深入,有待扩大视野。从社会史的领域发掘大众文化资料,是这一课题取得进展的关键。社会的近代化往往以文化的近代化为先导,文化的近代化又必然以社会的近代化为依归,这两者的发展需要同步运行,却并非同时开启。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经历着开启——中断——再开启的过程。中国早期启蒙与西方人文启蒙的不同特色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这主要表现在对忠君信条的怀疑与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蔚为非君、非圣、非经思潮。早期启蒙...
- 作者:
?刘志琴
- 全文[ PDF 764.0 KB ] 1993.8(2) 共有 1940 人次浏览
|
|
- 帮会意识初论
- [摘要]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理论,对帮会的生成及其意识系统加以深入剖析。文章认为,帮会意识包括三方面,即:“结义树党”的结盟意识;以“义”为核心的帮派伦理;与社会抗衡的非制度性心理。而如上三方面又以帮会的生成机制为逻辑起点,次第展开。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只有先期消泯帮会孕育滋生的社会依据,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杜绝帮会意识的扩展与蔓延。
- 作者:
郭莹
- 全文[ PDF 575.0 KB ] 1993.8(2) 共有 1390 人次浏览
|
|
- 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
- [摘要]周代的城邦国家是在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尚未解体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延伸,整个社会是国家(state)与社会(society)二元合一的结构。秦原是宗法制不甚严格的游牧部落,商鞅变法后,社会系统按照耕战合一的要求重新整合,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的结构模式。“夷狄之君”入主中原“礼义之邦”,秦以其政治体制加诸传统深厚的宗法社会,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两大系统相矛盾分离的社会结构。二者间的激烈对抗导致秦政权的崩溃。后来的统治者虽尽可能地对这种结构性矛盾加以调节,却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二...
- 作者:
陈明
- 全文[ PDF 859.0 KB ] 1993.8(2) 共有 3073 人次浏览
|
|
- 个人本位、家本位与生育观念
- [摘要]这是一项关于农民生育观念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学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农民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属于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生殖繁衍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人们无可选择的生活目的,或说是他们对生命周期作出的必然反应。当然,这一点是以传统风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若想改变这种行为方式及观念,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只能是不符合这一文化内在逻辑的行政手段;而中国农民生育观念的真正改变,则有赖于脱离农村的家本位环境,进入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营造的个人本位生活环境。
- 作者:
李银河,陈俊杰
- 全文[ PDF 867.0 KB ] 1993.8(2) 共有 1977 人次浏览
|
|
- 水围村改革以来社会变迁的初步调查
- [摘要]水围村位于深圳特区内的福田区南部,与香港元郎隔河相望,东南面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口岸——皇岗口岸,旁边是正在兴建的深圳市保税工业区。全村共有168户560人,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海边防区、交通不便,历来被称为“穷水村”。以前许多青年外逃香港,如今纷纷回村定居。80年代,水围村发生了巨变,正在逐步实现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非农转变。目前已有村办企业20个,固定资产3200万元,已建成小学、幼儿院、敬老院、文化大楼等设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本文从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主要方面来探讨水围村的社会变迁。...
- 作者:
答旦
- 全文[ PDF 507.0 KB ] 1993.8(2) 共有 2167 人次浏览
|
|
- 家庭与社会变迁——当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史研究成了西方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在方法论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把家庭史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尤其是研究家庭演变与近现代社会形成的关系,从家庭变革的内部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和研究流派,如“生命进程”论、“家庭策略”、“原始工业化”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家庭史学建设不无参考价值。
- 作者:
张永健
- 全文[ PDF 670.0 KB ] 1993.8(2) 共有 1972 人次浏览
|